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三二 對策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1-05-13 00:15      字數:4204
  李君威之所以如此器重林西塘,並且力主他留在印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林西塘此人擁有和他本人一樣的立場。

  林西塘會因為李君度的關係忠誠於李昭圭,卻會對帝國心存大義。而這也是李君威所需要的,至於如何安排他,李君威也已經想好了。

  雖然長兄李君度的想法多變,讓人捉摸不透,但是皇後沈有容卻一直堅定的支持自己的長子,隻不過因為丈夫的脾氣越發怪異,她已經很少表態,但是後族在印度擁有很多的產業和影響力,林西塘大可進入沈家產業之中,緩緩登堂入室也就是了,而李君威也會給林西塘安排一個更為合理的出身,以保證他的真實身份不會被發現。

  帝國申京。

  李君華從睡夢之中醒來,捏了捏還有些疼痛的鬢角,輕聲歎了一口氣,縱然是昨晚,耳邊雖然清淨,但是腦袋裏依舊混沌一片。並非因為宿醉,而是因為裕王之事引發的軒然大波。

  裕王李君威在海外私自調兵,介入印度政變的的事已經傳回了申京,李君華得到消息之後的第一個命令,就是密令安全局通知李君威,先不要歸國,等風頭過了之後再說,但是時間並未消磨掉一切,反而甚囂塵上。

  李君華其實很清楚,在摻和印度政變這件事上,弟弟君威是有私心的。而且這種私心有利於長兄,而非自己,但是他並不覺得有多麽的過分。

  當年他李君華當上皇帝,其實更多的是父親和兄弟的支持,相反,當年執掌權柄的那些舊軍事貴族其實更喜歡長兄李君度。畢竟軍事貴族都是封建製度的遺留,他們當然喜歡一個擅長軍事擴張,又追究極致皇權的人。

  但一切都已經注定了,雖然失敗後的長兄獲得了東山再起的機會,但是帝國已經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完全不同了。它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的疆域,最先進的政治製度和最發達的經濟,兄長創立的印度斯坦帝國算得上這個世界實力排名前五的國家,可那又怎麽樣,其餘所有的國家加在一起,也不能與帝國相提並論。

  正是因為有著絕對的實力優勢,李君華本人對印度斯坦並沒有多少野心,他不認為兄長可以威脅到帝國,那些所謂的軍事擴張在工業革命之中崛起的帝國麵前,都是無用功罷了。因此,他一直盡可能的保持著帝國與印度的距離,盡可能的避開那個兄長建立的國度。

  而李君威對於李君華來說也是特殊的存在,縱然他知道弟弟的私心,也是毫無保留的為他遮遮掩掩,不僅補全了其調兵的文書,還不止一次的申明,那在帝國的授權之中,而且表示,李君威所為是為了帝國的利益,想要趁著印度內部變亂,讓這個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打開市場。

  但是,這無法壓製住帝國內部的指責。

  李君威為帝國建立了不世功勳,這些是實實在在的,可是他也得到了帝國給予的前所未有的賞賜,美洲東海岸成為了裕王的封地,這件事的實際用意是不能公開的,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裕王做出的那些貢獻已經得到了回報,而帝國也沒有將功補過的敘功舊例。

  當然,這些也屬於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李君威在國內政治之中是傳統軍事貴族的代表,而這些年,帝國的政治走勢是資產階級的力量在穩步提升。資產階級的不喜歡李君威,李君威這些年在海外的軍事行動和外交活動,大量使用的其實就是勳貴,這些人在前線立功,返回帝國,必然得到重用,擠占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資源。

  至於裕王總領海外行動出現的賬目不清、私生活混亂,也都成為了這些人攻訐他的武器。

  “多大點事,怎麽就不肯放過老三呢。”李君華歎息說道,接過了容妃遞過來的毛巾。

  容妃說道:“昨天母後還說這件事了,她實在想念裕王,說實在不行就讓裕王先回來,大不了秘密回來,暫不露麵。”

  李君華搖搖頭:“你覺得呢?”

