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零九 副相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3      字數:4228
  從帝國八年末到帝國九年初,李君華著實過了幾個月的好日子,雖然日常依舊忙碌,但大小事情都是舒心的很,首先一點就在於情場得意,張經武刺殺,李君華把生死之事交由了韓芷薇發落,雖然是公事私辦,卻是妙招一計,韓芷薇念舊,放了張經武,對李君華心懷愧疚,不免溫柔暖語,小心逢迎,而張經武呢,雖然得了活路,但韓芷薇也不願再給他刺殺的機會,一張去美洲的船票,了卻這一樁。

  而在大事上,李君華也頗為順遂,分配申京賜宅和專理遷都之事情,明明白白告知了天下太子的名正言順,隨著副相馬東來的示好,南北兩京,勳臣官宦都已經明確,一切就都好辦了。

  東宮。

  李君華坐在書桌後處理著公務,林君弘走了進來,說道:“張經武的事了了,去了美洲,應該不會再給你惹麻煩了。”

  “難為你了,君弘。”李君華報以微笑,他知道,誠王的意思一向是一了百了殺人滅口的。

  “但有一點,這事不是我做的。”林君弘直言說道。

  李君華聽了這話,有些意外:“哦,人不是交由了安全局了嗎?”

  林君弘道:“是交給了安全局,但人在我插手之前就被人領走了,是老三親自去的,應該是韓芷薇找的老三,你知道這是什麽意思吧。”

  “她是擔心你和我會背地裏滅口,這很正常,是我我也會這麽做。”李君華滿不在乎的說道。

  “這個女人心思太重了。”林君弘不免又提醒道。

  李君華微微搖頭:“你這話,我理解為你在讚賞她聰明,我喜歡聰明且有主見的女人。”

  “算了,不提這個,這兩天的報紙看了嗎?”林君弘知道自己說服不了李君華,但很多時候,他都是忍不住提點一兩句。

  李君華攤手說道:“沒有,這幾日為遷都南幸的事忙的腳不沾地,哪裏有時間,報紙上又出什麽事了,有些小報紙又整什麽幺蛾子了?”

  “不是,你看看這些。”林君弘揀選了幾份報紙,放在了李君華麵前。

  僅僅從版麵上就能看出,這些都是大報社出品的正經報紙,這幾份報紙在不同的版麵報道了同一個人,那就是對李君華有救命之恩的無為道長。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當故事來寫的,有的甚至在頭版頭條連載了幾日。

  報紙上寫的全是無為道長的生平事跡,從其滿洲八旗子弟的出身,到父死母改嫁,一直到北上尋親,寫的是清清楚楚,隻不過最後略去了無為道長在沙河渡口救護太子的事,畢竟這件事李君華已經下了封口令。

  報紙按照順序排列,從一開始的講述故事,到中間的評判宣揚,再到後來的蓋棺定論,真實的顯示了有人對這件事的操控,也讓李君華清楚的看到輿論對無為道長這件事的認知。

  整體上,輿論還是認可這件事,不認為應該株連無為道長,並且大肆褒揚其養父和師父,而在林君弘著意挑出的一份《珠江商報》上,已經提議在港島為無為道長的養父樹碑立傳。

  “這些是誰的手筆,不會是母後。”李君華疑惑問道。

  沙河渡那件事後,皇後一直感念無為道長的恩德,而李君華也想報答他,但苦於沒有太好的機會,而報紙上對其正麵的評價,似乎是最合適的方法。

  林君弘搖搖頭:“是副相。”

  “馬東來?”李君華詫異,但立刻就明白了過來。

  報刊雜誌這些刊物一直是受到帝國行政單位管控的,而這些單位也直接隸屬於副相,而此次馬東來北上自然不隻是為了接駕,李君華似乎聽皇帝與其討論過輿論的管控和引導,而在北方,重中之重就是緩和民族矛盾。

  因為甲申國難,帝國的民族矛盾由來已久,雖然光複之後,滿洲與蒙古兩大民族集體退出邊牆,但民間要求對其追剿和清算的呼聲從未停止,要求夷滅全族的也不是沒有,而隨著綏靖政策和戰犯改造的普及,實際上這些工作已經完成了,隻不過甲申國難的教訓實在是太慘痛了,幾年的時間,根本不足以讓人忘記仇恨。

