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擁立
作者:八無和尚      更新:2020-05-10 23:16      字數:2258
  政治權力不讓咱摻合,那咱在家裏閑著沒事做,就使勁地生孩子唄。

  於是,這近三百年的大明朝,生出了一百多萬的皇族。

  從古至今,絕無僅有啊。

  人多力量大,那是好事,可這對於百姓而言,那就是一件慘事。

  每多一個皇族,百姓就要多一份供養,加上皇族的封地,百姓的生活壓力與日俱增。

  天下最好的土地越來越集中到皇族手中。

  許多王府占有的土地動輒萬頃(百萬畝),如景王、潞王在湖廣等地的土地多達四、五萬頃,福王有二萬多頃,桂王、惠王、瑞王各有三萬多頃,吉王在長沙一地就有七、八千頃,更有甚者,河南土地,居然超過一半歸各王府所有。

  可想而知,河南、陝甘、湖廣的百姓對皇族是何等的仇恨?

  而皇族向朝廷索取的俸祿,更是匪夷所思,山西晉王府明初時,年俸僅一萬石,可到了嘉靖年間,已經到達八十七萬石。

  河南周王府,年俸到達六十九萬石……。

  到後期,朝廷每年的歲入竟付不了各地王府的俸祿,比如山西年歲入一百五十二萬石,可每年要付給山西王爺們的俸祿竟要三百十二萬石。河南歲入八十四萬石,需要給王爺們的單殺一百九十二萬石……。

  以中華之地大物博,竟然舉全國之力,也無法養活一家一姓。

  可謂荒唐到了極點。

  這還僅僅是皇族遭受河南、陝甘、湖廣等地百姓怨恨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皇族還與民爭利、欺壓盤剝百姓。

  他們利用超然的身份,視國法於無物,不用說普通低層百姓了,就連當地官府也是遭受欺壓。

  嘉靖三十七年,寧化王府宗儀(也就是個小小管家),竟敢動手毆傷堂堂布政使這樣的朝廷大員(史有記載,求索祿糧未遂,圍布政司門,毆傷左布政使劉望之)。

  皇族因為享受特權,有罪時可罰而不刑,於是王府就成了藏汙納垢之地,許多王府成了黑勢力的保護傘,甚至自身就是最大的黑勢力。

  嘉靖五年,慶成府輔國將軍藏匿大盜案發。

  隆慶二年,方山王府鎮國中尉朱新垣與群盜暗通,劫掠商戶。

  襄垣王府輔國中尉、昌化王府輔國中尉私出禁城為盜,公然殺人劫財……。

  至於強搶民女之類的,那就太小兒科了。

  河南禹州的徽王朱載倫,遇見有美女過河,強搶過來宣淫,無奈女子年齡太小,好事不成,於是大怒,將女子投入虎籠。

  朱企禮在武崗州……呃,幾乎有姿色的都曾染過指。

  萬事盛極而衰,當張獻忠、李自成等揭竿而起時,清算也就到了。

  大小義軍所過之處,曾經顯赫、華麗的王府灰飛煙滅。

  山西皇族首當其衝,平陽西河王一族三百餘人全滅。

  汾陽幾乎成了羅刹國。

  太原晉王一族,被李自成殺了四百多人,幾乎族滅。

  僅山西一地,朱姓皇族被殺者就有一萬多人。

  也就是說,在清軍入關之前,在義軍所過之處的大明皇族,已經被清洗一空。

  可以想象,那些地方的民眾對皇族的憎恨程度。

  但江南不一樣,江南讀書人多。

  人隻要一讀書,就會懂禮,懂了禮就會服管,也就成了順民。

  加上江南一帶與那些皇族施虐的地方相比,確實相對穩定些,百姓的生活也好過些。

  所以,在麵對外族入寇時,要比那些地方來得更忠誠些。

  不象那些地方,在麵對清軍到來時,竟滿城歡呼,責怪清軍來得晚了。

  朱媺娖的拒絕,直接令朝廷決議無法執行。

  吳爭與張煌言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辦法來。

  這不是謀反,可以直接將上位者從寶座上掀翻。

  這是擁立,當事者不同意,你總不能強按牛頭飲水吧?

  更何況,她是公主,理在她那邊。

  吳爭隻能暫時將此事放下,吳莊老父要去看望,山寨中還有軍務需要他趕去處理,於是將紹興府一攤子事交於張煌言暫管。

  ……。

  吳爭和張煌言離開之後。

  鄭叔忍不住對朱媺娖勸諫道:“殿下為何不答應臨安伯,如今臨安伯手中掌握的軍隊已經近十萬人,且杭州、嘉興兩府也在他掌握之中,我朝勢力遠超魯王監國之時。就算殿下不願意以纖弱之身擔此重負,也不妨先應下來,畢竟殿下是皇室嫡公主,到了日後,覓得皇室良才,再將社稷托付也不遲啊?”

  鄭叔的話可謂是老成謀國,站在朱姓皇族的立場,此話無可厚非。

  這個節骨點上,朱媺娖不應,那就會引起內亂。

  吳爭和眾臣已經公開決議擁立朱媺娖,那麽就無法與朱以海再苟且。

  二者就算不勢成水火,也斷無回旋的餘地。

  朱媺娖此時不應,紹興府與杭州府之間就會反目,甚至吳爭一不作二不休,吞並了紹興府,也不是不可能。

  這樣一來,朱家就真的失去了在紹興府立足之地。

  而如果朱媺娖答應下來,不管吳爭在日後是否扮演曹阿瞞,這名份還在朱家手裏。

  朱媺娖聽完鄭叔的話,輕輕一歎,“本宮隻是一介女流,不通政務、軍務,就算名義監國,也不過如同傀儡,難以承擔起如此重擔。本宮心裏清楚,吳爭今日前來勸進,心意還是為了這大明江山社稷,至於日後會怎樣,想之無用。”

  鄭叔道:“那奴婢不知道殿下為何還要拒絕?”

  “本宮若不應,我與他之間就算疏離,卻還是友人。可若應了,便是君臣。若為君臣,必會為手下人、為利益起爭執,如此一來,怕反目就在不遠,到時怕……連友人都做不成了。”

  說完,朱媺娖的眼睛裏一片水霧湧起。

  鄭叔先是驚愕,而後低頭一歎,公主殿下終究是個女子,麵臨著宗廟社稷,想到的卻是兒女情長。

  可鄭叔不敢再勸,也不忍心再勸,伴隨著朱媺娖一路行來,二人雖名為主仆,但情份如同父女,打心裏鄭叔也希望朱媺娖有個好歸宿。

  於是,二人相對沉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