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正經事?
作者:八無和尚      更新:2020-05-10 23:17      字數:2279
  江南多山多水,做為當地的土著,這種無法體現在地圖上的小道很多。

  去往紹興城,無非是越過一座山,趟過兩條河罷了。

  好在將士們皆來自江南。

  江南人善水,幾乎人人打小就會,如果一個男子不會遊泳,都就會被稱為“秤砣子”,這是個貶義詞。

  可吳爭無法預料,這支近二千人的義軍,竟會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到平水時,吳爭聽聞了這個噩耗,背著人,留下了兩行熱淚。

  錢肅典記得,當時吳爭說了一句話,“張阿大,我不如你!”

  錢肅典聽不明白,他不明白吳爭為什麽說自己不如一個鄉野屠夫。

  他完全體會不到吳爭的心境,也是啊,吳爭率軍光複十一府,其戰功赫赫,江南人哪個不知,誰人不曉,甚至有愚昧百姓將吳爭傳為武曲星下凡,日夜焚香祈禱,想替自家求個平安。

  這樣的榮耀、輝煌,怎麽可能不如一個張阿大?

  但錢肅典不敢問,他確實不敢問。

  因為他從未見過吳爭如此陰沉到滴水的臉色。

  吳爭下令,目標紹興城,急行軍!

  ……。

  可吳爭終究沒有入紹興城。

  不是不想進,而是沒有時間進。

  因為據紹興城三十多裏地,吳爭與西出的宋安迎麵遇上了。

  宋安喜極而泣,迎著吳爭撲了過去。

  他渴望著被吳爭擁抱,友情、忠誠、那一份同生共死十七年的情義。

  可他近不了吳爭的身,因為吳爭一腳將他踹在了三步之外。

  吳爭立即下令,合二為一,轉道東向,目標上虞。

  宋安既然已經出現在此,那麽紹興城必已無礙。

  而義軍已經全軍覆沒,自然也就沒有再去的必要。

  進城做什麽?

  去接受百姓的歡迎嗎?

  吳爭自認沒有這個顏麵,在張阿大戰死之地,去搶張阿大的功勞。

  所以,重新回到原來的方略,與陳勝會師,就成了吳爭的不二之選。

  因為,如今,吳爭,手中有人了!

  不得不說,宋安真的是個人才。

  他率二千七百火槍兵,在瓜瀝擊潰清軍,然後從清軍手中奪回紹興城,這兩大仗下來,傷亡士兵數不超過五百人。

  當然,這有張名振增援的因素,也有張阿大所率義軍已經打殘了清軍的因素。

  可事實依舊存在,被宋安部殲滅的清軍高達三千多人,當然這包括瓜瀝那千餘投降的清軍。

  這個戰績,如果從單一戰場而言,甚至已經超越了吳爭的勝利記錄。

  所以,宋安不甘心。

  他不明白少爺為何不言不語就踹他,他不明白!

  不明白,心中就難受。

  難受就得問。

  於是行軍路上,宋安腆著臉,不斷地圍著吳爭問,為什麽?

  愛之深,便會恨之切!

  吳爭心裏其實很滿意宋安這兩仗的指揮。

  可他依舊不滿意宋安的指揮。

  這聽起來很矛盾,但其實不然。

  宋安的指揮確實可圈可點。

  但他同樣有很大的缺陷,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缺陷,讓他無法成為主帥的缺陷。

  很簡單,宋安從渡江進入蕭山開始,他的指揮一直圍繞著為打勝一場局部戰鬥而努力。

  這聽起來沒有錯,可從整個戰局戰略來說,宋安錯了。

  與清軍三個方向的對峙,隻有宋安這一個方向是有著主動權的,因為他在攻。

  也就是說,最應該出現吳爭所期盼的變化的方向,本來應該來自於宋安。

  如果宋安率火槍兵,對瓜瀝清軍造成足夠強大的威脅,多鐸就必須調動更多的援兵增援瓜瀝。

  這很簡單,三個方向,互為犄角。

  一個方向突破,兩個方向就都會產生威脅。

  多鐸如果想徹底打敗吳爭,就必須同時顧全三個方向。

  這樣,吳爭期盼的變化就會出現的更早、更大。

  這樣,這支義軍的結局就會改寫。

  吳爭在惋惜張阿大,不,準確地說,吳爭在惋惜這種在這個世道,難得一見的來自於社會最底層的自發的抗爭精神。

  精神不滅,民族永存!

  簡單地說,宋安正確地做法,是強攻瓜瀝,不需要攻下,但須極大壓製清軍,令他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多鐸求援。

  這個時候,傷亡已經不重要,準確地說,不是最重要。

  重要的是,打亂多鐸的部署和節奏。

  但宋安確實沒有作到,他隻存了保全火槍兵、打贏自己眼前一仗的眼光。

  這種眼光不能算錯,但確實有極大的局限性,如果無法突破,就隻可為將,不能為帥。

  聽了吳爭的解釋,宋安沉默了。

  他在深深地反省。

  一個懂得反省的人,就能夠提高。

  吳爭有些欣慰。

  ……。

  初步完成集權的朱慈烺,終於做了一件“正經”事。

  他下令向順天府派出了一個五人使團,與清廷交涉多鐸破壞停戰協定,毀約進攻紹興府的事件,並提出強烈抗議,責成清廷立即勒令多鐸停止交戰,清軍撤回戰前區域。

  朱慈烺,正如他自己親口對吳爭說的,他確實有城府。

  使團往來南北,一個來回至少七、八天,那時該發生的都該發生了吧?

  清廷確實也非常為難。

  倒不是真怕了義興朝十府彈丸之地。

  他們此時正對蒙古叛亂之戰焦頭爛額。

  清廷不想再起波瀾,準備派使者前往紹興府製止多鐸之時。

  多爾袞提出了反對意見。

  他認為,義興朝水師可以在江北“胡作非為”,為何我朝就不行?

  義興朝可以用一句“叛軍”來搪塞,任由這支水師造成我朝巨大財力、人力損失,為何我朝就不能同樣以此為借口來堵住義興朝的嘴?

  當然,多爾袞是絕對不會將多鐸所部判定為“叛軍”的,清廷也不會允許。

  可這不妨礙清廷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堵住義興朝的嘴,何況這句話本來就是出自中原孫子兵法。

  於是,一場糾纏萬分的談判,在順天府繼續著。

  可兩朝都還不知道,紹興府的戰事,有了巨大的扭轉。

  如果再晚兩天,清廷、多爾袞恐怕會立即下詔,勒令多鐸退兵。

  可這個時代的通訊,實在是太慢了,慢到讓人咬牙切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