第三八七章 戰法
作者:哼哈大王      更新:2020-08-20 07:25      字數:2961
  壕溝防禦式的戰鬥,是現如今的楊振,在野外條件下麵對強敵時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一種戰術了。

  滿韃子眼下正值兵強馬壯,正處在他們實力的巔峰時期,八旗護軍巴牙喇、噶布什賢超哈、阿裏哈超哈以及烏鎮超哈,都是強橫一時。

  如果滿韃子的烏鎮超哈營,沒有搞出大批量的重型紅夷大炮,那麽遼西的明軍繼續當縮頭烏龜憑城固守,是可以跟滿韃子耗下去的。

  可是滿韃子有了大批量的重型紅夷大炮之後,再繼續當縮頭烏龜,憑城固守,就不可行了,早晚會被滿韃子的重炮攻陷的。

  然而,楊振的手底下又沒有足夠強大的野戰兵團,他既沒有強大的重騎兵隊伍,也沒有強悍的、數量足夠的步卒隊伍。

  除了進行預先構築工事的伏擊戰,以及避實就虛出其不意的遊擊戰之外,與滿韃子野外對戰,根本毫無勝算。

  光守城是不行的,野外對戰又打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他又能怎麽辦呢?

  唯有平時辛苦各部士卒,在城外大量挖掘塹壕、交通壕,背靠堅城,利用現有的射程有限的火器,與滿韃子的攻城隊伍開展壕溝防禦式的戰鬥。

  大量縱橫交錯的壕溝,不僅可以更好地隱蔽自己,可以揚己之長,避己之短,而且可以遲滯敵人的進攻,讓他們進攻乏力。

  滿韃子對於攻克堅城,一直並沒有什麽好的辦法,尤其是以前沒有重炮的時候,他們主要依靠圍困、招降或者收買內奸內應。

  現在有了重炮之後,漸漸形成了另一套戰法,那就是先用重炮擊毀或者破壞城牆,然後派出大批精銳步兵猛衝過去。

  楊振現在在城防問題上的思路,就是衝著滿韃子這個新形成的攻城戰法去的。

  增修棱堡式的甕城,在其上部署重炮,將城防的火力,從以前的城牆上延伸出去,可以使得滿韃子的重炮陣地後退一段距離。

  這樣一來,滿韃子的重炮對於鬆山城牆的破壞力,就將被抵消或者大大降低。

  與此同時,讓各門駐軍士卒在城外大力挖掘深壕,堆砌高壘,一方麵可以阻擋或者遲滯滿韃子重炮彈丸跳蕩而來衝撞城牆,另一方麵也可以遲滯或者阻擋滿韃子精銳步騎的衝擊速度。

  前後相互連通的塹壕裏,可以布置大批自己用於阻擊的隊伍隱蔽待敵。

  如此一來,一道塹壕,就是一道防線,滿韃子不來攻城則已,來了就一定讓他倒大黴。

  除了新開挖的那些四通八達的蜘蛛網一樣的壕溝之外,這一場大雨也讓城外靠近城牆下開墾的田地煥發出了無限的生機。

  他們春天時在城牆外開墾種植的高粱地,之前因為持續幹旱,而且灌溉不及時,長得參差不齊,半死不活,怎麽看都是一副絕收的樣子。

  然而因為有了這一場雨水的充分滋潤,高粱長勢喜人,綠油油的,一下子竄得有一人多高,而且順利抽了紅穗,一個小小的豐收,已然在望了。

  楊振自從入主鬆山城之後,從來沒有過像現在這樣的閑暇時光,便每日早晚各一次,帶著總兵府的屬官,沿著鬆山城的城牆環城巡視,隨時指導著甕城和棱堡的修築,指導著城外壕溝工事的開掘,指導著製鐵所、彈藥廠的槍炮彈藥生產。

  有了崇禎皇帝從京師神機營調撥給征東營的八百杆魯密銃以及兩千杆常見的火繩槍,楊振對火槍的生產製作放心多了。

  製鐵所自己打製銃管,生產火槍,所耗費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一個月才十幾支,誰能等得下去?

