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龍湊之戰
作者:懶貓不瘦      更新:2020-05-10 22:45      字數:4368
  192年的這個春天,給人的印象不是生機和希望,而是死亡和毀滅,充斥著肅殺蕭瑟之意。

  羌胡大舉南侵,寇擊司隸多地,董卓的部隊忙著四處滅火。

  羌胡騎兵來去如風,所幸董卓麾下騎兵也相當強悍,無論他親自帶出來的西涼鐵騎,還是跟隨呂布等將領倒過來的並州狼騎,都是長年與異族作戰的精銳騎兵。部隊素質不弱於羌騎,武將能力則更勝一籌,與羌胡騎兵交手明顯占據上風,接連有羌胡騎兵受挫的消息傳出。

  可羌胡部落普遍有糧食不足的問題,為了部落生存發展,無論如何也得搶些糧食回去,所以明知董卓的部隊如狼似虎,也必須硬著頭皮撐下去。各個羌胡部落幾乎都有參與行動,算得上傾巢而出,目前兵力上占據優勢,具備與司隸守軍硬撼的能力,羌胡與董卓部隊在很多地方交手,互有勝負,誰都沒有辦法迅速確立勝勢,混亂的時局看來還會延續。

  與此同時,河北戰事再起風雲。

  界橋之戰以袁紹獲勝告終,迫使公孫瓚退回幽州,但界橋之戰雙方的戰損並不是太大,公孫瓚和袁紹各自調兵遣將,積蓄力量,準備再次對決。

  贏得界橋之戰的袁紹,占據著場麵的主動,趁公孫瓚被迫撤退的機會,派部將崔巨業率兵進入幽州,圍攻被公孫瓚占據的故安縣城,但久攻不下,撤退時被公孫瓚派三萬人追擊,在巨馬水大破袁紹軍,殺七八千人。

  這就是巨馬水之戰。

  巨馬水之戰的勝利,讓公孫瓚再次看到逐鹿中原的希望,趁冀州軍兵敗混亂之際乘勝追擊,揮師南下。公孫瓚所部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收複渤海,攻入平原境內,一直打到黃河,袁紹才重新集結起大軍,在臨近古黃河渡口的龍湊城,與公孫瓚再次發起火星撞地球的大會戰。

  河北爭霸的第三次大會戰,龍湊之戰開始!

  公孫瓚和袁紹開戰以來,雙方軍隊你來我往,時而南軍壓倒北軍,時而北軍壓倒南軍,但總體而言,都在按照曆史主線劇本推進。

  界橋之戰如是。

  巨馬水之戰如是。

  包括在龍湊第三次大對決,也是史料中有明確記載的。

  按照曆史主線情節,公孫瓚在龍湊被袁紹打敗,不得不再次退回幽州,從此被壓製在幽州境內,徹底失去銳氣,在與袁紹的長期戰爭中耗盡兵糧,最終陷入頹勢不能自拔,落得飲恨敗亡。

  (巨馬水之戰和龍湊之戰資料很少,孰先孰後有不同看法,本書采巨馬水爆發在前、龍湊爆發在後立場)

  龍湊之戰卻與曆史主線出現了一些偏差。

  冀州軍與北平軍在龍湊對決,鏖戰月餘,兩軍均損失慘重,但北平軍並未象曆史主線情節中那樣被擊敗,而是和冀州軍戰了個旗鼓相當,大家誰都奈何不了誰。兩軍激戰正酣之時,袁紹後院起火,魏郡有叛軍勾結黑山軍的於毒造反,攻陷鄴城,州治老巢被攻占,袁紹不得不留下部分軍隊與北平軍對峙,自己親率主力回師平叛。

  冀州軍倉皇撤退,北平軍並未死死咬住不放。

  並非公孫瓚坐失良機,而是條件不允許。

  巨馬水之戰結束後,公孫瓚將得勝之師南擊,從幽州進入冀州渤海境,收複渤海後繼續南下。龍湊在平原境,平原屬於青州地盤,北平軍從幽州打到冀州、再打到青州,士卒已顯疲態,由於前線與幽州大本營離得太遠,糧草供給也漸漸吃緊,北平軍迫切需要休整和調運糧草。另一方麵,袁紹雖退走,卻留下一部精兵與北平軍對峙,公孫瓚沒有勝算,見好就收。

