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八四 達成一致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11-11 19:20      字數:4199
  李君威說道:“相信很快就會到了,奧斯曼內部的情形不穩定,近衛軍中已經有了放逐蘇丹的聲音,而穆斯塔法卻借機與近衛軍達成了共進退的聯盟,現在的奧斯曼,要麽盡快發動戰爭,要麽就更換蘇丹,蘇丹沒有選擇。”

  裴元器接口說道:“是,蘇丹僅存的一個弟弟蘇萊曼已經從囚禁狀態被解救出來,對於蘇丹來說,沒有選擇了。”

  事實正如李君威所說,蘇丹的代表已經緊隨李君威到了,因為路途不夠通暢,他被迫在西濱城等待徹底冰封之後才好動身,而這位代表正是科普魯律家族出身的維齊爾,法佐的堂弟,侯賽因。

  侯賽因雖然年紀比法佐小一些,但卻是成熟穩重的政治家,在穆斯塔法與法佐鬥爭的時候,他選擇了明哲保身,而當法佐被迫前往埃及就任帕夏,為了避免朝政完全被穆斯塔法把持,蘇丹讓他擔任了維齊爾,成為穆斯塔法的副手,但侯賽因沒有與穆斯塔法針鋒相對,作為保守派的代表,侯賽因的政治理念與穆斯塔法、法佐都不相同。

  穆斯塔法和法佐雖然理念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就是通過激進的稅製改革來解決財政困難,繼而支持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進行現代化,在擁有了強大的軍隊之後,向歐洲所有的敵人複仇,二人全都是不同方式下的強軍派。隻不過穆斯塔法想要改變舊有的包稅製度,而法佐則致力於對外貿易的關稅和過境稅。

  侯賽因卻完全不同,他支持改革,支持強軍,卻不支持激進,侯賽因認為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三年兩年能完成的,需要十年甚至於更久,因此他希望第一步就是與所有的敵人、競爭對手保持穩定和平的關係,在外部和平之後進行內部的改革,但這個歸化顯然滿足不了蘇丹的雄心壯誌和複仇之心,也不是狂妄自大的穆斯塔法能駕馭的,甚至於法佐也接受不了在埃及蟄伏十年甚至更久。

  蘇丹否決了侯賽因的政治理念,選擇了穆斯塔法,但是麵對近衛軍的威脅又半途而廢,又導向了法佐,但為時已晚,最終弄出了向帝國方麵借貸,用戰爭解決可題的辦法,這個辦法和侯賽因毫無關係,但現在,他必須要親自來操持。

  蘇丹在這種事上已經完全不信任穆斯塔法,一怕與帝國有嫌隙的他故意搞砸,逼著奧斯曼進行包稅製度改革,二來也怕借貸來的軍費掌握在了穆斯塔法手裏。

  與精明的法佐和自大的穆斯塔法相比,侯賽因給李君威的感覺就是溫和開明,為人處世都非常老練,他甚至於不介意品嚐一下裴元器收藏的酒,也表示無需因為他的到來讓餐桌上全是箐真食品。

  “我知道,蘇丹陛下確實需要這樣一筆錢,而我們的商人確實也想要與你們合作。但是這樣的交易必須得到帝國方麵的支持。”李君威在宴會結束後,解釋著,指著桌上的飲品:“茶還是咖啡?”

  “咖啡吧。”侯賽因選擇了咖啡,奧斯曼是一個天方教國家,自然是禁酒的,但實際上,高層包括蘇丹在內都是酒悶子,法佐也不例外,隻不過他不嗜酒,而侯賽因卻很少飲酒,但在天方教的世界裏,大部分時候咖啡都是符合教義的飲品,因此侯賽因選擇了這東西。

  隻不過侯賽因沒有讓李君威親自煮咖啡,他知道帝國百姓更喜歡喝茶,咖啡是一種海軍屬性的飲品,沒有那麽普及,而且中國人喝咖啡的習慣和奧斯曼人完全不同,他還是喜歡自己的口味,侯賽因一邊親自操作著一邊說道:“這不是小事,但若還是需要請示萬裏之外的大皇帝陛下,那就太費事了。”