  而帝國朝廷對再興清算已經沒有興趣了,仇恨隻是國家政權經常利用的手段罷了,利用仇恨來達到目的,從未用仇恨來製造事端了,別說帝國對滿洲與蒙古的清算烈度已經不算低了,就算沒有進行,如今國泰民安,也不會因為仇恨而再讓邊地不寧。

  所以,輿論戰爭,隻能在輿論上取勝,而宣傳無為道長的事對緩和華夷矛盾就極為有利,無為道長就漢民族以德報怨的典型,淳樸善良的漢人養父不計較家國仇恨,把滿洲人的孩子養大,德性高古,值得尊重,以此來宣傳漢民族的偉大與寬容,再好不過。

  而無為道長雖然是滿洲人,但被漢人養大,受熏陶教育,長成之後,心地善良,贈醫施藥,為善人間,也說明了漢家文明的進步和溫和,滿洲人自己養大的是豺狼虎豹,而由漢人養大的孩子卻是盡善盡孝順,高下立判。

  由此也可以大而化之,在帝國建立的新秩序新政策下,以往人麵獸心的遊牧民族,也會變的像漢民族一樣善良溫和。這種宣傳辦法就是給兩邊都戴高帽,說好話,而古今中外,人人都吃這一套,雖然有識之士往往對此嗤之以鼻,但那又如何,曆史已如過眼雲煙,未來永遠風雲詭譎,唯有穩定現在,才是掌權者應該考慮的。

  “看起來,副相似乎有意討好你,對了,我聽說副相的兩個女兒如今都由皇後娘娘調教。”林君弘不鹹不淡的問道。

  李君華知道他想知道什麽,倒也沒有隱瞞:“這是父皇的意思,在我這裏,副相依舊是以前的副相。”

  林君弘明白了李君華的態度,馬東來無論如何示好,他早已被打上了英王一黨的標簽,雖然如今大位已定,馬東來也還掌握實權,但太子卻無法接受他,隻不過是利用罷了。

  “對了,今日有時間嗎,隨我去一趟鬆鶴樓,中午有個飯局。”李君華問。

  林君弘問:“誰請的?”

  “是我請的,貴賓就是副相馬大人。”李君華直言不諱說道。

  “你的態度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君華,我要提醒你,此番遷都申京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內閣改組,李海大哥之後誰來接任首相之位,全天下的人都看著,你此刻還與馬東來往來過密,究竟是什麽意思?”林君弘低聲問道。

  李君華笑了笑:“物盡其用,還能是什麽意思?”

  “這可不妥當,若是皇上知道了,很不好。”林君弘道。

  李君華卻隻是笑笑,心道,你怎麽知道這不是皇帝的意思呢?

  鬆鶴樓。

  “老爺,咱們到了。”長隨的聲音從外麵響起,一身商人打扮的馬東來從車上下來,看了看酒樓的匾額,這酒樓距離八大胡同不遠,甚是喧囂,白日在此飲酒,夜晚隔壁放浪,是京城富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一般情況下,官員卻是不會輕易在這裏露麵,特別是馬東來這個級別的。

  “客官老爺,請進。”小二見馬東來著裝不俗,連忙招呼起來。

  長隨應付道:“東江閣,有位置的。”

  小二連忙說:“哦,原來是兩位公子請的客人,東主已經上去了。”

  馬東來嚇了一跳,雖說是太子請客,但他卻是故意早來了半個時辰,總歸不想讓太子等,不成想太子還是早到了,連忙上樓。

  東江閣雅間裏的李君華和林君弘已經起身,李君華更是出門扶了一把,說道:“您裏麵請,慢一些,這門檻有些高。”

