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作者:懶貓不瘦      更新:2020-05-10 22:45      字數:4585
  渤海使者找到張燕,要求就苦哂撕毀協議襲擊飛魚領一事,給出解釋。

  張燕表示會徹查此事,待調查清楚後會給渤海太守府一個明確的說法。這個要求合情合理,渤海使者遂回來複命,等待張燕所謂的“明確說法”。

  結果事情遲遲沒有下文。

  倒不是張燕存心不管,苦哂部的私下行動,給平難中郎將出了個難題。張燕對苦哂私下搞事情也很惱怒,可他雖然是黑山軍名義上的共主,對各部實際控製力卻相當有限,這件事如何收場,對張燕也是一個考驗。

  該做不該做的事情,苦哂都已經做了。

  從情理道義上講,黑山軍理虧,需要給袁紹一個交代。

  事情是苦哂做的,禍也是苦哂闖的,責任當然也應該苦哂來負,可如果張燕就這樣把苦哂推出去,黑山軍麵子上也掛不住。黑山軍大多是起義農民,造反派的江湖氣難免會重一些,這時候讓苦哂自己負責,難免會被大家視為無情,張燕不得不考慮各部部眾的感受。

  苦哂部的糟糕現狀,也讓張燕不忍對他們更多苛責。

  連番受挫於一個玩家領地,部眾戰死者高達數千人,部眾們心氣全無,一片悲聲。張燕派去苦哂部的使者回來說,一些部眾因為對苦哂極度失望,已經離開據點另覓他處,導致該部人心惶惶,苦哂焦頭爛額,正全力安撫部眾,沒有心情理會如何收場的問題。

  使者本想請苦哂去見張燕,見此情形,也不好堅持。

  苦哂顯得很消沉,告訴使者:如何處置,中郎將自決便是。

  苦哂部如此淒慘,張燕更不可能落井下石,讓苦哂出來負責。考慮到苦哂部與飛魚領的舊怨,以及苦哂慘敗後,一直被其他黑山部奚落和嘲諷,該部鋌而走險跑去襲擊飛魚領的附屬領地,也有其內部不得已的原因,值得同情。

  如此一來,張燕萌生出庇護苦哂之意。

  張燕是黑山軍共主,苦哂事情做得再不對,也是黑山軍一部,部下出了事情,當老大的說什麽都得幫忙兜著。保住苦哂部,不僅是在維護整個黑山軍的尊嚴,也能收服人心,提升黑山內部團結,起碼苦哂會感激他。

  於是乎,張燕開始拖。

  袁紹那邊沒收到回音,大概也看出張燕的心思。

  以黑山軍的組織模式,張燕的確不太好處理,應該是打算拖一段時間,讓時間淡化衝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同是諸侯,袁紹理解張燕的做法。

  換作他處在張燕的位置上,部下做了丟人現眼的事情,肯定也不希望鬧大,先拖上一段時間,然後輕描淡寫地給個內部處罰,象征性給個交代。最後大家再補上一個協議,消除隱患,彼此麵子都過得去,事情也就結了。

  袁紹理解張燕,魚不智卻不是那麽好講話。

  逐鹿領主的憤怒,似乎並沒有隨著時間減弱,隔三差五便派人到渤海太守府詢問進展,負責此事的逢紀不堪其擾。鑒於逐鹿領主一直喊打喊殺,要求嚴懲肇事者,情緒激動,渤海太守府不便把話說得太直白,隻好以“張燕尚未回話”打發,希望逐鹿領能早日悟出其中門道。

  逢紀想不通,逐鹿領為何在這件事情上態度如此強硬。

  跟黑山軍開戰?

  渤海太守府都不敢放這話,逐鹿領主哪來的自信?

  或許對一位執拗又好戰的渾人來說,打黑山軍跟挑戰山賊沒區別……

  逐鹿領的徐元直和荀休若都是智者,領主認知出現嚴重偏差,他們兩個作為領主信任的智囊,難道不應該及時出言提醒嗎?哪能這個樣子,過幾天就派人過來追問進展,搞得渤海太守府沒有喘息的機會。

  一直追問渤海太守府,難道不覺得失禮嗎?

  總覺得有哪裏不對勁……

  逢紀若有所悟。

  有徐庶和荀衍兩人在,逐鹿領不會不知道,苦哂部襲擊附屬領地事件,最終還是得靠外交途徑解決,外交解決需要時間。喊打喊殺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可能讓局勢更加複雜,而且一直催渤海太守府,明顯有失禮數。

  逐鹿領不應該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故意為之!