  “臣妾覺得也該讓三弟回來,那些人叫的再響,能把三弟怎麽著?”容妃莞爾一笑,繼續說道:“三弟這個人臉皮厚,嘴皮子利索,雖然讀書不多,可真要辯論起來,我覺得無人是他的對手。”

  李君華放下毛巾,走到了桌邊,攪動著碗裏的粥搖搖頭:“容妃呀,你以為我不讓老三回來,是怕那些人把他怎麽著嘛?你錯了,大錯特錯了。”

  “哪裏錯了?”

  李君華說:“我不擔心他們能把老三怎麽著,我是擔心老三要把他們怎麽著?你嫁入我家後,老三多在外奔波,你見他不多,對老三不太了解。這個混小子是個天不怕地不怕,做事無所不用其極的主兒。現在年紀大了,多少還講些規矩,當年在京城的時候,他是敢帶人敲人悶棍的主。”

  “朝議洶洶,這俗話說,法不責眾,三弟就算再厲害,沒有皇上您的允許,他能拿那些朝臣如何辦?”容妃依舊不解。

  李君華說:“那辦法可就多了,我能想到的就有一招,讓蒼蠅去叮有縫的蛋,無論是朝中臣子,還是輿場筆頭,但凡招惹到他的,老三都會讓人把對方查個底朝天。這當官的,有幾個屁股是幹淨的,別說這些整日受到各種誘惑的人,就是天下人,哪個沒有個秘密隱晦的,就算自己沒有,家裏人能沒事嗎?就算完全沒有,老三也能讓人整個無中生有出來,你信不信,到最後,除了蘇日安那種人,其餘的全都倒黴。

  老三是真的睚眥必報,顧全大局這種事或許他真的顧全大局,但頂多是不拆房梁,破窗砸門,掀瓦挖地這種事他能幹出花花來,到時候才是真的難以收場,還是讓他在海外呆著吧。”

  容妃吐了吐舌頭,想不到小叔子如此厲害,也想不到身為皇帝的丈夫竟然拿這個弟弟這麽沒轍。

  “昭稷呢,今日怎麽沒有見他來問安。”李君華不想再提這些糟心事,問起了自己唯一的兒子。

  容妃臉上閃過一絲不安,立刻說道:“剛剛從母後那邊來過了,當時皇上還在休息,我就讓他去了,估摸此時應該收拾著去學堂了。”

  李君華看容妃如此,皺眉問道:“他是不是又惹什麽禍事了?”

  “沒,怎麽會,這段時間可乖了。”容妃連忙說。

  李君華微微搖頭:“是嗎,在學堂做實驗差點燒傷同學是怎麽回事?這些時日越發不見他了,昭承去了老三身邊,孩子們中,怕是無人再敢與他應對的吧。”

  “燒傷之事就是個意外,孩子送去了醫院,我也親自帶人去看過了,那孩子也是無恙,這也怪不得稷兒。”容妃小心說道。

  “你就護犢子吧。”李君華卻是有些不信,說道:“昭稷這孩子被寵的實在不像話,等抽出時間來,我得好好教育一下他。”

  李昭稷雖然不是太子,但卻是皇帝唯一的兒子,也因為這個身份被寵的不像話,尤其是同齡人中,囂張跋扈,無人敢製。當初還有李昭承,是敢大耳帖子抽這個弟弟的,可惜,去了李君威身邊,自此,這個孩子徹底放飛了自我。

  雖然容妃輕描淡寫的說了燒傷之事,但實際上根本不是小事,被燒傷孩子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是頭發被燒光,額頭也被燒了一大塊。最重要的是,有證據顯示,那不是意外,而是李昭稷不知輕重的拿著酒精亂潑導致的。

  但是,這些都不會進入皇帝耳中,就算皇帝知道,也是許久之後的事了。

  吃完早膳,李君華去了禦書房,林君弘已經等了有一會了,見了麵,李君華問:“老三那邊有新的消息傳來?”

