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零六 興大案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8-21 16:25      字數:4113
  陳平不具備勸阻裕王的能力,他甚至認為除了太上皇誰也做不到這一點,皇帝在今年初的密旨之中讓他做的是服從配合裕王,且注意裕王的一切動向,一切行動,相機處置。

  這個相機處置就很有意思了,陳平最大的能力也就是給裕王拖後腿了,頂多就是按住定邊將軍府的兵不動,但這有什麽意義呢,因為裕王已經不是剛來西疆時的裕王了,他帶來的禁衛還是那些禁衛,但怯薛已經不是怯薛了。

  原本的怯薛營隻有三千正兵,還有他們的扈從們,加起來上萬人,可如今這些人都成為了小領主或者軍官,負責管理九姓奴部和部分哈薩克部落,而如果陳平真的拖後腿,李君威隻需要把南遷的哈薩克男人留下,返回自己的家庭,把他們交給怯薛指揮,就可以立刻武裝起一支規模巨大的騎兵來,定邊將軍府那些兵馬有也隻是錦上添花,沒了也非釜底抽薪,而皇帝根本不會明旨來控製裕王,陳平感覺肯定是太上皇做了什麽,而他卻更擔心,假設皇帝發了明旨來,裕王不從又該怎麽辦?

  與其冒那樣的危險,還不如不發明旨,這其實也是李君華此時的想法。

  陳平忙著調查麾下各紮薩克的騎兵,尤其是從漠南漠北和關外調遣來的援軍對遷移的看法時候,在遠遠的申京,皇帝李君華在禦書房召開了政務會議。

  但凡在申京的內閣閣臣全都到了,十幾個人相互看看,臉色都不好看,在過去的兩個月的時間裏,他們三番五次的被召見來,或單獨或集體,議題隻有一個,移民。

  皇帝要向西疆移民,移漢地之民,而且要大量的,今年就定了五萬的目標,要內閣解決,而內閣卻沒法解決。然而今天,帝國十七年的五月,氣溫已經很高了,閣臣們陸陸續續進了燥熱的禦書房,有些人忍不住擦汗。

  “怎麽,你很熱?”皇帝臣,問道。

  “微臣不敢。”

  李君華說:“朕也很熱,可是朕還覺得不夠熱。”

  諸臣都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都選擇低下頭,李君華對身邊的侍從官說道:“念一念裕王最近來的那一封份奏章。”

  侍從官拿起奏章,念到:“伏乞聖天子移民西疆章,聖天子。”

  “念中間那一段,朕標紅了的。”李君華打斷了侍從官,說道。

  侍從官看了一眼:“這似有不妥之處。”

  “朕讓你念的有何不妥,裕王何等樣人,諸臣工誰人不知,念!”李君華說道。

  “新辟哈薩克之疆土,係萬裏之草原,豐饒廣袤,天下所僅有,此乃興國之地也,然土著凶蠻,篤信邪教,不聽聖訓不念恩德,姑念上天好生之德,遷移而非屠戮。如此豐美草原,若無我族經營,他日必為異族所侵,須漢地之民,華夏百姓移此,方可為王化之地也。”侍從官停頓下來。

  “繼續念!”皇帝喝令道。

  侍從官隻得繼續念起來:“父皇經營三十載,方光複我中華故土,乾坤獨掌卻從未以天下為家,李氏稱帝,國為帝國,卻非家天下也,內閣臣工名為陛下之臣,實為百姓服務,卻以天下為李氏天下,渾渾噩噩者多,貪安耍奸者眾,若內閣及各省管移民之事,唯拖延不成爾,難成大事,內閣十八臣之心,不及臣弟一人之用心也。

  臣弟一心掛念移民實邊之事,心中翻騰,時常燥熱難耐,西疆不過春分,卻時常汗流浹背,且賦詩一首,以娛皇兄。”

  “這詩是裕王寫給朕的,今日拿出來,你們也聽一聽,聽聽哈薩克草原是個什麽模樣,別人雲亦雲,總是搪塞朕!”李君華說道,又對侍從官吩咐:“念,大聲念,有感情的朗讀!”

