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不可不動,不可強動
作者:懶貓不瘦      更新:2020-05-10 22:45      字數:4390
  綿竹,益州州牧府。

  “豈有此理!”

  “袁本初是關東盟主,朱公偉是漢室重臣且當初親自平定過益州叛亂,他公孫瓚有什麽資格跟我說這些話?”劉焉怒氣衝衝。

  “遼西土鱉,安敢欺我!”

  劉焉將一個瑩瑩玉杯狠狠地摔下,當場碎裂,一塊最大的碎片在地上、桌腳處碰撞了好幾回,一路發出清脆的響聲,好不容易才老老實實停下來。

  屋內隻有兩個人。

  吳懿沒有說話,眼觀鼻,鼻觀心,象是什麽都沒有聽到,也什麽都沒有看到,任劉焉發泄胸中的怒火。劉焉看完那封信時,當著州府官員一言不發,隻是叫吳懿到書房議事,在書房關好門才開始發飆,可見他養氣功夫還是不錯的。另一方麵,劉焉願意在吳懿麵前表露不足為外人道的真實情感,也充分說明對吳懿的信任。

  以他對州牧的了解,劉焉很快就會平靜,劉焉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沉穩老練的人,也頗為愛惜羽毛,極少在人前動怒,況且以他的身份地位,能讓他失態的事、討厭的人當真不是太多。

  如果一定要評出劉焉最討厭的人,巴郡太守趙部很可能拔得頭籌。

  今天劉焉發怒,也是因為趙部。

  巴郡太守調任一事曠日持久,幾經跌宕起伏,已經成了劉焉一塊心病。到這個時候,趙部下不下課儼然牽涉到益州府的威望和顏麵,拿不下趙部,劉焉的聲望勢必遭到嚴重打擊,依附於他的益州地方豪強勢力,看到州牧大人似乎並不象他先前表現出來的那樣強悍,搞不好益州很快陷入動蕩。

  這是劉焉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對益州府來說,巴郡的人事更迭越快完成越好,遲則生變。

  益州其他郡國盡在劉焉手中,唯巴郡例外,以雙方實力對比,益州府派軍隊強行拿下巴郡並不難,劉焉原本也有殺雞儆猴的打算,前麵殺掉的那些豪族分量終究是輕了一些,拿一個太守祭旗才能讓更多人震怖。

  然而接踵而來的外部幹涉,讓益州府不得不投鼠忌器。

  是的,所謂的調解,在劉焉看來就是赤裸裸的幹涉。

  先是關東盟主、汝南袁氏的袁本初調停,接著朝廷名將朱儁寫信求情,一個是世家和關東諸侯的傑出代表,一個在朝堂上影響力巨大,縱然劉焉是益州牧、漢室宗親,也不得不給兩人幾分麵子,不便對趙部壓迫過甚。

  給袁紹和朱儁麵子,不代表劉焉不介意。

  公孫瓚的信,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吳懿看過公孫瓚的來信,非常理解劉焉為何如此生氣。

  公孫瓚希望益州府以大局為重,妥善處理巴郡問題,切莫讓當初誓死討伐董卓的關東諸侯寒心。言下之意不言自明,擺明了就是在向劉焉施壓,措辭還算客氣,骨子裏的意思卻是再明顯不過,簡單講就是侵略性比較強,跟袁紹和朱儁委婉作風截然不同,難怪劉焉極度不適應。

  劉焉罵公孫瓚是土鱉,某種程度上倒也說得過去。

  白馬將軍是地方豪強,豪強有錢有勢,修養禮數之類的東西,很難跟世家中人相提並論,可不就是土鱉來著?朱儁也是土鱉出身,可人家好歹在朝堂曆練了幾十年,正所謂近朱者赤,待人接物方麵的短板早就補齊了。

  行事作風跟個人經曆也有直接關係。

  公孫瓚長年在北疆打胡人,慣於用比較直接、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不習慣那麽多外交辭令,而且白馬將軍有能力有野心,對漢室忠誠度不高,漢室宗親在他眼中大概跟寄生蟲沒多大分別。幽州牧劉虞是宗室裏麵難得的能力、品行俱佳的傑出人物了,而且是公孫瓚上官,可就因為對待異族理念上的差異,公孫瓚連劉虞都不怎麽放在眼裏。

  公孫瓚對劉虞尚且如此,劉焉算什麽東西?