  林君弘拿出了安全局給的密奏,遞給了李君華,上麵寫著李君威在印度的一些活動,譬如安排林西塘進入印度輔佐李昭圭,都寫的很清楚。實際上,李君威在海外的絕大部分行動都不會隱瞞身在國內的皇兄。而加以隱瞞的,多是一些私事。

  “這林西塘我還有些印象,當年大哥身邊的侍衛長。這個人算是安全局的差遣嗎?”李君華問道。

  林君弘搖搖頭:“不能算,老三就是讓安全局給林西塘在南洋造了假身份,但這人不受安全局的管轄,應該隻能算老三的私人安排。當然,老三以後會回國,安全局可以借著外事聯絡的由頭,把風箏線攥自己手裏,想來老三也不會反對的。”

  “問題不在這個。”李君華放下密奏說道:“這上麵所說的,幾乎沒有一件能用的。”

  林君弘知道,李君威在印度的安排不少,但皇帝所有的有用無用,不是那些安排對帝國有用還是無用,而是對解決李君威在國內受詰難之事有用還是無用。

  譬如安插林西塘這件事,能在印度儲君身邊安置一個心向帝國的人,是具有相當大的意義的,可是這種秘密安排根本不能作為功勞公之於眾,證明李君威印度之行是為帝國。

  林君弘想了想,說:“國內的風向倒也不是一味的針對的老三,還是有人支持他的。”

  當然有人支持裕王,自然就是帝國那些勳貴和軍事貴族,這是毋庸置疑的,隻不過軍隊不能過度參與政治是規矩,所以他們的聲音並不大。現在問題不是高層的聲音,而是私下的串聯和民間聲音,李君華也知道,林君弘說的也不是那些人,因此來了興趣,立刻問道:“什麽人?”

  林君弘拿出一份名單,遞給了李君華,李君華隻是看了一眼,就立刻搖頭:“這些人不能用,為了老三一時脫困,啟用這些人,舍本逐末。”

  林君弘給出的名單是在文化界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不少是書香門第,有些身上還有前朝或者國初時的功名,這些人就是封建殘餘的士大夫。這些人在李明勳的時代,被壓製被清算被打擊,但是李君華是一個寬容的人,因此在其登基之後,這些人相繼獲得了自由,並且通過掌握的知識和文化,又擁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帝國一直保持著警惕,不讓這些人獲得實權。

  這些人支持李君威,除了想要進入廟堂之外,還因為他們的道德理念之中,李君威的那些行為無可厚非,兄友弟恭四個字就足以讓這些人心動了。

  “實在是沒辦法呀。”李君華站起身,在房間裏走來走去,最終搖頭:“看來解鈴還須係鈴人呀。”

  “別別別,皇上,可千萬不能讓老三回來,你也別想著讓他低頭,這不可能。他要是此時回來,非得孫猴子大鬧天宮,到時候怎麽都不好收場。老爺子那邊你沒法解釋,過不去的呀。”林君弘立刻頭大了。

  李君華慘然一笑:“我自然不會苛求老三,我說的係鈴人,並非是老三這個當事人,而是這件事的受益人。”

  “大哥?”林君弘猛然警醒過來。

  李君華點點頭,坐在了書桌之後,提筆在紙上寫字,林君弘抬頭看了一眼,發現李君華這信正是寫給自己大哥的,但寫了僅僅一句話,就把紙張一團,扔進了紙簍裏,李君華說道:“還是用毛筆鄭重一些。”

  林君弘點頭,立刻著人取許久不用的筆墨紙硯,他很清楚,為了效率,李君華已經讓帝國行政單位使用鋼筆,但是在印度那邊,還是老派的行事風格。

  李君華一邊寫信,一邊作廢,斟酌起來沒完沒了,最終,他還是放下身段,以弟弟的姿態給大哥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明言弟弟李君威因為印度之事在國內並不好過,請兄長為之籌謀一二。

  至於怎麽籌謀,李君華沒有寫,但相信李君度也能明白,李君華給帝國臣民的交代是,裕王印度之行是公幹,是為帝國利益,那麽李君度就要給出有利於帝國的政策作為證明,幫助裕王擺脫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