  龍湊之戰的結果,顯然與曆史主線情節不盡相符。

  兩軍在龍湊戰和,結果影響深遠。

  兩位諸侯的控製區域與曆史上不同。

  龍湊之戰結束後,公孫瓚勢力原本應該徹底退回幽州,袁紹收複失地,不久前剛剛被公孫瓚占據的渤海郡再度易主,複歸袁紹。可遊戲中由於袁紹退兵回攻鄴城,沒能擊退平原境內的北平軍,更不可能收複渤海。實際上,公孫瓚的收獲遠不止渤海一郡,還包括青州平原郡大部分領土,占領了平原東部全部區域,勢力範圍直抵黃河下遊。

  公孫瓚不僅獲得了更多土地和人口,還有更多。

  北平軍重新獲得戰略主動權。

  幽州-渤海郡-平原郡,由北到南連成一線,盡在公孫瓚掌握之中,再加上袁紹老巢被黑山軍攻占,戰略主動權在公孫瓚這邊姑。按照目前態勢,北平軍對冀州軍形成了北麵和東麵夾擊之勢,與曆史上被逼退回幽州境內,形成南北對峙之局,情勢上顯著不同。

  另一方麵,北平軍占據平原東部,有利於同袁紹爭奪青州。

  曆史上公孫瓚任命的青州牧田楷,以平原為據點與袁紹長子袁譚交戰。

  那時候劉玄德就歸田楷節製,趙子龍出任騎將,苦戰兩年最終被擊敗。要知道青州並不是主戰場,沒有資料顯示袁紹有給袁譚配置強人,譬如說河北四庭柱那個級別的猛將,以關張趙的蓋世勇武,即使顏良文醜張郃高覽同在青州,也應該有一戰之力,但實際情況是田楷敗退逃回幽州。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龍湊之戰後公孫瓚敗退幽州,渤海郡被袁紹收回,切斷了幽州和青州的陸路聯係,田楷孤立無援,落敗是遲早的事情。現在渤海回到公孫瓚手中,青州田楷部可源源不斷地獲得幽州的支持,生存環境與曆史上的困窘大相徑庭,未來戰局如何發展,怕是誰都說不清楚。

  為什麽出現有悖於主線情節的結果?

  玩家雖被排除在河北爭霸戰之外,但這並不影響玩家關注這場大對決,並探尋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

  有玩家認為,是黑山軍攻陷鄴城所致。

  鄴城不失,袁紹未必會退,畢竟當時龍湊大戰兩軍基本保持著均勢。有玩家質疑說鄴城被攻破匪夷所思,懷疑與袁紹與黑山軍深刻矛盾的緣故,導致遊戲中出現了鄴城陷落的情形,算是意外事件影響主線情節的鐵證。

  但隨即有玩家指定,鄴城被攻陷確有發生。

  《魏誌》中記載,袁紹在某年的三月三日上巳節在薄落津大宴賓客,席間突有探馬來報魏郡有叛軍勾結黑山軍的於毒造反,攻陷了鄴城,席間賓客聞此大變都驚慌失措,唯有袁紹神態自若、指揮若定。《英雄記》中則記載這件事情發生於袁紹破公孫瓚之後。

  有資料顯示,黑山軍的於毒在193年6月就被袁紹在鹿腸山剿滅了,因此袁紹於三月在薄落津宴請賓客的事情應該是發生在193年以前,某次戰勝公孫瓚的戰爭以後,確切地講,是192年或193年。再結合《英雄記》描述,曆史上三大會戰第二場巨馬水會戰是公孫瓚勝,袁紹贏下的是第一場界橋之戰和第三場龍湊之戰,不過遊戲中龍湊之戰當時未分出勝負,隻有界橋之戰滿足條件。

  鄴城被黑山軍攻破事件,隻能發生在192年春。

  此時距袁紹入主冀州不久,人心不穩,韓馥舊部發動叛亂並不奇怪。

  因此,這時候魏郡叛軍勾結黑山軍於毒造反攻破鄴城,是合乎情理的。從相關曆史資料看,鄴城顯然很快被袁紹收複,考慮到袁紹當時與公孫瓚激烈對抗,公孫瓚不可能放棄袁紹後院起火的機會,很可能是黑山軍得手時龍湊之戰已分出勝負,袁紹擊敗了公孫瓚再回師鄴城。

  如此說來,鄴城失陷合乎曆史情節走勢,並非影響龍湊之戰的主因!