  短暫的渲瀉之後,劉焉迅速恢複平靜。

  “袁本初和朱公偉為趙部說情,我本想通過貿易封鎖讓巴郡不戰而降,不料各地商人大量湧入巴郡,解了趙部燃眉之急,拖垮巴郡的計劃失敗了,現在公孫瓚又橫插一腳進來……”

  “子遠,說說你的看法。”

  吳懿這才抬頭,沉聲道:“趙部不可不動,也不可強動。”

  “唔,子遠繼續說。”

  “矛盾激化,起了幹戈,不動趙部,州府顏麵無存,於大人聲譽不利;強動趙部,必得罪朱車騎、袁冀州和公孫瓚,於大人大計不利。”

  劉焉默然不語。

  吳懿繼續道:“今董卓伏誅,天子重掌朝政,王司徒主政,由呂布統兵。呂布勇冠三軍,然三姓家奴屢弑義父,先前做董卓爪牙作惡多端罄竹難書,後為一女子又反了董卓,可謂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典型。此等人物,天子和王司徒必不會放心獨掌軍權,早晚起用董卓當政時壓製的名臣宿將,朱車騎是僅有的幾個威望足以和呂布分庭抗禮的重臣,此前一直對抗董卓,若在下所料不差,朝廷派往河套的使者應該上路了。”

  “朱車騎若被召回長安,掌握了兵權,忠於天子的力量會大幅度增強。到那個時候,大人割據益州之勢恐會受到衝擊。朱車騎曾平定過益州叛亂,大人讓張公祺在漢中截殺朝廷的使者,倘若朱車騎率部征伐,討平了漢中,益州當如何自處?依在下之見,必須想些法子阻止朱車騎返回長安。”

  “不管朝廷是否有征召朱車騎,也不管朱車騎最後回不回長安,他的影響力比董卓在時已不可同日而語,趙部之事,實不宜輕易拂逆其意。”

  “袁本初和公孫瓚的意見同樣不可忽視,兩人鏖戰河北,無論誰勝出,都將成為河北霸主,有望舉冀、並、幽三州之眾南下爭雄。冀州糧食產地,幽並則是戰馬產地,河北霸主南下,分崩離析的中原群雄將很難與之抗衡。”

  “朝廷、關東都有強力人物關注巴郡,大人更須慎重,切勿授人口實。”

  劉焉沉吟良久,問道:“子遠以為,此事應如何收場?”

  “趙部不能繼續統領巴郡,這是底線。”吳懿斷然道:“他擔心到州府被架空,此人之常情,大人可調他到其他郡任太守。若他還不放心,可請朱車騎、袁本初和公孫瓚為證,除非趙部在任上出現重大差池或弊案,州府絕不會輕易動他。如此一來,朱車騎等人那邊再不能抱怨大人不給麵子,趙部也能體麵下台,而州府收回益州東部屏障,皆大歡喜。”

  這個念頭不是剛冒出來的,吳懿已思忖多日,相信各方麵都能滿意。

  劉焉眸中厲芒一閃而過,隨即又恢複平靜,最後發出一聲歎息。

  “此計甚好,子遠找機會和陳孔璋說明吧。”

  朱儁和公孫瓚都是寫信,唯獨袁紹派來使者陳琳,說起來陳琳也夠慘,當初為調查武陵軍越境事件從冀州南下,後來又負責化解巴郡危機,搞到現在都沒辦法回去。袁紹從渤海太守變成了冀州牧,麾下新來了很多人才,陳琳非常擔心地位不保……

  “諾。”吳懿應下,腳下卻沒有動。

  “子遠還有事?”

  “趙部之事久拖不決,與州府封鎖巴郡期間商旅大量湧入巴郡,為趙部排憂解難有直接關係,使得趙部有底氣繼續與州府對峙。在下以為州府需要有一些反應,讓那些不知死活的家夥知道,與州府作對會是什麽下場。”

  吳懿麵如寒冰,眸中盡是冷意。

  “此事易也。”

  劉焉笑道:“子遠家乃是與徐州糜家、冀州甄家、河東衛家齊名的巨商,這幾年吳家的勢力在益州也紮下了根基,那些不識抬舉的商人,就交給子遠對付好了。重懲首惡,那些跟風的略施薄懲就好。”