  他們這樣做,真的是想和黑山軍開戰嗎?

  不可能!

  任何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與黑山軍開戰是什麽後果,飛魚領難保。

  逐鹿領既沒有那樣的實力,也難以承受全麵開戰的後果。

  既然如此,魚不智為什麽表現如此強硬?

  逢紀從逐鹿領的立場琢磨,很快找到他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

  簡單地講:示之以強,以進為退!

  逐鹿領不願與黑山軍開戰,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魚不智費那麽大勁和渤海太守府交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借袁紹威勢,確保飛魚領安全。渤海太守府斡旋成功,逐鹿領支付酬金時很爽快,也說明他們對和平協議感到滿意,不希望與強大的黑山軍對敵。

  然而,協議墨跡未幹,苦哂部便再次出手。

  結果大家也知道了,苦哂部再次慘敗,飛魚領損失微乎其微。

  這場戰鬥,飛魚領沒有吃虧,受傷的是苦哂部。

  戰場上占盡便宜的飛魚領,按理說不至於如此激動。

  與其說逐鹿領是對苦哂部背信棄義感到憤怒,倒不如說,是對未來飛魚領的安全狀況高度擔憂。連關東盟主和黑山軍首領達成的協議,都可以被輕易撕毀,飛魚領的安全保障自然無從談起。

  魚不智始終揪著這件事不放,是想把事情搞大,利用袁紹和張燕都不願全麵開戰、並且都需要維護和平協議的有效性,給黑山軍內部那些蠢蠢欲動的家夥一個深刻教訓,讓他們明白,違約入侵飛魚領會有嚴重後果!

  苦哂部是黑山一部,連續被一個玩家領地挫敗,甚至連部首都被俘虜,顏麵無光的不僅僅是苦哂部。如果這次苦哂部來犯,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難保其它敵視飛魚領的黑山軍有樣學樣,悍然發起軍事行動。

  這才是逐鹿領最擔心的。

  魚不智想充分利用這次占理的機會,定基調,立規矩。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魚不智不是想真的和黑山軍開戰,但苦哂部必須受到懲罰。

  一定是這樣!

  不得不承認,逢紀能成為袁紹倚重的幕僚,的確相當有才能。

  他的推測,大部分都是對的。

  逐鹿領的確是想借題發揮,以強硬姿態,為飛魚領謀得更穩固的和平。

  很難再有這麽好的機會。

  首先,本方占理,道理全在逐鹿領這邊。

  其次,和平協議由袁紹和張燕共同商定,苦哂部亂來,兩位諸侯都得站出來背書。更妙的是,兩位諸侯彼此忌憚,誰都不想開戰,逐鹿領再怎麽鬧騰,兩邊也很難真的打起來,而逐鹿領不依不饒帶來的壓力,最終都會壓到苦哂身上,讓他充分體會一下何謂壓力山大。

  這次事情鬧得越大,將來黑山各部找飛魚領麻煩的機率就越小。

  看清逐鹿領的用意,逢紀不禁笑了起來。

  逐鹿領主哪裏是自以為是的土包子,這位屬狐狸的吧?

  逢紀並不反感這些小算計,逐鹿領維護領地權益無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逐鹿領的算計與渤海太守府並無利益衝突。

  渤海太守府是和平協議締造者、當事方之一,這次苦哂部偷襲飛魚領,不僅撕毀了渤海太守府和張燕達成的協議,還再次進入渤海境內,為維護袁紹的聲譽和尊嚴,渤海太守府也必須作出強硬反應。從這一點來看,逐鹿領和渤海太守府的利益高度一致。

  逐鹿領鍥而不舍地催促,想必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

  這是陽謀。

  逢紀知道,渤海太守府有必要作出改變。

  一昧息事寧人,固然能減輕與黑山軍發生摩擦的風險,卻容易讓人看透渤海太守府孱弱的本質。適度展現強硬姿態,既能更好維護袁紹的聲望,也能讓外界難以看清渤海太守府虛實,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渤海太守府的態度,陡然變得強硬。

  張燕很快察覺到渤海太守府施加的壓力,對方擺明不接受息事寧人。

  張燕心中惱怒,卻不能發作。

  對方占理。

  黑山軍經常寇擊郡縣,無法無天,外界並無多少非議,因為大家皆知張燕名為平難中郎將,實際上就是一個獨霸一方的叛軍頭子,起兵作亂是他的本分。可剛剛答應和別人和睦相處,收了人家東西,轉頭就撕毀協議,必然會受到世人譴責,這是信譽問題,跟是不是叛軍沒有半毛錢關係……