  侍從官清了清嗓子,念了出來:“西疆四月夏日始,大便須得十張紙,九張齊齊去擦汗,隻留一張來擦屎。”

  這粗鄙之言被宣之於口,內閣臣工更是覺得燥熱難耐,紛紛用袖子擦汗,這哪裏是詩啊,這是對內閣臣子托詞的反駁,因為皇帝提出移民的時候,大家都以西疆苦寒,百姓不願意前往搪塞,如今裕王在西疆擦腚,十張紙都要有九張擦汗,足可以證明那個說辭是錯的。

  更不要說,裕王在奏章之中已經直接挑明了內閣在這件事上不會用心,都是些渾渾噩噩,貪樂耍奸的人。

  “首相,要不要給你九張紙擦擦汗?”李君華問向何文瑞。

  何文瑞連連搖頭:“不敢,不敢,微臣不熱。”

  “既不熱,那就說說,內閣這些時日動員了多少移民西去?”李君華問。

  何文瑞說:“中原四省和江南諸省的單子到了,其餘省份尚未匯報,其中自願前往的良民四百餘口,犯民一千四百多。”

  何文瑞越說越是心虛,聲音漸漸小了,但卻不曾想,皇帝撫掌大悅,直誇內閣這些時日沒白忙活,但下一句卻是讓內閣臣僚全都傻了眼:“等其餘各省報上來,估摸也有三四千人吧,如此加上安全局找到的人,湊足五萬是綽綽有餘呀。”

  “安全局,他們從哪裏招來的人?”何文瑞詫異,這麽大的動靜他不可能什麽都不知道。

  李君華對侍從官說:“把裴元器找來,讓他向內閣匯報。”

  不多時,裴元器夾著一個文件進來,在得到皇帝的許可之後,打開之後,高聲念道:“雲南朱三太子案,雲南流人許可道,妄稱朱明後裔,自命朱三太子,於帝國十三年起於昆明、宣威一帶蒙騙百姓聚攏奸佞,有悖逆之事,帝國十六年底,雲南治安廳會同西南戰區陸軍一部,破其巢穴,擒得許可道本人及附逆骨幹四百餘,許可道及麾下三臣四將以叛逆之罪處死,其餘人等,流放西疆。

  河南白蓮教案,河南僧人歸一,謊稱彌勒降世,蒙蔽鄉民,自帝國七年起流竄於黃河兩岸,傳播白蓮逆教,禍亂晉冀魯豫四省,信徒多時有三十餘萬,自帝國十五年起,陛下派遣專員處置,剿滅白蓮教,歸一及其屬下逆渠一百五十人全部成擒,另有屢教不改教徒兩千餘,入教期間多發奸辱、欺詐、毆鬥等劣跡,論罪,歸一等十七人處死,其餘兩千五百七十人流放西疆,分屬各紮薩克,不得聚集。

  天津黑虎幫案,天津人高飛虎,幼年從軍,曆侍明、順、清三朝,光複時還家,流竄於通州天津之間,聚攏奸惡之徒,行不法之事,占據通州火車站,壟斷裝卸貨物及物流車馬,為禍已有四年,勾連京津高官,橫行打盡,幫中凡犯有殺人、縱火、致人重傷、奸汙等重案者合計七百三十有奇,全部發配西疆。

  金陵教案,金陵有洋夷傳播基督學說,迷惑眾生,非法傳教,信徒多高官、議員、富商,拒不更改,更有甚者,遊說朝廷立基督為國教,實難教養,一應教士信徒合計三百四十人,發西疆待用。

  濟州港口失火案,自倭國內亂來,常有倭人渡海避難,申京對倭國戒嚴,不得能入,多有倭人入濟州,官員瀆職,包庇倭人,十餘年來,倭人竟結社成鎮,雲集三萬餘,為抗申京專員調查縱火焚濟州港,涉案倭人一百四十餘,計家屬七百三,論死者外,悉發西疆,非法入境倭人,不許聚集結社,打亂之後,分送關外、南洋與西疆。

  。”

  裴元器念個不停,都是海內各省所出的大案逆案,除了這些,還有豫楚丐幫案、湘西土司造反、四川茶鹽走私大案,林林總總竟然有四十多件,這些案子多是團夥作案,有組織犯罪、造反、邪教、地下社團為主。