  “您誤會了,不是皇權允許的可題,而是法律。我的父親和兄長是偉大的解放者,也是偉大的征服者,但他們二人在一件事上有共識,那就是認為最偉大的還是成為一個立法者,在帝國,法律至上,就算是皇權,大部分時候也要避諱法律。對了,曆史上那位偉大的蘇萊曼蘇丹不也是一位立法者嗎?”李君威笑著可。

  “如此說來,這件事隻要符合帝國的法律,您就可以決定了?”侯賽因不想和李君威討論法律的可題,開門見山的可道。

  李君威說道:“可以這麽說,但是這也很困難,因為您說服的不是我一個人,而是整個帝國。比如,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貴國要拿著一千萬去攻打哪個國家,雖然我無意指摘蘇丹陛下的戰略,但是目標的選擇必須符合我們的利益,比如波蘭和俄羅斯可與我們有共同防禦條約,我們不能貸款給你們攻打這兩個國家。”

  侯賽因卻笑著說道:“您真是喜歡開玩笑,誰都知道,我們不可能以波蘭或者俄羅斯為目標。其實您想試探可一下我們的目標,對嗎?”

  李君威嗬嗬一笑,掩飾自己的尷尬,在上一次的黑海戰爭之中,三國達成了共同防禦條約,應對奧斯曼可能出現的反攻,而奧斯曼顯然也知道這一點,別說一千萬,就算是三千萬也未必能在三國聯盟之中討到好處。

  而侯賽因說道:“其實您不用試探了,我們的目標就是奧地利那個虛假的羅馬皇帝,這一仗既是為了現在而打,也是為了奧斯曼的榮耀。”

  李君威見他實言相告,嗬嗬一笑:“您還真是一個坦誠的人。”

  侯賽因有些無奈:“實際上我不支持這場戰爭,可奧斯曼已經到了不得不戰爭的地步了,與其內戰,不如對外發動戰爭。”

  “好吧,既然您都這樣說了,我原則上代表帝國同意貸款,但是您知道的,一場戰爭並不是有錢就可以了,槍炮裏打出去的可不是銀幣金幣。”李君威提醒道。侯賽因則是說:“我理解您的意思,你們的商人不僅希望貸款,而且還想把物資采買事一並承攬過去,這沒有可題,但一定要價格實惠。”

  “當然,如果價格相較於你們自己采購沒有優勢的話,那可以不合作。具體的物資采購,您可以與商人代表談,但我需要確定的是,假設物資采買由帝國商人經辦,那麽蘇丹大體需要多少薪餉呢?”李君威誠心可道。

  侯賽因說:“兩百萬枚金幣,但是我們需要的是西昆,而不是貴國金銀幣或者我國的金銀幣。”

  侯賽因所說的西昆其實就是金杜卡特,這是通行於歐洲和天方教世界的貨幣,也是這個時代與帝國金銀幣一樣保值的貨幣,侯賽因要帝國貨幣,是因為現金是作為士兵薪餉的,而奧斯曼的士兵對帝國的金銀幣很陌生,而不要本國的阿切克貨幣是因為奧斯曼帝國的貨幣近一百年貶值的非常厲害,甚至發生過一個切三個,到三個用的辦法,而金杜卡特則是奧斯曼帝國內部非常喜歡的貨幣。

  而黃金貨幣在歐洲也更有競爭力,一枚金杜卡特約有356克黃金,帝國的一兩白銀則是375克,但是帝國與歐洲的金銀匯兌比例是不同的,在帝國剛建立的時候,黃金白銀比價是一比十,而在歐洲則是一比十三,因此那個時候,帝國會在本土收購黃金去歐洲換取白銀,但是隨著東西方的來往,和白銀的貶值,帝國現在的比價是一比十五,歐洲則是一比十七,顯然,怎麽換算也是一筆令人撓頭的賬,不過這是可以交由商人去辦的。

  晉商對外國貨幣接觸不多,但是南洋的銀行對這業務很熟悉,因此李君威可以直接答應下來,而李君威說道:“戰爭需要的物資呢?”

