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故地
作者:哼哈大王      更新:2020-05-11 09:28      字數:2780
  月色下,小淩河河口的水麵上,籠罩著一層煙霧,遮住了視野。

  遠方的海岸上,還有蘆葦蕩在燃燒,火光照亮了一片夜空。

  四下裏靜悄悄的,隻有風聲、槳聲和水聲。

  楊振、張臣、楊占鼇、嚴三、郭小五、麻六,六個人沉默而又輕快地劃著小船,順利駛入小淩河的主航道裏。

  河岸兩邊的蘆葦蕩過了火,隻有東一叢、西一叢地殘存了一些,多多少少算是給了楊振等人一些安全感。

  好在上漲的潮水,已經將小淩河河口兩岸毗連的地方,都變成了沼澤地,韃子就是想派人在此守望也做不到。

  就算韃子派了人,並且遠遠地發現了,對楊振他們這一行乘坐在小船上的六個人,也不會有多大的威脅。

  對他們來說,大不了掉頭離去,放棄上岸哨探也就罷了。

  楊振就是這麽想的,掌舵的嚴三也是這麽想的,所以內心深處根本就不在乎河岸上有沒有韃子的哨探,隻是默默努力辨認著方向,默默努力劃著船槳。

  進了河口主航道之後,大約一刻鍾的功夫,水麵開始變窄了,再往前劃了一會兒,楊振已經隱約辨認出了他們所在的方位。

  “大人!再往前去,就出了蘆葦蕩的地界了!出了蘆葦蕩再往西,約莫一裏地左右,北邊,就是上次咱們夜襲的韃子營地了!”

  刻意壓低了聲音說話的這個人,正是張臣。

  他倒真不愧是當年遼東邊軍的夜不收出身。

  這個附近他隻來過兩次,還都是在夜裏,而且現在經過了大火,地形地貌的變化這麽大,他卻依然準確地說出了方位。

  張臣的話成功地在小船上引起了一些躁動,楊占鼇、郭小五、嚴三、麻六都盯著楊振,等他發話拿主意。

  “沒事!繼續乘船往前!若是撞上韃子巡哨,大家能躲就躲,躲不了就跳船入水!拿船當掩護,然後攀著船舷撤退!到得河口再上船!”

  眾人一聽楊振的想法,也都覺得可行,也不說話,各自回頭,繼續奮力劃槳,小船很快就繼續逆流而上了。

  又過了約莫一刻鍾的功夫,小船駛過了一個河汊子。

  楊振算了算時間和路程,覺得也該到他們上次夜襲韃子糧草大營的地方了,於是扶著楊占鼇的肩膀站了起來,往河岸的北邊瞭望。

  韃子小淩河北岸的那個大營所在處,卻是一片漆黑,沒有一點燈光。

  楊振有點疑惑,害怕自己帶著大家走錯了航道,於是回頭低聲去問嚴三:“省三!上次讓你炸的那座浮橋,到沒到地方,還有多遠?”

  “不遠了!再往前拐個彎就能看見!”嚴三立刻回答道。

  這個時候,郭小五也從前麵回了頭,對楊振說道:“大人!我和楊把總今天到娘娘宮方向哨探,就是在這個附近藏的船,上的岸!

  “這裏河灣密布,韃子那把大火,也沒把這裏燒成白地!要不——咱們還是在這裏藏船上岸?”

  “不!咱們繼續乘船往前!我懷疑,韃子在小淩河南北的大營恐怕已經撤了!而且是真撤!”

  如果是小淩河兩岸的韃子大營,是阿濟格、阿巴泰那樣的人物在領軍,可能楊振還要再好好考慮考慮,可是既然已經確定是黃台吉親自領軍,那就沒有必要再疑神疑鬼了。

  因為阿濟格、阿巴泰這樣的人物非常鄙視明軍,行軍紮營的時候並不怎麽考慮明軍偷襲的問題,所以就比較大大咧咧。

  可是黃台吉可不一樣,一來這個人本身就是心思縝密的人物,二來他就是想放鬆一下,隨行在他身邊的兩黃旗軍隊也不會這麽粗心大意。

  特別是在楊振的先遣營已經從海岸方向出擊過兩次的情況之下,黃台吉若還在娘娘宮大營裏,又怎麽可能在這個方向上沒有防備?!