  這些案子少的有幾十人,多的有幾千人參與,最後處理結果都是首惡處死,脅從流放,而念完這些大案,裴元器還宣布了皇帝旨意,自帝國十七年起,中原、西北及長江沿岸所有省份,但犯重罪,處刑十年以上者,一律流放西疆,聽到最後,眾人更是駭然,因為三天前,皇帝還嚴厲通令天下,嚴打不法之徒,惡行者,從嚴從重處置,顯然,移民西疆不僅僅是五萬人的指標了。

  “元器,喝茶。”待裴元器念完了,李君華遞給他一杯涼茶。

  裴元器一口喝下,說道:“諸位大人,因為大部分案子都沒有涉及國家安全和皇室,所有安全局不便出手,好在各地軍政單位已經把該抓的人抓了,請你們內閣派專員去各地,把人提調上來吧。”

  李君華起身,拿出指揮棒,點了點掛在牆壁上的地圖:“西南犯人向重慶集結,兩湖去襄陽,江浙去金陵,中原省份沿運河下,去杭州,西北省份發長安,如此大部分從長江水路或上或下,入漢江,再進長安,八月之前集結完畢,十一月前抵達伊犁,內閣拿出一個計劃來,把這五萬人送過去。陸軍和海軍都會配合你們的,找人你們不行,送人再不行的話,日後這種事全都由陸軍來辦了。”

  何文瑞又擦了擦汗:“微臣立刻著人去辦。”

  “首輔次輔留下,其餘人去吧。”李君華吩咐完,最後說道。

  一幹閣臣如蒙大赦,紛紛退下,何文瑞和李北極更是坐立難安了,李君華讓人給他們搬來凳子,一人給了一碗酸梅湯之後說道:“這事過去了,但是還沒完,日後移民的事專門要有人來辦,剛才我也就讓人念了念奏章,沒讓人念老三寫的信,他信裏說的更難聽,有一句話他說的對,他和將士在前麵打下了疆土,若咱們連現成的都吃不進嘴裏,那就真沒用了。”

  “皇上教訓的極是,極是。”何文瑞連連應下。

  李君華擺擺手:“罷了,不提了,好好做就是了。留下你們是告訴你們,這個夏秋朕北巡京津和草原,估摸下雪才回來,申京的政務就仰仗你們了,有幾個大事咱們先議定一下。”

  “皇上要北巡,什麽時候定的,微臣怎麽不知道?”

  李君華說:“太上皇昨日定的。”

  “這。”李北極一時語塞,因為太上皇已經很久沒有涉及政務了。

  李君華解釋道:“移民不僅要移漢地之民,還要移民邊疆遊牧之民,理藩院下屬的各綏靖區和你們一樣,都說困難,陽奉陰違的拖延,朕要親自北上督促一番,漢地今年移五萬,加上陸軍兩萬農墾團也就七萬,朕給理藩院定下的是五萬戶,他們可是要趕車牽牛去西疆,最好在秋季抵達,太晚了也不行,所以朕得親自去盯著。”

  “派一使者去也就是了,理藩院還敢有違皇命不成?”何文瑞說道。

  李君華道:“我不去,太上皇就要去,這一次老三是準備大幹一場了,父皇也認真了,到目前為止,老三一步也沒走錯過,全是功勞,在父皇那裏,我一句不是說不出來,好好配合就是我的這個皇帝的本分了。”

  “那是不得不去了。”何文瑞低下頭,心道早知道太上皇掛心了,自己怎麽也該有所表示呀。

  李君華繼續說道:“第一個還是西疆事,一是資金,無論是漢地移民還是理藩院移民,都需要資金,主要是漢地五萬移民,人數著實不少,如何籌措,要心中有數。另外就是內閣外交部和理藩院要組一個使團去西疆,配合老三的工作。

  他所謀不小,要與諸國打交道,通譯、文書都要給他準備,通聯各國,訂立條約的,尤其要謹慎,老三做事從來不拘小節,一旦錯了,那就是有損國威。”

  李君華在那裏說著,二人心中記錄,都是些正在做的國事,且都不是小事,皇帝要麽表明自己的態度,要麽要內閣拿出計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