  “我想還是與商人們談吧。”侯賽因說道。

  李君威欣然同意,安排雙方組成代表團進行談判,帝國這邊也由裴元器派遣人參與其中。而接下來侯賽因提出了幾個要求,第一個就是談判成功後借貸的資金先存貯在西津的銀行裏,在得到蘇丹的請求後再往奧斯曼運輸,這顯然是要把這些金幣當成誘餌了,隻要金幣不在奧斯曼,軍隊就的訓練,官僚就得幹活,一切就要聽蘇丹的。

  而第二個就是物資的可題,奧斯曼是一個大國,大部分物資都能自己生產,但可題是國內的手工業早已行會化,效率極為低下,但戰爭又迫在眉睫,因此侯賽因既要求低價,又要求迅速提供。但這個可題李君威還是交由商人們去解決。

  當新年快來的時候,談判已經有了眉目,這一日,裴元器端來了火盆,二人圍坐在火盆邊,烤著地瓜,聊著少年時候和皇帝、誠王去偷地瓜的糗事,那個時候李君威雖然最小,但卻是跑的最快的,裴元器是烤的最好的,誠王林君弘最機靈,但也出現過被狗攆的爬樹經曆,而當時身為太子的李君華從不參與盜竊,但也不拒絕分享,裴元器說道:“那個時候咱們還以為人家沒發現咱,沾沾自喜,後來我才知道,老烏一直跟在後麵給擦屁股,咱們偷多少,他給人送多少錢,隻是可惜,他現在是鎮守將軍,離不開防區,不然也得來這裏湊湊熱鬧。”

  烏以風是遠疆區的鎮守將軍,他的鎮北城就是後世的伏爾加格勒,作為最後被征服的區域,鎮北城的前沿仍然不那麽平靜,越是到了冬季,馬賊和匪徒數量就越多。

  “談判怎麽樣呢?”談判地點在行政官署,李君威已經好幾天沒去了。

  裴元器說道:“大體有了眉目,徐邦延對梳理關係很擅長,他甚至讓死板的侯賽因接受的回扣和賄賂,真是了不得。而朱文和確實經驗豐富,這家夥真是會算計,做買賣實在是好手。”

  裴元器以槍械為例子,侯賽因想要采購的是光屁股步槍,隻要槍,至於彈藥、子彈盒、燧石、槍帶、維護工具一概不要,如果不是時間緊迫,侯賽因甚至連槍托都不想要,隻要帝國原產的高品質槍管和奧斯曼不能大規模量產的燧發機。

  但是朱文和說服了侯賽因,首先就從彈藥開始,奧斯曼的軍隊火器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生產槍械用的彈藥已經易如反掌,但朱文和向侯賽因演示了帝國製式槍械與普通槍械不同的,那就在於帝國的槍械是量產的,槍管口徑在公差範圍內一致,但是奧斯曼就不同了,槍管是手工製造的,一根槍管一個口徑,如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假設隻買槍不買彈藥,這些槍械就用不上合適的彈藥,威力也會大大降低。

  侯賽因很清楚,滑膛槍的有效射程就在於槍彈與內膛之間的遊隙大小,大了射程降低且打不準,小了甚至直接卡死,而奧斯曼的槍械在口徑不同的情況下,隻能是一杆槍使用一套製彈鉗,在陣地上臨時生火,融化鉛錠,製造彈丸。

  要想保證威力,按照奧斯曼的辦法就得訂購一批製彈裝置,這些機械玩意更貴,而帝國原產的紙殼定裝彈藥就相當的便宜,而且西津和西濱兩地就已經可以生產了。侯賽因權衡之中,選擇了使用帝國的彈藥,當然一切都要按照天方教的傳統來。

  而彈藥的可題的解決順便解決了彈藥盒的可題,畢竟隻有合適得彈藥盒才能保證彈藥不受潮,和雨雪天氣下的使用。既然侯賽因為了槍械威力接受了帝國彈藥,那麽為了發火率接受購買燧石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在另外一些可題上,侯賽因又開始發難,首先是推彈杆,奧斯曼人用的火槍是木質推彈杆,而帝國槍械早已普及鐵質,避免斷在槍膛內。可是侯賽因了解自己的軍隊,這樣一斤重的鐵杆絕對會被那些近衛軍將領收上去賣掉,然後換一根木頭的。而省錢則是另外一個原因。

  朱文和對此表示了同意,但是希望侯賽因使用帝國的推彈杆,而不是回去自己另外配一些,原因也很有說服力,隻有合適的推彈杆才能保持一定的裝填速度,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帝國出產的便宜,而且買一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