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作者:懶貓不瘦      更新:2020-05-10 22:45      字數:4525
  管承很快見識到,何謂雷厲風行。

  沒等他在飛魚領多轉悠幾天,便收到了袁紹方麵對倭人入侵事件回複,從他將倭人俘虜移交開始算,飛魚領滿打滿算隻用了大約一天時間,就完成了赴南皮、報備和遊說等環節,給了他一個明確回複。

  飛魚領告訴管承:袁紹已經獲悉倭人的陰謀,渤海郡會作必要的準備;因渤海軍沒有水師,袁紹方麵無法幫助海賊抵禦倭兵,但願意接受海賊登岸從良;袁紹還承諾以關東盟主的名義通知其他沿海諸侯,讓更多諸侯知曉邪馬台國的陰謀,務必不給倭人可乘之機。

  管承第一反應是有詐,懷疑飛魚領在訛他。

  進展如此順利,可能嗎?

  這麽快就出結果,做夢吧!

  還讓我們登岸從良,想啥呢!

  袁紹出自汝南袁氏,又是關東盟主,如此偉岸有來頭的大人物,豈是一位領主想見便能見得?就算是想哄騙俺,飛魚領能不能稍稍用心一點?當真以為俺們海賊是啥都不懂的土鱉乎?

  沒等管承想好要不要揭破飛魚領的謊言,渤海太守府的公告出來了。

  袁紹通過玩家公開發聲:倭島邪馬台國覬覦神州,曾一度侵占沙門島,後被渤海海賊和玩家水師聯手奪回,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僅以身免。倭人狼子野心,彰顯召著,或卷土重來,望沿海地區做好防備……

  管承淚流滿麵。

  人家的確做到了,沒有半點水分!

  海賊之心度君子之腹,著實不應該!

  管承羞愧不已,再三向飛魚領致謝,然後告辭而去。

  他從未奢望袁紹幫助他們抗擊倭人,渤海軍日子過得窘迫,沒有水師,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就算有水師,堂堂諸侯部跟海賊並肩作戰,這畫風太不和諧,袁紹的出身也不太可能明著跟海賊合作。打一開始管承就知道,不會有諸侯軍隊幫助海賊抗敵,能讓諸侯正視倭人威脅,讓倭人知難而退,也算是幫了海賊大忙。

  飛魚領幹脆利落的處事作風,給管承留下了深刻印象。

  更讓他感到震驚的是,整個接洽過程中,體現出飛魚領和渤海太守府非同尋常的信任和合作態勢。

  魚不智是玩家,到南皮直接傳送便是,但倭人俘虜押到南皮得老老實實走完全程,路上差不多就要一天時間。從飛魚領回複管承的時間分析,不難發現飛魚領主在渤海太守府的行走毫無阻滯,幾乎是人一到就敲定了結果,渤海太守府可能連必要的核實程序都沒啟動,就對飛魚領主提報的事宜作出積極回應,並很快對外界公開發聲。

  管承甚至懷疑,搞不好渤海太守府連俘虜都沒看到,就作出了決定。

  飛魚領主能量之大,顛覆了管承對玩家的認知。

  什麽時候開始,玩家已經能輕鬆影響諸侯的決定,還是關東諸侯盟主?

  管承感慨不已。

  果然是在海島逍遙慣了,對神州形勢變化缺乏敏銳感知,當引以為戒!

  必須重新審視玩家勢力!

  管承始終不明白,袁紹為什麽如此配合飛魚領,飛魚領三下五去二地完成委托,速度之快,駭人聽聞。但在魚不智看來,這結果早在預料之中。

  接管承的委托時,他就知道袁紹一定會作出積極回應。

  首先,魚不智建議袁紹在關東自封諸侯,讓袁紹驟然找到破局突破口,袁紹對魚不智好感度暴增。更何況,逐鹿領有實力、有資源又有利用價值,袁紹越來越重視逐鹿領。不客氣地講,魚不智和袁紹現在正處於蜜月期,隻要不損害渤海太守府重大利益或原則問題,袁紹多少會給魚不智些薄麵。

  其次,倭人入侵直接關係到渤海郡切身利益,甚至青州也有遇襲風險。青州刺史焦和是袁紹的人,正在竭盡全力讓青州恢複秩序,青州黃巾軍活動猖獗,焦和焦頭爛額中,倘若再被倭人大軍入侵,對焦和掌控青州不利。雖然倭人未必真敢對神州用兵,但袁紹仍然對魚不智的提醒心懷感激。

