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七章 智能手機的未來
作者:彼岸晨光      更新:2020-03-03 18:19      字數:2097
  “這是必然的事,在未來人們將通過智能手機處理大量在電腦上完成的事,手機將在部分領域替代電腦。因此,手機的性能和能耗都會不斷增加,以後的人一定會適應手機每天充電的生活。”李楓說道。

  看來羅俊才對於手機的續航能力非常擔心,這也正是功能機時代,人們的使用習慣所帶來的思維定勢。

  “我覺得李楓說得有道理,用戶的使用習慣是隨著產品而改變的,如果智能手機真的足夠好,那麽大家一定願意為耗電量大買單,而且電池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相信未來的電池容量會越來越大,性能也會越來越穩定。”周清清說道。

  電池作為一個技術短板,並不僅僅存在於手機行業,而是在各個領域,都製約著電子產品的續航能力,所以智能手機遇到的困難也是其他所有電子產品遇到的。

  “我們1.0版本的操作係統目前看來還是比較流暢的,占用的係統資源並不多,出於對手機處理器性能的考慮,我們在設計手機操作係統的時候,盡可能地進行了優化,使其少占用係統資源,讓手機的運行更加流暢,耗電量也盡量減少。”羅俊才說道。

  李楓點了點頭:“這個思路是非常正確的,當前我們還找不到高性能的手機處理芯片,手機的整體能力還是比較弱的,至少跟台式電腦比起來,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而是整整一個階梯。所以在係統設計上,要盡可能地為流暢運行服務,否則智能手機便失去了它的使用價值。”

  在十多年之後,智能手機已經達到了人手一台的程度,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也大大超越了傳統互聯網。

  這個時代李楓是經曆過的,但是其他人沒能經曆過,所以也不知道智能手機在未來的地位有多重要。

  周清清擺弄著這款手機,作為擁有當今最先進觸摸功能的液晶屏智能手機,它的屏幕比現在的功能機大了至少三倍,而且是全彩色的,這在當前還是黑白液晶屏為主流的功能機時代,簡直就是外星科技。

  “目前這個手機的製造成本大概是多少錢?”周清清問羅俊才道。

  “這款工程驗證機的各種配件,加起來大概要一萬元左右,還是非常昂貴的。當然,如果未來進入批量化生產,成本會迅速降低,但是就算達到百萬的訂貨量,總成本還是要達到四千到五千元。也就是說,這台手機的售價必須達到五千元以上才能盈利。”羅俊才說道。

  這個成本讓李楓感到有點頭疼,在這個時代,電子產品元器件的價格非常昂貴,而且性能還特別弱,跟十多年後比起來,未來一個五百塊的手機,就能吊打現在幾萬塊的手機了。

  當然,隨著更新換代的加速,未來這些電子元器件的采購成本會不斷降低,再加上批量化帶來的規模優勢,其綜合成本還是能得到有效控製。

  李楓希望在一年之後造出能真正實現批量化大規模生產的手機,在這一年中,就要對這款工程樣機進行不停地優化,經曆幾十次乃至幾百次的調整,才能得出一個綜合性價比最高的設計方案,進行生產製造。

  “老羅,成本你不必太擔心,隻要能實現我們當初設定的功能,它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電子產品,不愁沒有人為它買單,就算我們定價上萬,也一定會有人購買的。現在我們需要擔心的,是在這款工程樣機的基礎上,真正製造出能夠滿足我們當初設定目標的具有上網功能,能實現部分互聯網應用的新型手機。隻要這個目標達成了,我們的產品就有了最大的賣點。”李楓說道。

  在這個時代,大家還在玩黑白屏的功能機,哪怕換了一個彩色屏的功能手機,都會讓人覺得新穎時髦,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如果在這個時候推出一款超大液晶彩色屏幕,隻要觸摸就能實現操作的智能手機,一定會成為行業內的爆炸性新聞,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市場推廣活動,這款手機就能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並且都想擁有。

  “李楓說得沒錯,我也覺得這款手機如果真的推向市場,就一定有大量的潛在購買客戶,畢竟它太吸引人了,這麽強大的功能,普通的功能機就算做得再好也不可能達到。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在行業中樹立一個新標準,其中許多獨有的發明創造,我們甚至可以申請到一係列的專利,光這些專利,就能為我們帶來大量的收益。”周清清說道。

  “清清姐說得對,專利是未來手機產業的咽喉,我們隻要能掌握住其中的幾項核心專利,未來在整個智能手機產業中就能占據主導權。我始終堅信,未來智能手機將會顛覆功能手機時代,而且隨著這個市場的大規模崛起,大量的技術和人才都會向這個領域聚集,技術升級會變得非常迅速和頻繁,所以僅僅隻要幾年的時間,我們就有能力生產出既便宜又能實現各類互聯網功能的智能手機。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先發優勢就會充分顯現出來,無論是在手機領域,還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就有了足夠的話語權,因為我們是標準的製定者,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構建者。”李楓說道。

  這些話在2003年聽起來還比較科幻,甚至有一點雲裏霧裏,也隻有羅俊才和周清清這樣深處這個行業內部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要是換了普通人,一定會覺得李楓在吹大牛。

  “按照現在的開發進度,操作係統領域已經完成了80%,真正的1.0版本預計在2004年初就能開發完成,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能以此為根據,不斷推出新版本,通過優化軟件設計來提升用戶體驗。在硬件方麵,我覺得真正能實現批量化大規模生產的設計方案,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可能要一到兩年的時間。”羅俊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