  現在他有了這些珍貴的魯密銃,以及數量很大的火繩槍,對於火槍的需求量暫時沒有那麽迫切了。

  現在他所需要的,就是讓張臣帶著火槍隊以及火槍隊的預備隊盡快完成基本的訓練,然後從數量不小的預備隊中,挑選出一批比較優秀的火槍手,補充到火槍隊的正兵當中去。

  現如今,楊振麾下的征東先遣營火槍隊,已經從最初時的區區四十餘人,一步一步填補擴充到了一千一百餘人了。

  而先遣營火槍隊所擁有的各種長短火槍,也累計達到了三千九百多支,其中已經改裝過的燧發槍,就有四百三十餘支。

  雖然精準度和射程都較好的魯密銃,在其中隻占少數,所占比例連四分之一都不到,可是在當前的情況下,楊振已經很知足了。

  當年,趙士禎為神機營督造的魯密銃,精工細作,耗資巨大,而且數量也不多,本就珍貴異常,崇禎皇帝能夠痛下決心,給楊振的征東營增加餉額的同時,又調撥來了八百杆魯密銃,已經讓楊振喜出望外,感激不盡了。

  眼下,若是能夠八百杆魯密銃全部改裝成燧發槍,那麽楊振對於將來守住鬆山城,甚至在壕溝防禦式的戰鬥中取得更大的戰果,就會更有信心了。

  所以,這些天來,楊振除了讓張臣帶著火槍隊的正兵,指導火槍兵預備隊的新人盡快完成基本的訓練以外,就是讓張國淦每日吃住都在製鐵所,指導著製鐵所原來負責打製銃管的匠人們,優先完成那八百杆魯密銃的改裝任務。

  至於製鐵所銃管的製作,隻得往後推一推了,反正有了從山右商隊裏截獲的那一批製作精良的銃管,楊振暫時也不必擔心一個時期以內銃管會不夠用了。

  沒有了戎馬倥傯的戰事,楊振也並不清閑,他在鬆山城的日子一樣是忙忙碌碌,一會兒到城頭視察各處工地,一會兒到製鐵所督促魯密銃改裝和衝天炮鑄造,然後又要到小淩河口的沙洲島以及止錨灣的船營,察看工事構築,忙得不可開交。

  在楊振堅持不懈的努力督促之下,從六月底,到七月底,一個月的時間過去,鬆山城內外的各項工程進度,終於有了一個大的起色。

  西門、南門的棱堡式甕城,總算告一段落了,先前密密麻麻的腳手架已經開始拆除,夏成德、呂品奇正指揮著各自的人馬,準備將守城重器紅夷大炮安放到新修的棱堡炮台之上。

  他們修築的棱堡式甕城,像個楔子或者箭鏃一樣突出在城外,而新修的紅夷大炮的炮台,就在突出部的頂端之上。

  根據楊振的設想,將來這個炮台之上還要以修築石拱橋的方式,用條石建造一個拱形的石頂,免得到了戰時再被滿韃子的重炮擊毀。

  這個東西倒是好做,然而困難的是,如何將幾千斤重的重型紅夷大炮運送到三丈多高的棱堡甕城的炮台上去。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不得不提前拆除了密密麻麻的腳手架,然後出動大批人馬,從距離棱堡很遠的地方開始修築坡道,希望通過這條坡道,將重達幾千斤的重型紅夷大炮拖拽上去。

  對此,楊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個時代可沒有幾百年後那樣的起重吊車,雖然用於吊裝重物的滑輪裝置早就有了,而且也不難打造出來,可是就算他能夠把這樣的滑輪裝置弄出來,他也沒有那些足夠堅韌的繩索,或者說鋼索,將重達數千斤的重型紅夷大炮吊起三丈多高,放置到棱堡炮台之上啊。

  與此同時,他也打造不出來足夠支撐起這種滑輪裝置及其吊裝之物的支架來。

  而且,重型紅夷大炮如此貴重,一旦有個閃失,則是後悔莫及。

  所以,到最後,楊振見夏成德、呂品奇指揮著人馬修築坡道,企圖采取這種笨辦法運送重炮上城,他也隻能搖頭苦笑,無話可說。

  與此相應的是,鬆山城東門外的兩座棱堡,就沒有這樣的煩惱了。

  他們沒有重型紅夷大炮,稍微顯得重型一點的,也就是幾門不到千斤的大將軍炮而已。

  其他剩下的就是中型的佛郎機炮,以及製鐵所新造的那一款中型衝天炮了。

  好在東門地勢最高,擁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就是使用中小型的火炮,打出去的射程,也很可觀了。

  日子就在這樣的忙碌中飛快流逝,轉眼之間,時光就進入了八月。

  一到了八月,鬆山城內外的焦點,就轉移到了楊振的身上。

  楊振的婚事,給他們提供過了共同的話題和無數的談資,就是幹起活來也是高高興興一片喜氣洋洋,都盼著他們的總兵官迎親成婚,也好喝上一杯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