  提防倭人入侵,袁紹不需要付出額外成本,沒理由不配合。

  袁紹了解魚不智,魚不智雖然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上顯得比較偏執,但絕不會信口開河,何況是跟袁紹切身利益有關的事,是故連核查也沒有,直接作出了正麵回應。

  袁紹關於倭島邪馬台國覬覦神州的公開聲明,在玩家中引起軒然大波。

  倭人勢力曾在海賊之夏劇情中出現,玩家對倭人勢力缺乏足夠重視,隻道是劇情需要,劇情結束,倭人也就該銷聲匿跡了。任何有理智的玩家,都明白以漢末時倭島發展水平,根本不配成為漢朝的對手,哪怕神州內亂。沒想到劇情結束不久,袁紹突然來這麽一嗓子,難道還有後續?

  想搞倭人的玩家很多,袁紹的那則聲明,讓無數人欣喜若狂。

  倭人會來嗎?

  來了,不能放他們走吧?

  殲之,事情也不能就這樣算了!

  陳湯曾經說過“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倭人敢入侵神州,不削回去對不起前輩。關東諸侯忙於圈地,或許顧不上倭島那點破事,但玩家有的是熱情,現行宣戰製度下,玩家間開戰成本很高,也很難一下子覆滅對手,倘若推出攻打倭島任務,相信一定會有很多玩家願意響應。

  於是玩家們熱切期盼倭人勢力快點來送死。

  時間一天天過去。

  倭人沒有登陸,曆史的車輪卻沒有停止轉動。

  關東盟主袁紹將焦和推上青州刺史位後,冀州刺史韓馥對他更加忌憚,加大了對渤海的封鎖力度,袁紹則以“共討黑山軍”為名,不斷向冀州府催要糧草物資,雙方矛盾更加激化。

  袁紹有心取代韓馥,可錢糧不足,擔心事敗失去立足之地,未敢輕動。

  現在袁紹聲勢越來越高,但實力並沒有隨之增長。

  渤海軍是討伐董卓時組建,當時得到冀州府大力支持,軍勢強於郡國。以渤海郡產出,無力長期維持現有規模,隨著韓馥和袁紹矛盾日益明朗化,冀州府對渤海郡的援助越來越少,渤海軍日子難過,無法靠內部挖潛化解。

  外援方麵,同樣指望不上。

  青州刺史焦和是袁紹的人,袁紹讓焦和到青州上任,就是希望從青州持續得到補給和支持,幫助渤海郡渡過難關。但焦和進展並不順利,青州黃巾勢力很大,黃巾軍規模高達數十萬人,焦和上任後被黃巾軍搞得頭大如鬥,現在隻是勉強把州府的班子撐起來,讓青州恢複安定仍然遙遙無期。焦和自顧不暇,也就無力給予袁紹支持。

  韓馥加大封鎖力度,讓袁紹苦不堪言。

  對袁紹而言,當前最省事的做法是放棄渤海,占據青州。但袁紹視冀州為爭霸之本,放棄渤海意味著以後重奪冀州難度將大增,袁紹哪會甘心,咬牙也要死撐下去。

  袁紹不肯放棄渤海,可渤海郡缺錢少糧,沒有直接兵戎相見的底氣。

  不可力敵,隻能智取。

  逢紀獻計道:“韓馥乃平庸之輩,我們可以暗中與北平太守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公孫瓚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

  袁紹深以為然。

  公孫瓚是河北著名軍事強人,北平軍以驍勇善戰著稱,打得幽州遊牧民族沒脾氣,讓公孫瓚作勢攻冀州嚇唬韓馥,那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了。

  帶著袁紹親筆信的使者趕赴北平。

  使者剛走不久,韓馥部下鞠義反叛,韓馥討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鞠義結交,兩人勢力均弱於韓馥,抱團取暖乃大勢所趨。這件事進一步激化了袁紹和韓馥的矛盾,冀州府切斷對渤海郡的所有支援,徹底撕破了臉皮。

  按照曆史主線情節,韓馥下課進入倒計時。

  冀州之爭還沒有水落石出,神州接連發生兩起衝突。

  第一起衝突發生在益州,益州府軍隊和巴郡軍動了手。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益州府和巴郡太守府關係緊張,劉焉決意將趙部從巴郡太守的位置上趕下台,但趙部也不是好對付的主,想盡辦法自保。關東盟主袁紹和朝廷宿將朱儁公開聲援趙部,讓劉焉投鼠忌器,暫時放緩了對趙部的逼迫,大家試圖在談判桌上找到解決辦法,但州府軍隊和巴郡軍在邊境地區長期對峙並沒有結束。