  現如今,自己帶著人已經深入到了這裏,卻都還沒有遇到一隊韃子巡哨,那就說明,這個地方已經沒有韃子駐軍了。

  想到這裏,楊振變得膽子大了起來,對著眾人說道:“放寬心吧!結合占鼇和小五今天送回來的消息,我猜測韃子已經撤了!”

  楊振這麽說了以後,其他人的膽子也大了,也不再擔心奮力劃槳發出的擊水聲引起韃子巡哨的注意了。

  不過,一向小心謹慎的張臣卻又問道:“若是韃子今天午後,就已經撤了的話,那麽為何鬆山城外紅夷大炮的炮擊聲,卻一直響到了黃昏?!難道說,韃子搞的是分批撤退?!”

  “應該是這樣沒錯了!韃子首領黃台吉可能已經帶著兩黃旗先行撤軍了!不過卻留下了三順王和三順王的隊伍,給他斷後!——

  “對了,差點忘了!還有圍困塔山和鬆山的韃子,他們要撤退也需要時間!黃台吉留下三順王的隊伍,一邊繼續麻痹鬆山和錦州的守軍,給他自己撤軍殿後,一邊也是讓三順王的隊伍,等待和接應他們在塔山和鬆山的韃子軍隊!”

  楊振的分析一說出來,眾人都是感慨,一方麵感慨韃子首領的奸詐,一邊感慨楊振的頭腦縝密。

  楊振說完那番話沒多久,小船在眾人的奮力劃槳之下,駛過一個小河灣,重新進入了一個大體上呈東西走向的河道,而一座簡易木橋也隨之出現在了大家的眼前。

  這座簡易的木橋,是由幾根長長的原木並排釘在了一起搭建起來的,整個橋麵就直接平鋪在河道兩側淺灘上的一片木樁子橋墩上。

  那些木樁子橋墩,有許多都已經東倒西歪,殘留著上一次被炸毀的痕跡。

  小船到了這裏,眾人已經能夠看見河岸東北麵韃子糧草大營正門處高聳的望樓了。

  可是望樓上沒有火把,一片死寂,韃子糧草大營正門處,也絲毫聽不見一點人馬的聲響。

  到了這時,坐在船首的張臣方才長出了一口氣,迅速將纜繩套在橋頭的木樁子上,把小船停住,然後低聲對楊振說道:

  “大人!韃子可能真退了!至少我們以前來過的這個韃子營地裏,不像是有人駐守的樣子!——”

  說到這裏,張臣扶著船槳站了起來,往河岸北邊又看了看,然後蹲下接著說道:“要不這樣——大人你先留在這裏,我和占鼇我們倆先上岸看看,若是確認沒人,再請大人上岸!”

  楊振知道,張臣這是在為了自己的安全考慮,於是拍拍他的肩膀,對他說道:“好!你們先去!若是安全,就用夜梟的叫聲傳遞消息給我!”

  楊振執意親自帶隊上岸哨探,除了需要抵近觀察,以便更加直接地了解韃子的動向,做出準確的判斷之外,他也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牢固樹立起自己在部屬們心目中的英雄無畏的形象。

  畢竟,光是躲在戰壕裏麵衝著韃子放冷槍,可體現不出多少悍不畏死的男子漢氣概啊!

  但是,帶隊到之前的敵占區哨探,卻也並不意味著他不在乎自己的安全。

  專業的事情還是得留給專業的人來做,而夜不收出身的張臣,就是一個在夜行和哨探方麵相當專業的人。

  張臣帶著楊占鼇踩著河岸上的積水上岸之後沒過多久,楊振就聽見河岸邊仍舊密集的蘆葦叢外,斷斷續續地響起了一串“咕咕”“咕咕”的聲音。

  這就是楊振與張臣約定好傳遞消息的夜梟叫聲了。

  夜梟的叫聲,楊振之前從沒聽過,但他知道夜梟和貓頭鷹差不了多少,而他卻聽過貓頭鷹的叫聲。

  聽見了張臣發出的信號之後,楊振指揮著留在船上的眾人,跳下船,又把船拖進岸邊的蘆葦叢裏,稍加掩飾,然後就鑽過蘆葦叢,上了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