  “不敢不敢。”馬東來連忙推卻。

  “您是長輩,有什麽不敢的。小二。”李君華招呼道,連點了幾個菜品,馬東來看在眼裏,知道太子對這裏並不陌生。

  “不瞞您,我們幾個弟兄沒少在這裏蹉跎日子,隻可惜嘉文他們一直在申京,不然也被我們幾個帶壞了。”李君華略帶惋惜的說道。

  見太子對自己說起這些私事,馬東來更是感覺親近,說道:“等遷都申京,自當讓我家小子叨擾,也讓太子爺幫我調教一番。”

  “那是,咱們都是一家人。”李君華笑嗬嗬說道。

  馬東來心裏更是受用,林君弘則說道:“副相,太子請您吃飯,是答謝您為無為道長仗義直言的事,您是不知道,咱們這位太子爺重情的很呐,被人救了一命念念不忘,皇後娘娘也是如此,你說給錢吧,人家不要,當官吧,道長出家了,硬要說起來也就隻有其師其父在其心間,您做的這些事,可是真辦到太子的心坎裏去了,也算是了卻了皇後娘娘一樁心願。”

  “哎喲,微臣可沒敢這麽想,不過是借花獻佛罷了。”馬東來自然不敢居功。

  待菜品上全,李君華命侍衛在外麵看守,三人推杯換盞,吃用了一會,李君華說道:“今日還是有些事要向副相討教的。”

  “不敢,太子之事,微臣自當全力以赴。”

  李君華道:“是這樣,皇上讓我主理遷都之事,大事小情的都要經我手,這段時日,我做了幾份計劃遞上去,都是被否了,說是靡費頗大,擾民過甚,我心裏著實不安,請教幾人,都是無著,副相擔著接駕的擔子,說起來與我職責是一樣的,實在過意不去。”

  “太子說的哪裏話,您說咱們是一家人,哪裏有過意不去的道理。”馬東來正缺機會為太子效勞表忠呢,如何會推卻呢,又問:“遷都的方案您可帶在身邊,微臣想要看一看。”

  “自然,自然。”李君華拿出了方案。

  馬東來接過來,先是大致掃了一遍,心中暗讚,太子不愧為皇帝選定的繼承人,做事極有條理,一絲不苟,這方案從隨駕人員到路線,再到開支明細,寫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特別是開支一項,既有國家財政需要負責的開支,也有皇室自行的開支。

  “太子,其他都好說,問題就出在皇室南幸開支上。”馬東來直言不諱的說道。

  “哦,按照皇上和母後的吩咐,皇室南遷花銷由皇室自己支出,還有什麽問題,莫非是花費太多?”李君華不解問道。

  馬東來笑了:“太子雖然聰慧,但於世道人心上不甚了解,這部分支出說是皇室開支,但遷都路上,老百姓看到的是皇室與朝廷各衙門一起的,哪部分是皇室開支的,哪部分出自國家公帑?微臣舉個例子,儀仗所經之地,地方要灑水淨道,黃土鋪路,這條路公衙人員要走,皇室也要走,就說不清楚了。有心之人說一句公器私用,又豈是一句兩句能解釋清楚的呢?”

  李君華與林君弘相視一眼,都是明白了過來,說起來,皇帝是天下神魂所在,皇帝之事從來就不隻是家事,更是國事,此番遷都申京,是真真切切的國家大事,原本皇室是不用掏錢的,但如此來說,一路之上也隻能按照禮製規矩來,而對於當今皇帝來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李君華不用猜就知道,自己那位皇帝父親肯定會一路上遊戲人間的,或許也因為如此,才讓皇室負擔一部分花銷,以免被人說出不是來。

  “可若全由帝國財政支出費用,恐父皇那裏不允。”李君華為難道。

  馬東來笑了笑:“允不允的暫且另說,關鍵是,若那樣,此番南下,皇上必然不能盡興,您是太子,皇帝的兒子,而微臣也是皇上的學生,我二人若讓皇上不得盡興,那便是不孝了,對嗎,太子爺?”

  “有理,有理。”李君華讚許道,心想,馬東來肯定是有法子的,不然也不會說的這麽成竹在胸。

  馬東來接著說道:“遷都這件事,但凡是花了錢,無論多少,都會為人詬病,指摘皇上的不是,為避免這種事,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