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雲朵上的民族
作者:懶貓不瘦      更新:2020-05-10 22:46      字數:2543
  羌人,古東方大族。

  羌人形成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地區,和漢人,藏人的關係較深。羌人早先以畜牧業為主,故以羊為圖騰,關於“羌”的文字記錄見於商代。羌人最初是遷移農牧業,象遊牧民族那樣逐水草而居,後來發展為定居農業,居住模式也變成“依山居之,壘石為室”。

  涼州漢人和小月氏人、秦胡人、匈奴屠各人、西羌人等少數民族雜居,其中以羌人數量最多。由於河西走廊的少數民族多次叛亂,涼州長期處於戰爭與動蕩之中,數百年間少享太平。

  長期以來,涼州都是漢室最紛亂的地區,涼州軍持續與其他部族廝殺,為贏得活下去的權力拚盡全力,生存環境極其惡劣,這一切都使得涼州軍始終保持著強悍戰力,名將輩出,戰功卓著。羌胡一次次叛亂,涼州軍一次次鎮壓,生死搏殺中始終鐵血無情的涼州軍,在各部羌胡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恐怖印記,到了東漢末年,很多羌胡已經將服從或追隨涼州軍,視作部族生存繁衍的重要保障和先決基礎。

  涼州在籍人口多在50萬以下,堂堂十三州之一,所有人口僅相當於漢室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典型地廣人稀。為確保部隊建製和戰力,涼州軍中有很多少數民族士兵,基本上各民族都有。倘若是戰事激烈,兵力不夠用,涼州軍常常臨時到羌胡部落招扈從,扈從需自備武器衣甲戰馬,沒有軍餉,唯一福利大概就是給飯吃,打勝仗後或有賞賜,羌胡人居然踴躍報名參加。

  如此奇葩的事外人很難理解,但在涼州卻如同呼吸一般自然。

  不難看出涼州生存環境多麽惡劣,以及羌胡對涼州軍深入骨髓的敬畏。羌胡們早已形成本能反應:涼州軍是無敵的,跟著強者打仗總是容易得多,活下來的機率總是會大許多,還能期待打贏了賞賜戰利品,沒理由不去!

  扈從在軍中沒地位,常常被涼州軍當牲口使喚,苦活累活都是扈從幹,打仗還得跟著涼州軍衝鋒陷陣,可這些都無法阻擋羌胡追隨涼州軍的熱情和決心。畢竟涼州軍是強者,強者那樣對待弱者不是很正常嗎?

  簡單地講,那個時代的羌胡,大概就是集體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

  多年淫威震懾,鎮壓出濃烈歸屬感,可見涼州軍何其凶殘。

  涼州諸胡屬羌人叛亂最多,被涼州軍修理得最慘,平時也最服涼州軍。

  涼州軍要求羌人追擊叛軍,羌人踴躍參加。

  羌人習慣把村寨住房修建在河穀或山腰處,占據著比較有利的高位置,大都居住在海拔兩千米左右的高山區,所以羌族又稱“雲朵上的民族”。大批羌人參與追擊,無當飛軍引以為傲的山地機動優勢被抵消,要逃出生天,隻能在崇山峻嶺中殺出一條血路。

  無當飛軍是特殊兵種,山地戰尤其強悍,但羌人也很擅長山地作戰。

  情勢對飛軍很不利,羌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是在他們的地盤上戰鬥,地利全都在羌人那邊,羌人清楚地知道哪裏有捷徑,哪裏適合設伏。

  接連幾支羌人小部隊被飛軍擊敗後,飛軍遭遇重挫。

  至少五千名羌人成功伏擊,將無當飛軍困在兩山之間,漫山箭矢如雨。雖說山中很容易找到遮蔽物,但附近有利地形都被羌人占據,從伏擊圈逃脫的難度可想而知。羌人知道飛軍厲害姑,並不急於近戰殲敵,隻是困住飛軍等待後援。到最後還是飛軍一部攀著山藤偷偷從絕璧爬到包圍圈後麵,擊退了那片區域的羌人,強行打開一條口子,飛軍大部才得以跳出伏擊圈。

