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益州大捷
作者:懶貓不瘦      更新:2020-05-10 22:44      字數:4333
  劉焉以南鄭為治所,很快展現出嫻熟有效的施政手段,撥亂反正。

  他以寬厚示人,安撫叛逃軍士和官吏,讓這些有經驗的人繼續為朝廷出力。

  漢中府庫因為多年戰亂和郤儉的搜刮所剩無幾,為支撐前線巨大開銷,劉焉向漢中和廣漢北部的世家和豪族承諾,捐獻平叛資金或物資者,按照捐獻價值多寡,安排職務。

  這無異於變相賣官,劉焉是益州牧,軍政一把抓,絕對有這個能力和資格。要知道,益州亂了好幾年,多個郡縣被叛軍攻破,朝廷官員死的死逃的逃,益州南部郡縣的朝廷官吏幾乎都處於空置狀態,職位多的是。東漢王朝賣爵鬻官不是什麽秘密,靈帝連三公之位都敢賣,上行下效,賣官在某些人看來天經地義,不賣才是有毛病。

  更何況,劉焉賣官屬於事急從權,為平定嚴重的益州叛亂而賣,那些有心買官的世家和豪族,此時捐錢捐物資,還能落下個好名聲。

  其實,劉焉賣官,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到益州上任,需要獲得地方勢力支持,培養親信勢力,才能掌控大局坐穩寶座。以支持平叛為名任命一些官員,拉攏地方勢力,是最簡單快捷的法子。那些世家豪族捐了買官錢,得到任命,從此就和劉焉站在同一條船上,利益相關,休戚與共,誰要想對劉焉不利,相當於觸動了那些世家豪族的利益,想扳倒劉焉的難度會大許多。

  州牧府外車如流水馬如龍,極短時間內,州府籌集到大量金錢和物資。

  錢多好辦事。

  劉焉用這些錢購買兵甲,征集糧秣,招募青壯訓練,為前線平叛部隊了提供有力支持。

  朝廷第二波援軍進入漢中。

  軍情緊急,援軍部隊稍事休整,隨即兵分幾路,分頭開赴前線。

  右校尉淳於瓊趕赴綿竹,支援朱儁;中軍校尉袁紹取道前往巴郡,支援巴郡太守趙部;唯有典軍校尉曹操留在漢中境內,等待後續重型軍械到達,再開赴前線。

  三校尉各自率領三千兵馬出征,總兵力不到萬人,但他們的到來,成為益州戰局轉折點。

  並非西園新軍多麽厲害,而是帶兵的這些人太過不凡。

  袁紹,未來的河北霸主,很長時間被公認為最具實力的地方諸侯;曹操,亂世之梟雄,一手平定大半個神州的超強統帥;淳於瓊,演義中被描述為一個喝酒誤事的草包,失了烏巢,致袁紹勢力輸掉了官渡之戰,但淳於瓊在西園八校尉中與袁紹、曹操並列,後來在袁紹手下,也是和張郃、高覽齊名的大將,絕非演義中那樣不堪。

  這三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能施放軍團技。

  在此之前,益州的朝廷部隊,能施放軍團技的隻有朱儁,這也是朱儁能以較少兵力拖住叛軍主力的重要原因。軍團技有冷卻時間,就武力值而言,朱儁隻是一名高級武將,軍團技冷卻時間很長,小打小鬧時還勉強湊合,大軍團作戰時軍團技需太久冷卻便足以致命。而且,朱儁是全國統帥,不是什麽時候都方便衝到第一線作戰。

  淳於瓊的到來,解決了這一問題。

  右校尉淳於瓊趕到綿竹後,在朱儁帳下聽命,充分發揮出戰將本色,扭轉了綿竹戰場官軍隻能采取守勢的被動局麵,與叛軍互有攻守,不斷用軍團技占叛軍便宜。

  巴郡這一邊,氛圍卻不是那麽融洽。

  來到巴郡的校尉是袁紹。

  巴郡戰區原本由趙部主持,趙部是巴郡太守,也算是一方大員,可與朱儁這樣威名赫赫的朝廷名將相比,趙部的份量明顯差了一大截。

  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袁紹雖不是嫡子,但那是家族內部的事情,在外仍然代表著袁氏,何況袁紹剛剛出任為西園校尉,聽命於天子,少年得誌,無論出身,還是實際官職,都不比趙部低,再加上袁紹大老遠跑來解圍,多少有些優越感。