  都知道上麵在談判,沒必要在結果出來前把氣氛搞得那麽緊張,況且兩支部隊的將士很多彼此還認識,兩邊都保持著克製。

  衝突導火索,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

  對峙地區有一條小河,兩軍隔河相望,前段時間一直相安無事。

  州府軍聲稱:事發當日,巴郡軍有幾名士兵在河邊衝著本方軍營小便,當時正是開飯時間,上百名州府軍士兵在河邊用膳,認為巴郡軍士兵的行為是明目張膽的挑釁。大家正吃飯呢,將褲襠裏的玩藝掏出來是個啥意思?是打算慷慨地舍生取義給大家添個菜麽?就算你們有這心,也得問問大家樂不樂意吧?據說有幾名士兵惡心得連飯都吐出來了。

  州府軍士兵遂渡河討說法,與巴郡軍展開舌戰,隨即動手,先是推搡,接著互相用拳頭問候對方身體,但都沒有下死手。直到有人鼻子遭受重創,麵部被熱情洋溢的拳頭反複摩擦變形,情緒失控,一怒拔刀,捅傷了一人。

  動刀,見了血,衝突隨之升級。

  衝突很快被兩邊的武將喝止,但有二十多人喪生,險些導致全麵衝突。這次衝突過後,邊境對峙氣氛陡然緊張。

  巴郡局勢微妙,發生這樣的事情,著實讓人擔憂。

  逐鹿領是利益相關方,魚不智特地跑了趟江州,勸趙部不要激化矛盾。

  趙部叫起了撞天屈。

  趙部堅決否認是本方尋釁,巴郡軍處於劣勢,怎麽可能主動挑起事端?事件發生後,趙部立刻派人徹查,種種跡象表明,這很可能是州府軍精心策劃的蓄意挑釁事件。

  首先,衝突導火索令人啼笑皆非。

  用各種手段羞辱或激怒對手,以提升本方士氣,在兩軍對峙中很常見,雙方軍士都樂此不疲,算是無聊對峙中難得的樂子。沒點血性,別做軍人。退萬步說,隔著河衝對方尿尿怎麽了?是尿騷味過得了河,還是尿液濺到對麵那些軍士碗裏頭?根本不會對對方造成實際傷害嘛。

  其次,對方反應太過誇張。

  兩軍對峙期間,為這麽點破事,百多號人過河討說法,這個反應不對。以往大家都能保持克製,從來沒有發生過越界,小河就是邊界,越過邊界就意味著可能爆發戰爭,這麽點人過來,不怕回不去嗎?

  第三,州府軍的人率先動刀。

  一百多號人過來,如果真是想討說法,就不應該帶武器,可對方帶了。不管有心還是無意,帶武器過來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對峙這麽久,州府軍不應該連這點規矩都不懂。率先動刀的也是州府軍,且一支全副武裝的州府部隊很快從上遊出現,幸好巴郡軍的前線將領跟隨趙部多年,經驗豐富,及時發現並阻止了那支部隊繼續靠近事發地點,並喝止了鬥毆,否則後果很可能不堪設想。

  綜上,趙部堅信是益州府策劃並實施了這次衝突!

  魚不智同意趙部的看法。

  巴郡是弱勢一方,主動挑起衝突無異於自取滅亡,趙部可不會那麽傻。考慮到益州府和巴郡的談判毫無進展,失去耐心的劉焉確有可能製造摩擦。

  雖然有袁紹和朱儁聲援趙部,劉焉仍沒有改變拿下趙部的決心,劉焉提出讓趙部到州府任職,不惜許下高位。可趙部不是三歲小孩,離開巴郡後他將沒有任何籌碼,鬧到這個地步,去州府任職絕對沒有好果子吃,哪裏會上當,一口咬定不會離開巴郡。

  陳琳能言善辯,但雙方立場都很堅定,一個不願退,一個不能退。

  談判陷入僵局。

  衝突發生後,趙部處境更加危險。

  魚不智擔心劉焉強行拿下巴郡,不得不再次請袁紹和朱儁幫忙,重申對趙部的支持,希望此舉能為趙部加持護身結界。至於有沒有效果,魚不智也沒有把握,唯有聽天由命。

  益州的小規模衝突沒有掀起多少波瀾。

  另一場衝突,成為近期遊戲中的大事件。

  著名的東光之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