  打敗苦哂部的是一個玩家領地,好丟人……

  更何況,苦哂這次也相當於打了袁紹的臉,關東盟主不是那麽好惹的。

  渤海太守府態度日趨強硬,黑山軍又不可能交出苦哂,張燕糾結萬分。

  但事情已經發生,不可能一直拖下去,終究得有個官方交代。

  黑山軍正式回複渤海太守府:經調查,黑山苦哂部對飛魚領的襲擊行動,係部內少數激進分子鼓惑挑起,違約行為僅代表當事人,並非黑山軍立場。黑山軍對苦哂部私下進入渤海郡、襲擊飛魚領表示遺憾,黑山軍重視與渤海太守府先前達成的協議,將追究苦哂部相關人員責任。苦哂部單方麵違背協議影響惡劣,黑山軍責令該部退還先前飛魚領支付的擄人補償金,並確保以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黑山軍的交代,分明表達出黑山軍將保護苦哂部的態度。

  “將追究苦哂部相關人員責任”,不過是一句場麵話,如何處罰,甚至會不會真的處罰,外人不可能知道。

  袁紹接受了張燕的說法。

  張燕護短是意料之中的事,別說黑山軍實力在袁紹之上,即使實力不及對手,也不可能將犯錯的部下往外推。甭管張燕後麵會不會處罰苦哂部,最起碼他作出了妥協姿態。

  實際上,張燕表現出了足夠誠意。

  首先,他承認苦哂部襲擊飛魚領不對,違背了雙方達成的協議。

  其次,讓苦哂部退回補償金,以示歉意。

  第三,要求苦哂部作出保證,不可再尋釁飛魚領。

  作為黑山軍首領,張燕能這樣處理,算是給足了袁紹麵子。袁紹如果不懂得見好就收,糾結於某些細節,事情隻會變得越來越糟。

  將結果通知逐鹿領,先前一直喊打喊殺的魚不智,“勉為其難”地接受了交涉結果,隻是強調了不希望再發生類似事件,並主動表示一碼歸一碼,那些補償是飛魚領擄人應該付出的代價,不需要苦哂部退回。

  魚不智的表態讓袁紹深感欣慰。

  在他看來,雖然魚不智有時顯得比較躁動,但起碼還是識大體的。

  一場風波,到這個時候看起來已經圓滿解決。

  張燕承認苦哂部行為不端,避免此事持續發酵對黑山軍聲譽帶來損傷,既顯示出黑山軍重視承諾,又向袁紹傳遞出更為清晰的友善信號,算是一次成功的危機公關;袁紹在該事件中展現出了些許關東盟主的影響力,對苦哂部私下入境表達不滿,借此向張燕劃下了紅線,算是一舉兩得;逐鹿領也有理由高興,利用袁紹和張燕相互忌憚,揪住苦哂部背棄協議做文章,不費一兵一卒,隻是嘴巴上嚷嚷幾聲,飛魚領的安全更有保障。

  如果事情就此收場,大家都能滿意。

  然而,一個小小的意外,讓原本已平息的局勢驟然緊張。

  苦哂部連遭玩家領地挫敗,引發某些黑山部對苦哂部不滿。

  張燕被迫承認黑山軍某部違背和平協議,向渤海太守府和飛魚領表示歉意,更是讓一些黑山軍感到屈辱。他們理解張燕無法持強硬立場,即使是在黑山軍內部,對苦哂收了賠償金還跑去搞偷襲,大多也是不齒。

  如果打定主意要報複,你丫的為啥收人家賠償?

  害得首領不得不替你們認錯,羞不羞?

  潮水般的鄙夷和謾罵,將苦哂部淹沒。

  苦哂部本就士氣低落,人心不穩,被同伴這樣擠兌,很多人無法承受,部眾流失不少。留下的苦哂部眾,把帳通通算到了飛魚領頭上,並偏執地認為,隻有完成對飛魚領的複仇,苦哂部才能重新崛起。

  百餘部眾再次潛入渤海,夜間破壞籬笆牆,鑽進西衛鎮內縱火。

  雖然守軍很快發現有人混入,迅速阻止並喚醒鄉民們滅火,但正值天幹物燥,西衛鎮僅有幾口水井導致救火很艱難,三位鄉民被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