  袁紹在漢中期間,劉焉對他十分客氣,劉焉是漢室宗親,又是益州牧,身份和地位都非同小可。州牧對他尚如此看重,袁紹壓根沒把趙部放在眼裏,隻不過袁紹為庶出,平素懂得韜光養晦,史料中荀攸對他的評價是“以寬厚得眾心”,表麵上做的不是那麽明顯,但袁氏子弟骨子裏的驕傲,卻是一點兒也不曾少。

  袁紹趕到巴郡西南部戰區後,他和趙部誰為主,誰為輔,是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大問題。

  偏偏從漢中出發前,劉焉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

  劉焉剛到益州,忙於為朱儁提供後勤保障,實際所轄不過漢中和廣漢北部幾個縣。巴郡戰場一直是趙部負責,趙部回歸後忙著整軍備戰,親自坐鎮巴郡南部指揮部隊,根本沒時間去漢中跟新任州牧劉焉報到,隻是派人到漢中與劉焉取得了聯絡。趙部在巴郡頂住了部分叛軍進攻,成績斐然,劉焉沒有把他拿掉的理由,於是放手讓熟悉地方的趙部再接再厲,繼續全權負責巴郡戰區。

  袁紹出身高貴,這沒得說,但現在是平叛,戰場上沒有誰理會出身;論官職,郡太守和中央政府的校尉誰大,不好說;論能力,袁紹能力有多強暫時不得而知,趙部倒是實打實地穩住了巴郡形勢,再加上趙部本是巴郡太守,在郡內頗有威望,對當地地形和民情更了解,所謂用熟不用生,由趙部主導巴郡戰區,那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權衡之後,劉焉傾向於趙部領銜巴郡戰場。

  袁紹表麵上寬厚大氣,也讓劉焉產生了誤叛,認為他不會那麽介意主導權的問題。不過,袁紹畢竟出自袁氏,劉焉不好明著說“你去巴郡聽趙部指揮”,有著豐富從政經驗的劉焉,以為同樣出自名門的袁紹定能領會這層意思,高門世家派出來闖蕩的子弟,應該對潛規則很熟悉才對,很多話,根本不必明著說出來。

  袁紹確實領會了劉焉的意思。

  可劉焉還是漏算了一點,那就是年青的袁紹,渴望建功立業的意願非常強烈。

  袁紹是庶出!

  袁紹是庶出!

  袁紹是庶出!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所謂庶出,是指在封建宗法製度下,姬妾生下的孩子,正妻的孩子為嫡出。嫡子和庶子在家族中地位有雲泥之別。

  袁紹和袁術都是袁逢之子,但袁術母親是袁逢正妻,袁紹母親是一位婢女,所以袁術才是袁氏正統繼承人。袁紹早年在家族中不被重視,現在好不容易出任西園校尉,並獲得率部出征的機會,自然想好好表現一下,建立功業,光耀門楣,提升在家族中的地位。

  聽命於別人,立下再大的功勞,也得打折扣!

  這是袁紹不願接受的。

  如果袁紹去綿竹,朱儁的威望足以壓住他,趙部卻沒有這個本事。

  因此,盡管明知道劉焉用意,袁紹到達戰區後,仍揣著明白裝糊塗。

  在他趕到戰區參加的第一場軍事會議上,大家討論接下來的作戰方略。

  趙部主張先穩固防線,待曹操部攜帶重型軍械直到後,再與叛軍決戰。袁如持不同意見,指出巴郡戰區叛軍實力相對弱一些,應積極進攻,力爭在巴郡戰場搶占主動權,策應綿竹主戰場。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袁紹找了個借口離開趙部大營,領本部人馬找了個縣城進駐。

  趙部對此無可奈何。

  正因如此,盡管巴郡戰區官軍和叛軍的實力更接近,卻沒能取得多少進展。

  劉焉得知袁紹不服從趙部號令,心中鬱悶至極,既惱怒袁紹“不懂事”,又後悔當初沒有把話挑明。但事已至此,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好佯作沒看見。

  這時候,劉焉得到一個意外驚喜。

  五鬥米道首領張修悄悄派人與州牧府聯係,表示五鬥米道願歸降朝廷。

  五鬥米道造反失敗,張修與大量教中骨幹在漢中郡隱匿,暗中繼續發展信徒,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五鬥米道恢複了元氣。益州南部夷兵作亂,張修本有意在漢中再次起兵,但漢中挨著三輔之地,一旦舉事,很容易招來司隸的中央軍,張修不認為道眾們能夠抵抗,一直猶豫不決。

