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北伐軍的聲威
作者:八無和尚      更新:2020-07-08 08:07      字數:2291
  ps:感謝書友“緣醒”、“hqb”投的月票。

  吳爭收複應天府之後,威脅到了江北,清廷原本是想整肅這兩衛人馬的,可一見二衛現狀,心涼了大半截,此時人壽命普遍短,四十多歲的年齡,其實就該回家養老了,也就是說,二衛需要大換血,同時,早已鏽跡斑斑的武備,也需要從頭置換,對清廷而言,那所須財力還不如重新組建一支新軍呢。

  這也是清廷棄二衛不用,調祖大弼及其漢軍駐防淮安城的原因,就是用祖大弼來協防鳳陽。

  李顒、馬士英在聯絡上駱鍾麟,然後說動冒襄,走水路轉道永城。

  但與事先的計劃不同,冒襄竟然提議,先說降武平衛,而非他所熟悉的穎川衛。

  冒襄斷言,隻要人到亳州,便可不費吹灰之力,令武平衛歸附。

  最後的結果也是如此,武平衛幾乎是傳檄而定。

  反倒是李顒認為最輕鬆的穎川衛,費了不少周章。

  倒不是冒襄無法說動他的遠親熊安原(穎川衛副將,實際掌權者),而是之前清廷英親王有過西進之舉,大軍最遠到達蒙城以西百多裏,也使得有一支約千人的偏師留駐蒙城,這就使得穎川衛難以象武平衛那樣,說易幟就易幟。

  穎川衛名義上兵力有六千人,可實際能作戰的不超過二千人,聽起來是蒙城守軍的兩倍,但真要打起來,恐怕……結果還真難說。

  這麽說吧,隨便拿穎川衛士兵佩刀,往一根豬肋骨上一斫,必定一刀兩段,但很顯然,成為兩段的不是骨頭,是刀。

  為難之際,冒襄想了個主意。

  他讓穎州城中裁縫用黑布趕製了千套軍服,很顯然這是侵權,但效果還真不錯。

  當這千名“北伐軍”大呼不叫、聲勢浩大地突然出現在蒙城以北三十裏時,蒙城千餘清軍,頓時棄城而逃,作鳥獸散了。

  甚至二者連遭遇都沒有,於是,穎川衛兵不血刃地“收複”了蒙城。

  那麽,照理如此輕鬆地說降了二衛,消息應該早就送到徐州才是。

  問題是,冒襄的遠親熊安原這時改口了,他要講條件了。

  什麽叫挾兵自重,這貨就是。

  遠親歸遠親,帳目要分清,熊安原在輕鬆得到蒙城之後,獅子大開口,衝馬士英要求北伐軍一衛編製。

  這不開玩笑嗎?

  就憑穎川衛那歪瓜裂棗地二千人,也能整編成北伐軍一衛?

  馬士英就算得到了吳爭授權,那也不敢應啊,要知道,北麵還有武平衛看著呢,這要是鳳陽府半府之地突然出現了兩衛北伐軍,豈不搞笑?

  馬士英自然不答應,雙方僵持下來。

  不過很快熊安原這貨就改口了,為何?

  阿濟格聽說蒙城被“騙占”,自然不甘心,調出一支三千人的隊伍,反撲蒙城。

  好嘛,徐州這八萬漢軍其實戰力也不咋滴,可穎川衛還不放在他們眼中。

  熊安原倒是“硬氣”,為了不被馬士英、李顒看輕,鼓足了勇氣,率全軍出城迎戰。

  不想……一柱香,就一柱香的時間,穎川衛被打得完全不知道北了。

  在付出四成的傷亡之後,熊安原帶著千餘穎川衛逃回蒙城,這個時候,他改口了,他願意按約定歸順吳王旗下。

  可清軍攻城了。

  不得已之下,冒襄與馬士英等商議,棄蒙城回穎州。

  本來,穎川衛恐怕難逃被追襲覆亡的結局,好在這時,義興朝與清廷的談判開始了。

  而阿濟格內心並無與北伐軍大打一場的意思,多爾袞一死,他的實力水漲船高,要想在朝堂占據更高的位置,自然得有本錢,保存實力成了他最迫切的需要,這才讓穎川衛順利回到了穎州,苟延殘喘。

  之後,二衛改旗易幟的消息才被送往徐州,成了吳爭向蘇克薩哈、索尼“勒索”的工具之一。

  “請王爺恕罪。”馬士英跪了下來。

  吳爭靜靜地看著馬士英,未置可否。

  李顒不發一言。

  馬士英伏首道:“臣許諾了武平衛指揮使陳明貞一衛之頭銜……擅專之罪,請王爺責罰。”

  李顒這才彎身道:“這是學生的主意,若王爺責罰馬大人……還請連同學生一並責罰。”

  吳爭身邊的人都清楚,吳爭對政務並無興趣,但軍權是吳爭的逆鱗。

  北伐軍一衛指揮使,這位置太重。

  吳爭笑了,突然就笑了。

  “既然本王賜你金印,這許諾便是本王做下的……你何罪之有?”吳爭隨意地一甩袖道,“起來吧……說說陳明貞,本王至少要知道,他堪不堪得到北伐軍一衛指揮使官職。”

  馬士英帶著一絲訝異地抬頭看著吳爭,李顒突然笑了,他道:“這世間就算全是伯樂,恐怕也辨識不出陳明貞之匹千裏馬。”

  吳爭聞聽,微微一哂,“此話何意?”

  李顒道:“能將武平衛統率到這種地步,恐怕不過如此。”

  吳爭皺眉道:“可他終究是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僅憑這點,他能得到他想要的。”

  李顒微微一愣,“王爺的意思是……唯才是用?”

  吳爭想了想道:“不全是……應該說,唯德是用。”

  “可學生以為,唯賢是用才能助王爺成就大業。”

  “賢者無德,為禍更甚。”

  李顒稍作深思狀,拱手道:“學生受教了。”

  吳爭嗬嗬一笑,“李顒,本王雖然奉承話,但你筆墨太重,著相了。”

  李顒臉微微一紅,低頭道:“王爺責備得是。”

  “說吧,想要什麽賞賜?”

  “學生之前說過,願追隨王爺身邊為幕僚。”

  吳爭想了想道:“你此行立下大功……準了。”

  “多謝王爺。”李顒跪下道,“臣還有一請。”

  “講。”

  “請王爺啟用冒辟疆。”

  “冒襄?”

  “正是。”

  吳爭沉默下來,他對冒襄並無惡感,相反,很有好感。

  事實上,吳爭對每個反清的人,都有好感,譬如鄭森。

  可吳爭同樣對這些史上的鴻儒懷有戒意。

  錦上添花、歌功頌德,遠未到那時候。

  但這些鴻儒的能量是巨大的,往往影響著一地民眾的喜好憎惡。

  啟用這樣的人,後果如同一柄雙刃劍,傷人亦可傷己。

  “馬士英,你的意思呢?”吳爭轉向馬士英,“冒襄可堪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