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5章 真正的意圖
作者:八無和尚      更新:2021-09-12 00:14      字數:2103
  李定國聽了,也認為有理,可依舊問道,“那若是鄭森發覺了,不肯接收軍校新兵……又如何應對?”

  夏完淳笑道,“何須應對?鄭森是臣,且東征大軍補給皆掌控在咱們手中,試問,他敢不接收嗎?”

  李定國愕然地看向吳爭,再看向夏完淳,“敢情……陛下已經與你早有對策?”

  吳爭忙搖手否認道:“晉王這真是冤枉朕了……話都是玄著說的,朕可沒點頭!”

  李定國突然又皺起了眉頭,問道,“鄭森募集東征大軍,確實是在朝廷掌控之內……可若東征之後,或是平定倭國之後……有道是山高皇帝遠,朝廷又如何控製他?”

  夏完淳笑了笑,沒有接話。

  李定國將目光投向吳爭。

  吳爭微笑道:“首先,沒有平定倭國之前,鄭森需要朝廷提供大軍補給,自然不敢反……如果平定倭國之後……朕為何要擔心鄭森反?讓他反就是了!”

  吳爭這話,讓所有人驚愕,哪有皇帝能容忍臣子造反自立的道理。

  吳爭掃了一圈,這才淡淡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這麽個敵人在東邊虎視眈眈,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陛下聖明!”

  ……。

  吳爭的戰略部署已經顯露頭角。

  但困難是巨大的。

  特別是空得可以跑耗子的國庫,成了朝廷最頭痛的問題。

  有道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不是得到萬兩黃金,而是須付出萬兩黃金。

  剛剛登基的吳爭,就算真有點石成金之能,那也無法在短時間,變不出如此海量規模的銀子來啊。

  但吳爭還是想到了一個辦法,變現!

  將自己手中和朝廷名下的江南商會股份,以每股五兩的方式,經各府縣的漢明銀行,向國民公開出售,再以漢明半月談進行宣傳,冠以忠君愛國之名。

  為防止豪門、士族爭搶,吳爭定了個規矩,以戶籍黃冊為準,每人可購入數量上限為十股,並進行登記造冊。

  此舉,迅速為戰爭籌措到數千萬兩白銀。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吳爭達到了將最大部分民眾的利益綁在一起的目的。

  經過之前杭州府兩次叛亂,吳爭已經對轄下十餘府的民眾,購買江南商會股份進行登記造冊,後又有李海嶽“夥同”夏家姐妹號召江南百萬織女搶購江南商會股份之舉。

  加上這次的拋售,實際上,江南商會股份五成以上的股份,已經分散於民間,民眾,才是江南商會最大的持股人。

  而留在吳爭和朝廷名下的股份,加起來僅一成。

  這才是吳爭最大的目的,這不是藏富於民那麽簡單,而是將民眾的利益和朝廷、國家進行深度捆綁,達到禍福與共的目的。

  隻要江南商會賺錢,民眾就能分到紅利。

  江南富,特別是經過吳爭近幾年大力發展工坊,江南雇工,一人每月的工薪就是十兩以上,尤其是江南織女,月入五十兩以上者,比比皆是。

  而江南一戶人家,平均人口皆在四、五人,也就是一戶,基本上已經擁有江南商會股份不下五十股。

  如果商會股份上漲,回到兩年前最高時,都就等於所持價值往上翻了幾番。

  江南商會一直是世間公認的賺錢機器,它有著得天獨厚的禁榷貿易權,這是國家壟斷啊!

  所以,除了之前被莫執念與番人聯手打壓的那段時間,不管是國民還是番人,但凡市場上有商會股份出售,皆會不計價格地購入。

  商會股份分紅更是誇張到了極致,在北伐戰爭暴發前,一季就能分一成的紅利,相當於一年分四成紅利,這是何等暴利?

  但商會依舊在賺大錢,鹽、鐵、絲綢、茶葉等,別的不說,譬如絲綢,織造司基本以八十兩以上一匹的價格,向外商傾銷,但實際上,織造司的成本每匹不足三十兩,利潤是兩倍以上。

  這才是支撐商會瘋狂分紅的根本原因,一年四成,就算是一年翻一番,都影響不到商會擴張。

  但吳爭知道,這種瘋狂擴張無法持續,因為到了自己登基,天下一統之後,商會的擴張速度就會慢慢遲緩下來,原因很簡單——飽和!

  那就需要開辟新的土地和人口,那就需要發動戰爭。

  可經過十年的戰爭,人心思定,就算吳爭的威望再高,能乾綱獨斷幾次?

  吳爭知道窮兵黷武不對,但停不下來,至少,現在無法停下來,因為一停下來,所有一切的繁華,就會變成一地雞毛,這十年的戰爭,已經消耗了太多的國力和民力了。

  江南雖富,但其餘國土,皆貧瘠到了極點,吳爭隻能以江南的財富,以向各地大肆購入糧食等農作物,來貼補各地的貧苦百姓,由此,糧價迅速上漲,在一年裏,已經翻了一番。

  吳爭深知,戰車絕對不能停下來。

  消耗一減少,江南林立的工坊就會失去訂單,訂單一少,工坊就會倒閉,勞工就會失去工作,江南就會不穩,江南不穩,天下不穩!

  赦免鄭森,令鄭森南下募兵東征,不是吳爭等不起,非要急著滅東邊那倭國,而是,隻有用這個方法,才能解決新附的福建、廣東兩地及周邊食不裹腹的貧民問題。

  但很顯然,八萬新兵的上限,還遠遠不夠啊!

  於是,繼拋售江南商會股份之後,吳爭又迅速頒布了一道詔令——遷都。

  嚴格地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遷都。

  將新城定為首都,並將整個鬆江府囊括其中。

  這道詔令頒布之後,起初效果並不是太好。

  因為不管是國內權貴、豪門、富商,還是番商,都已經被吳爭忽悠過一次了。

  雖說新城地價依舊維持高位,但如今已經無人肯接手,隻是帳麵利潤罷了。

  朝廷再次以詔令方式確定新城為都城時,所有人都在觀望,生怕又上了吳爭的當。

  但隨後,太上皇和長公主率先在新城周邊購入了六百畝土地後,紹興伯沈致遠父親沈半城聯絡紹興府數十富商也加入了購地,幾日之內,購入土地高達兩千餘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