  等到馬相起兵,張修大喜,派心腹聯絡漢中四方信徒,準備起事。

  然而,馬相起兵導致益州叛亂升格為地區陣營任務,名將朱儁入益州平叛,正是走的漢中,張修事到臨頭又縮了回去。緊接著,劉焉在南鄭走馬上任,對漢中控製力一天天加強,讓張修越來越沒有自信,西園三大校尉率部進入益州,更是讓張修對起事能否成功感到絕望。

  前途是多麽的渺茫。

  一位年輕道眾勸張修:“為平定叛亂,劉焉收留叛軍,逃兵,此時投靠,正當其時也!”

  張修對他的話深以為然,就讓這個叫張魯的年輕人與州府聯係。

  劉焉正愁平叛兵力不足,五鬥米道願投降,既可支援前線,又能解決一個隱患,自然是求之不得。

  雙方達成協議,張修號召道眾參與平定叛亂,作為回報,劉焉封他做漢中太守。

  五鬥米信徒向綿竹戰場進發,朱儁兵力得到補充。

  不知不覺,遊戲中的時間已是188年9月。

  匈奴南單於於夫羅,與白波黃巾合攻河東。

  由於涼州、益州叛亂仍處於動亂中,朝廷派出不少部隊,河東有事,能調動的軍隊非常有限。風雨飄搖的東漢朝廷,再次感受到徹骨寒意。

  就在這個時候,益州平叛官軍取得大捷,為漢室送來些許慰藉。

  綿竹和巴郡戰場勢均力敵之際,一支官軍部隊發動了一場奇襲。他們從巴郡西部山區潛入江陽郡,隱匿行跡,南行兩百餘裏再轉而向西,突然在犍為郡境內出現。犍為位於蜀郡和廣漢之南,位於戰場後方,叛軍的糧草都屯積在犍為境內的武陽縣城。

  那支官軍不顧遠行疲憊,立即向武陽縣城發起進攻。

  激戰半日,武陽城被攻克,城內糧草被付之一炬。

  消息傳到綿竹前線,叛軍大亂。

  綿竹集結的叛軍有十多萬,每天消耗的糧草不是小數目,全靠從武陽縣城調集糧草支撐,武陽被攻破,軍中存糧僅夠三日,叛軍頓時亂了陣腳,不得不全軍撤退。

  可是,這時候想走,已經不是叛軍自個商量好就能拍拍屁股上路,得先問朱儁答不答應。

  朱儁接到奇襲官軍送來的戰報,得知叛軍糧倉被焚,欣喜若狂,早就做好了痛打落水狗的準備。叛軍一退,綿竹戰場的官軍發動全線猛攻,迅速擊潰了在後麵虛張聲勢的斷後部隊,展開追擊。

  叛軍無糧,不敢久戰,再加上馬相和南部叛軍相互提防,誰都不敢停下來抵抗官軍追擊,成為對方脫身的犧牲品,跑得那叫一個奔放。官軍一路追殺,沒有遇到有組織的反抗,反而不斷斬獲軍功,這麽好打的仗,自然是人人奮勇,個個爭先。

  南部叛軍多是山中夷民,打小在山裏長大,爬坡上坎,如履平地,健步如飛。

  馬相的部下多是益北漢人,沒夷民跑得快,隻得悲摧地成為炮灰。

  朱儁對待叛軍一貫強硬,昔日拒絕南陽黃巾投降的就是他,益州叛軍遇到他算運氣不好。一路追殺,馬相叛軍被殺得心膽俱裂,馬相知道犍為有官軍,不敢去犍為,跑到蜀郡境內時,已經被朱儁斬首兩萬餘級,許多叛軍離開大部隊在山野間躲避,跟在馬相身邊的隻剩萬餘人。

  逃到蜀郡,馬相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便遭遇伏擊。

  潛行數百裏奇襲武陽縣城的那支官軍,燒毀叛軍糧草後,潛入蜀郡與廣漢交界地帶設伏,正好攔住了馬相這條大魚。

  三千官軍以逸待勞,萬餘叛軍精疲力盡,身後又有追兵,無心戀戰,馬相死於亂軍之中,叛軍餘部盡降。

  馬相之亂平定!

  發動那場奇襲的,是原本應該呆在漢中的典軍校尉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