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活捉喀爾楚渾
作者:八無和尚      更新:2020-05-10 23:18      字數:2234
  攻城的清兵被炸死的其實不多,數百人到頂,可摔死摔傷的就不可計數了。

  但城牆下活著的也不少,至少有三千之眾。

  在突然看見城門打開,騎兵湧出,不知人數的那一刻,他們有的,也就隻有往後潰退了。

  這種逃,沒有人會回頭看。

  於是,成排的人,被火槍兵的齊射,撂倒在地。

  以至於步兵前進一裏地時,都是踩著人體向前的。

  尼堪反應還是非常快的,從騎兵湧出的那一刻,他原本想嘶吼出“吳爭的北伐軍”頓時改成了兩個字“快撤”。

  不是尼堪不英勇,而是他有自知之明,豫親王多鐸都折在吳爭手裏,他如此能以眼下不足五千人的軍隊去硬撼吳爭?他此時唯一想做的就是,趕緊與儀鳳、鍾阜兩門清軍會合,聚集起兵力來對抗吳爭。

  尼堪幾乎是沒有絲毫停留地率部向西逃竄。

  也正是因為尼堪的見機快,才得已從瀝海衛的主動進攻中逃脫。

  戰後陳勝感慨道,“見過逃得快的,沒見過逃這麽快的,今日算是見識了。”

  說這句話,在場沒有任何一個人反對。

  連騎兵都追不上,可想而知,這得逃多快啊?

  說這句話,自然是帶著貶義的,因為尼堪的逃跑,扔下了所有攻城軍隊,這其中也包括了他鑲紅旗的“真金白銀”。

  金川門反擊戰勝利,預示著應天府之戰,由戰略防禦轉變成戰略反攻。

  陳勝和聞訊趕來的夏完淳短暫商議之後,集結起一支瀝海衛、建陽衛、京衛的混編軍,共二萬人,向北麵鍾阜門方向,發起了突擊。

  六月初五,鍾阜門外清軍被擊潰,尼堪丟下三千多具屍體,率部再次向北“轉進”。

  六月初六,吳爭率四千火槍兵,在泰州城死死擋住喀爾楚渾二萬餘人的進攻。

  午後,東北方向池二憨部,東麵蔣全義部,東南魯之域部,三麵合圍。

  至傍晚時分,喀爾楚渾所部二萬餘人被擊潰,除了負隅頑抗的八旗軍,基本上降清明軍全部投降,俘虜超過一萬三千人。

  二千餘八旗軍被殲滅,喀爾楚渾被生擒。

  由此,揚州府內成建製的清軍已經不存在,而北麵淮安府的大門,已經向北伐軍敞開。

  吳爭陷入了為難,是繼續擴大戰果,還是見好就收,鞏固勝利果實。

  繼續擴大戰果的好處是,多占地,此消彼漲,清廷自然地域就少了,可壞處是,一旦攻占淮安府,這長條形的疆域,將麵臨數路清軍的威脅,補給尤為困難,這補給不是糧草,而是火器。

  吳爭非常清楚,熱兵器打得是補給,不象冷兵器,打到哪補給到哪,隻要有人口的地方,總能找到吃食填飽肚子。

  可熱兵器不一樣,沒有彈藥,那就失去戰鬥力。

  加上軍工坊的產出還遠沒有達到可以無所顧忌地使用火器。

  所以吳爭非常難決。

  在經過一晚上的權衡之後,吳爭選擇了鞏固揚州府,以池二憨部收複北麵興化、蔣全義部收複西北槐樓鎮、魯之域部收複揚州府治江都。

  同時,吳爭、宋安率部南下,由口岸鎮登船沿江西進,增援應天府。

  吳爭的決定是正確的,北伐軍沒有做好北伐的準備,此時在江北的軍隊,加起來不過二萬多人,將戰場擴大,兵力就會捉襟見肘。鞏固一府,遠比攻下數府,而麵對清軍瘋狂反撲要強。

  隻是此時吳爭不知道,此時多爾袞在淮安府,平白錯失了一個,以勝利者姿態與多爾袞會麵的機會。

  ……。

  多爾袞寧願不醒來。

  每一次的醒來,他都會聽到“噩耗”。

  他感到從未有過的力不從心。

  平心而論。

  多爾袞的這次布局是可以為之點讚的。

  最大的亮點在於多爾袞對人性的掌握。

  他故意安排嶽樂將他的進攻目標“靖江”泄露給沈致遠。

  由沈致遠之口傳遞給吳爭。

  如此吳爭就必定會信。

  由此,應天府的兵力會東移,北伐軍的布防也會集中到江陰。

  而等到東、西兩路清軍部署完之後,吳爭會突然意識到不對勁,從而懷疑起沈致遠的情報有誤。

  此時,江浦方向清軍布置重兵的消息,必定會使得義興朝和吳爭都發現上了當,猜想清軍的主攻目標是應天府,這樣,戰前臨時的調防,會使得明軍混亂,從而降低明軍戰力。

  同時,在吳爭徹底相信自己的判斷之後,必定會率軍西援,無論任何人,在區區靖江和京城中選擇,都會選擇保京城。

  可事實上,多爾袞的真正目標就是靖江和泰興。

  隻要北伐軍主力西調,喀爾楚渾在泰州的五萬人馬和通州的一萬人馬,足以攻下泰興、靖江,甚至江陰。

  這叫虛而實之,實而虛之。

  另外一麵,清軍對應天府進攻越打得激烈,就能讓吳爭越相信自己的判斷,這樣,等北伐軍主力增援應天府,雙方打成僵持時,就有了談判時討價還價的餘地。

  第三,讓吳爭對沈致遠的忠誠產生懷疑,人心一旦產生了猜忌,幼小的縫隙就會變成鴻溝。這樣更有利於將沈致遠控製住,成為他手中的棋子,這是多爾袞摟草打兔子,順手牽羊之舉。

  多爾袞的計策,可謂一石三鳥、老謀深算哪。

  可惜,他的身子骨不爭氣。

  事實上,如果這場戰爭,讓多爾袞親自來指揮,或許局麵不至於象眼下這樣被動。

  再好的策略,沒有好的執行者,好棋下成了臭簍子。

  當然,多爾袞的策略也有欠缺之處。

  他把握了沈致遠、錢翹恭,甚至義興朝大部分人的人性,可他忽略了吳爭的人性。

  吳爭是個下意識喜歡冒險一搏的人,連帶著他身邊的將領也變得如此。

  譬如池二憨、蔣全義等。

  關鍵是,吳爭腦子裏被深深銘刻了遊擊戰三個字。

  敵眾我寡之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攻敵必救……等等這些,在這場戰爭中被完美地闡釋。

  吳爭也有錯誤,就象應天府的民亂。

  這就是吳爭考慮欠妥之處,做為一個主帥,對於敵人的細作防備,應該在考慮範圍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