  吳懿一開口,劉焉就知道他的用意,無非找個借口擴張家族利益罷了。但念在吳氏追隨他遷入益州,將所有的籌碼都押在自己身上,為他迅速穩定益州立下汗馬功勞,圖謀一些商賈利益,劉焉是不會放在心上的。況且他答應的時候已經訂下規矩,隻懲首惡跟風放過,吳懿不可能做得太過分。

  “遵命!”吳懿躬身一禮,告辭而去。

  郯縣國相府。

  廟街十三少當上東海相後,郯縣國相府成了他第二個家,國相府的官吏大多留任,對相府事務有著豐富的經驗,絕大多數事務都處理井井有條,不需要廟街十三少擔心。正因如此,廟街十三少並不需要長期留在國相府,隔三差五地過來看一看就好,相對而言他還是更喜歡呆在領地。

  領地是根本,對諸侯領主同樣適用。

  官職、地盤、權力可以改變,但改變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個領地,沒有經營好領地什麽都是虛的。廟街十三少當上諸侯,讓軍師繼續呆在非魚領,沒有把他派到國相府任職,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東海國相府長期處於放養狀態,相府的氛圍一向很輕鬆。

  不過,今天國相府的氣氛明顯有些緊張。

  “就這麽點收入?這不行,絕對不行!”廟街十三少怒目圓睜。

  一眾國相府主事官吏沉默不語,心裏麵頗委屈,卻大氣也沒有出一聲。國相大人很少發脾氣,突然爆發,自有先聲奪人之勢,作為其屬官也隻有認了,除非不想繼續在國相府做事。另外一點就是,NPC群體給玩家群體的評價,不乏“異想天開”、“肆意癲狂”、“漠視生命”等標簽,很多NPC認為玩家不正常才是合理,何苦跟腦子不正常的家夥較真?

  見廟街十三少生氣,國相府官吏們一個個老神在在地望著他……

  藍袍文士暗自歎息,開口道:“諸位且先回去吧。”

  國相府官吏知他是廟街十三少心腹,聞言魚貫而出,待國相府官吏出去,藍袍文士對廟街十三少道,“主公息怒。”

  “我不生氣,我隻是著急。”廟街十三少苦惱地撓著頭皮:“我當上東海相半年了,借款時間過去一半,我們欠的債務還有很多。欠下的私人借款可以繼續拖上一段時間,眾籌的錢卻沒辦法,半年之後我們若是還不完,非魚領的一切都可能被用來抵債。”

  說到眾籌,廟街十三少想死的心都有。

  眾籌沒問題,沒有那次眾籌,他當不上東海相,成為第一位玩家諸侯。問題是非魚領大大高估了東海國的收入,又嚴重低估了維持統治體係需要的成本,眾籌還款問題根本不現實,成了非魚領主揮之不去的痛。

  用領地無限擔保,還不清借款,樂子就大了。

  時間一到,債主大可到非魚領挑選資產抵債,包括但不限於技能人才、武將、文官、人口、物資。在還清眾籌款之前,非魚領連轉移資產都不能,浮屠可不會留下那麽大的漏洞。

  非魚領搞不好就一夜回到解放前。

  廟街十三少最擔心的是軍師,所有人認定軍師是曆史人物,時間一到,債主如果不將軍師列為頭號目標,隻能說智商需要充值。廟街十三少估計,現在肯定有些大債主巴不得他還不起債,畢竟曆史人物無價。

  軍師知道廟街十三少焦躁,耐心勸尉道:“主公,相關帳目我都看過了,國相府官吏雖無亮點,卻也沒有重大疏失,主公不應遷怒於他們。”

  “我知道,可是……”

  “讓屬下到國相府做郡丞吧,我做郡丞,有把握讓東海國正常收入至少增加兩成。”藍袍文士斷然道。

  郡丞是郡守和國相的主要佐吏,全麵負責郡國政務,郡丞的能力高低,可直接體現為對郡國生產加成姑,藍袍文士敢說保證正常收入至少增兩成,說明他的能力比現在的郡丞強太多。

  “軍師做郡丞再好不過,可增加兩成收入還是不夠?”廟街十三少道。

  “兩成隻是指正常收入,我們還得從多個渠道想辦法籌款。事到如今,屬下以為必須增開稅賦,並提前將明年的稅賦收上來,才有可能渡過難關。但此舉必會引發民怨,甚至發生暴亂,搞不好弄巧成拙,難以作出決斷。”

  (大家好,一個月過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