  飛軍在那一役遭受重大折損,兩百多飛軍倒在那片土地上。

  跳出伏擊圈,隻是逃亡的開始。

  山地遊擊戰,並不需要多少兵力就能發動。

  羌人從四麵八方湧來,不斷發動襲擾、封鎖和攻擊。

  無處不在的暗箭是飛軍最大敵人,突圍過程中不斷有戰士被暗箭躲殺。盡管飛軍派出去的斥候提前解決了很多羌人,大部隊避免了很多直接攻擊,可飛軍的折損不斷增加。幾乎輪番派出的的每支斥候隊,回來時都會減員,甚至不乏整支小隊消失的情況,那些消失小隊的結局不問可知。

  剛開始的時候,飛軍非常被動。

  由於對地形不熟,王平隻能帶著部隊全力向南方突圍,幾天逃亡下來,羌人顯然從行動軌跡上判斷出飛軍意圖。羌人在南麵的攔截力度明顯加強,對付走獸的陷阱越來越多,還有不時射來的暗箭,以及羌人大部隊未出現,讓王平察覺到危機正在迫切,焦躁不安,卻又沒有更好的辦法。

  就在那個時候,賈穆主動找到王平,兩人進行了一番深談。

  賈穆建議王平改變路線。

  談話結束後,王平果斷聽取了賈穆建議。

  全軍放棄直線南下,經金城入益州的原定路線,而是改為向西部突圍,翻過祁連山進入青藏高原東北部,即青海地區。青海同樣是羌人聚居區,不過那裏的羌人跟河西走廊的羌人有著本質不同,由於祁連山脈阻隔,涼州軍對青海羌人沒多少影響力。擺脫涼州羌人追殺之後,飛軍可以走西平進入益州。當然會繞不少路,且被迫在缺乏足夠準備的情況下翻越祁連山,難免出現非戰鬥減員,但在山區羌人圍堵、平地西涼鐵騎等候的情況下,飛軍根本沒有更多選擇。

  後來才知道,要不是王平聽從賈穆建議改道,飛軍很快會闖進羌人精心設計的又一個伏擊圈,羌人在那裏集結了近兩萬人,一旦飛軍自投羅網,恐怕很難有機會再象上次那樣逃脫。

  飛軍改道翻祁連山,顯然出乎了羌人意料。

  西線羌人的任務是監視和襲擾,不足百人,無力阻止飛軍向西邊前進。最初兩天時間,羌人對飛軍有組織的襲擾和阻擊幾乎沒有,飛軍終於可以不那麽提心吊膽地趕路,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三天。羌人發現飛軍改變路線後,迅速組織兵力繼續圍追堵截,要知道山區也有羌人部落,抄小道完全能搶在飛軍之前通知族人。

  飛軍前進的道路,再次變得艱難。

  然而生死關頭,王平隻能咬牙不計傷亡強突。

  賈穆獻策初見成效,獲得王平信任,王平遂邀請他擔任參謀出謀劃策,賈穆欣然從命。不得不承認,賈穆沒有辱沒“賈詡之子”的光環,雖然同樣不熟悉地形,卻仍然大膽地一改倉皇出逃模式,要求飛軍輪番斷後設伏,接連坑了羌人幾回,斬殺數百,還逼得羌人再不敢肆無忌憚地追擊。

  飛軍離山脊線越來越近。

  路越來越難走。

  賈詡的家人已經在無止境的攀爬中耗盡氣力,被飛軍背著繼續跋涉。

  根據賈穆推算,還需要一場伏擊,才能確保追兵沒有足夠時間阻止飛軍翻越祁連山,進入青海地區。

  此次伏擊,由王平親自帶隊。

  除兩個百人隊帶著重傷員和賈詡家眷先走,其他部隊都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