  有玩家指出:龍湊之戰結果改變,是因為冀州軍未能迅速擊敗北平軍。

  細細想來確實有幾分道理。

  從幽州一路推到青州平原境內,北平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本來難以避免被袁紹擊破,從袁紹主力回師鄴城而公孫瓚沒有追擊,不難看出北平軍多麽疲憊。冀州軍本有機會迅速在龍湊打敗北平軍,可惜錯失了獲勝機會,戰事持續了一個多月尚未分出勝負,鄴城兵變依時發生,隻能黯然退走。

  不是冀州軍延誤戰機,是北平軍太過頑強。

  隨著更多細節被扒出,大家發現有一支部隊對戰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這支部隊就是白馬義從!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隻無形的手,跟大家開了個玩家。

  白馬義從本來不應該出現在龍湊之戰!

  按照曆史軌跡,白馬義從應該在界橋之戰覆滅,成就了鞠義統領的先登死士威名,可遊戲中由於海賊之夏劇本提前、導致邪馬台倭人勢力早早就開始覬覦神州,白馬義從戰前緊急趕回北平鎮壓倭人。界橋之戰被先登死士射殺的隻是普通北平騎兵,名震天下的白馬義從避免了覆亡厄運。

  這個意外,直接影響了龍湊之戰的結果。

  龍湊戰場,白馬義從一次次衝殺奮戰,銳不可擋,給冀州軍帶來極大殺傷和震懾,使得疲憊的北平軍能夠與冀州軍分庭抗禮。正是因為這支傳奇部隊的存在,為北平軍保留住了最後的希望,拖到鄴城兵變事件發生!

  據說白馬義從在龍湊會戰中損失也很大,但不可否認的是,白馬義從為公孫瓚爭取到極其有利的大勢。和廣大玩家知道的曆史走勢相比,公孫瓚現在的局麵當真是不能更好,白馬義從的犧牲非常有價值。

  更重要的是,這支傳奇部隊仍然能夠為北平軍作出貢獻!

  如果龍湊之戰按曆史主線發展,公孫瓚敗退幽州,南下被冀州軍封鎖,隻能以幽州的人口和資源與袁紹爭雄,先天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後來公孫瓚和劉虞翻臉,無法排除是為了整合幽州資源對抗袁紹,雖然幹掉了劉虞,卻結下了更多仇敵,幽州遊牧民族紛紛打著為劉虞報仇的旗號,幫助袁紹扯公孫瓚後腿,著名的民族主義者、白馬將軍在圍攻下一步步走向了末路。

  龍湊之戰打和,公孫瓚勢力橫跨幽冀青三州,並且掌握著戰略主動權,自然無需跟幽州牧劉虞搶地盤搶人口,兩人未必會走到直接對抗的那一步。對河北霸權爭奪會帶來怎樣的變數,現在誰都說不清楚。

  揮師趕回鄴城的路上,袁紹神色陰鬱。

  界橋之戰結束時,他誌得意滿意氣風發,隨後就吞下巨馬水戰敗苦果,龍湊會戰未能擊退公孫瓚,連老巢都被人端了,形勢急轉直下。

  袁紹心急如焚,卻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每天通過玩家收集相關情報。隻要能給出滿意的報酬,多的是玩家願意接受雇傭,隨軍行進也不是難事。

  宿營時,別駕田豐帶來了最新的情報。

  “主公,叛軍和黑山於毒部仍在鄴城盤踞,暫時沒看出有離開的跡象。屬下已通過異界勇士傳令,讓魏郡周邊縣府派人到鄴城散布流言,製造冀州大軍從東、北、南三路合圍鄴城的假象,恐嚇叛軍和黑山軍。屬下以為,敵軍應會主動放棄鄴城、退入山區,我軍有望不費一兵一卒收回鄴城。”

  “元皓之計甚好,北平軍動向如何?”

  “沒有異動。”

  田豐沉聲道:“北平軍主力征戰數月,師老兵疲,軍中戰心不振,渤海和平原各縣需安排人手消化,兼後方糧草運抵需時,吾料三個月之內,北平軍不可能有大行動。我軍回師收複鄴城時間充裕,不過……”

  “不過什麽?”

  “河內太守王匡暗中發來消息:半個月前,朱車騎突然放棄中牟諸縣,率部進入河內。但朱車騎並未向西進攻董卓軍,也沒有向太守府作出說明,繼續向北疾進,王太守以為他要去上黨,且朱車騎乃朝廷名將,未作阻攔。前日聯係上黨太守張楊才知道,朱車騎並未過去,如今朱車騎部不知所蹤。”

  袁紹楞住:“朱儁離開中牟了?真是古怪,可現在我們管不了那麽多了。”

  田豐皺眉道:“王太守知會我等,別有深意。”

  “元皓不妨直言。”

  “朱車騎會不會正趕往鄴城?”

  “什麽!”

  袁紹如墜冰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