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八一 天牢裏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3      字數:4208
  第二日一早,誠王的儀仗出現在了承天門一側安全局總衙的門口,誠王在安全局任職多年,這樣儀仗前來還是少有的,守衛倒也沒多說什麽,按照規矩,勘驗了身份牌子擋住了侍衛隊,簡單搜查隻能進入的誠王車駕。

  掀開簾布,卻見裏麵除了誠王,還有二人,一人與誠王麵對而坐,不是太子是誰,而另外一人側臥著躺在二人內裏,哼哼著小曲,悠閑自在。

  “兩位殿下,這位是?”衛兵小心問道。

  “你說能是誰?”林君弘不厭煩的回應道,衛兵不敢得罪,又不想疏忽職守,正為難的時候,內裏那人忽然抬起手臂,亮出一根吃了大半的糖葫蘆來,許是正吃的香甜,嘴裏含糊不清的說道:“你猜我是誰?”

  守衛看到糖葫蘆頓時驚覺,抱拳道:“原來是三皇子殿下,卑職得罪,得罪。”

  皇子宗王之中,除了在安全局供職的林君弘,守衛們對三皇子李君威最熟悉,因為皇帝常來,來時也總是帶他,三皇子貪吃人盡皆知。

  簾布放下,車駕進入了總衙之中,聽聞太子來,在安全局值守的官員迎了出來,被李君華幾句話打發了,隻說是來問詢天牢重犯的,還提及了幾個異族名字,而這幾個人都是北伐期間捉到的,接觸過滿清時代的軍事情報,安全局一直都希望撬開他們的嘴巴,把滿清埋在帝國內部,或者曾經與滿清非法合作的藩臣勳貴挖出來。

  “有誠王在,你們退下吧。”李君華吩咐道。

  一眾官員退下,見四下無人,李君華才對車中人說道:“你出來吧,安全了。”

  一身蟒袍的韓芷薇走了出來,沒有理會李君華協助的手,手腳並用,從車上下來,三人一起進入天牢深處,這裏都是關押的重犯,氛圍也是陰森森的,在天牢深處,韓芷薇見到了養父韓君亦,夥伴張經武等人,他們被集體關押在一間巨大的牢房裏,並沒有手銬腳鐐,但這牢房架構卻是金屬製成,地麵澆築了一層鐵料,越獄是不可能的了,而牢房設計的很是精巧,一應吃喝拉撒都可以安排在裏麵,而各類物質通過小門輸送輸出。

  見到韓君亦等人的時候,他們正百無聊賴的各自做著什麽,韓君亦在看報紙,張經武則和人在掰手腕,也有人癱在木架床上睡覺,看情況倒是比其他囚犯過的好很多,身上也沒有什麽可見的傷口。

  “你看我做什麽,不會以為臨時給了他們這些待遇,目的就是讓你好受些吧。”林君弘見韓芷薇疑惑,不屑說道:“這是太子和我都插手不來的角落,再者說,事實如何,你問過他們就知道了。”

  李君華沒有再讓林君弘多說話,直接說道:“你去見他們吧,有半個小時時間,不要弄出大動靜,惹來了外麵的看守就露餡了。君弘,隨我提審那幾個細作去。”

  交代了幾句,李君華就帶著林君弘離開了,而韓君亦也聽到有人說話,萬萬沒想到來見他們的人竟然是韓芷薇,而且是一身蟒袍打扮。

  “小薇,真的是你!”張經武第一個發現了韓芷薇,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的喊道。

  “小聲點,別惹來了別人!”韓芷薇連忙警告他,伸手握住了韓君亦的手,眼睛泛紅,幾乎哭了出來:“爹,這半年來,你受苦了!”

  “小薇,你怎麽進來的,是不是那個林子誠安排的,你可小心,他可沒有咱們以為的那麽簡單。”韓君亦最擔心的還是女兒的安全。

  “他不是林子誠,他叫林君弘,是老誠王的兒子,皇帝的義子。”韓芷薇借著這個話頭把實情簡單的說了一遍,隻是把與李君華的關係一筆帶過,沒有明說。韓君亦原本就是知道的最多的,他卻從未敢想林子誠就是自己曾經刺殺過的誠王,更沒有想到女兒竟然和當今太子有了關聯。

  “李君華希望把他與我之間發生牽連的事情隱瞞住,要我遠走高飛,我想讓他把你們救出去,就答應他。”

  “怎麽可能,若是為了他的自己的安全,一刀殺了你豈不是更好,除了你自己,誰又知道。”張經武本能的懷疑李君華的用意,但說著說著看到韓芷薇低下頭,張經武終於明白了:“小薇,你不會和他?”

  “那時候我不知道他是李君華。”韓芷薇道。

  韓君亦倒是知道一些,自己女兒在皇家學堂上學的時候與一個男子過從甚密,他原本是不反對的,卻不想,竟然是這樣的結果,韓君亦用肘捅了捅張經武,讓他不要再糾結這個問題了。張經武倒不是對韓芷薇有什麽情愫,二人年齡相差比較大,他一直把韓芷薇當妹妹看待。

  “你可以讓他把我們救出去,他提什麽條件,隻要不傷害你,盡管答應就好了!”張經武忽然說道。

  見眾人不解,張經武說:“既然有脫身之法,為何不用,我們先可虛與委蛇,待咱們出去,便是龍入大海,虎進山林,那個時候再攪他們個天翻地覆,總比漚死在這天牢裏好。但有一樣,那二賊子若對你提非分要求,你便假裝應下,隻管尋機逃命去,我們斷然不會為了自己的性命,害了你這個小丫頭。”

  “阿武說的是,小薇,自保為上,既被捉進了這天牢,就沒有想過能活著去,我們死就死了,你可千萬別陷進來了。”韓君亦也是說道。

  審訊室裏,幾個被打的遍體鱗傷的細作再次被扔了回去,李君華用手絹捂住口鼻,擋住血腥臭氣,歎道:“還是死硬份子,怎麽都不開口,開口的卻是小人物。”

  “至少我們知道了他們的真名,這就好辦了,把名字交給理藩院,編個故事,把他們的親人找出來,那個時候總有人招。”林君弘輕車熟路,微笑說道。

  “也罷,先這麽辦吧。”

  安靜了一會,林君弘問:“如果韓芷薇提出讓你救出那群大明遺孤,便歸隱山林,不再與帝國為敵,你怎麽辦?”

  “我會答應她,但會把他們安排的遠遠的,永遠回不來。”李君華也擔心某些人是假裝當良民,於是說道。

  “那你準備怎麽把這些人救出去呢?”林君弘又問。

  李君華搖搖頭:“看情形,沒有聖旨,休想有人能從天牢把人帶出去,這比我想象的還要困難,或許要緩一緩,待緩和了,這些人不重要了,或許尋個機會給他們求個恩典。”

  林君弘笑了:“殿下,你太小看安全局了,這裏冤死一萬個人,也不會錯放一個。”

  “你似乎有話說?”李君華放下手絹,看向林君弘。

  林君弘說:“其實你對這件事並不十分了解,我之所以任職在這安全局,是因為皇上爺希望一個信重的人把大明遺孤這件事處理好。殿下,是處理好,而不是趕盡殺絕,殿下參與北伐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安全局忙,這是皇上爺交給的任務,就是把那些安全局經手的,和大明遺孤有關的冤假錯案查出來,把無辜者放出去,隻不過積攢多年,其中關節錯綜複雜,安全局的官僚也怕惹出是非,進展不大罷了,但皇上卻是幾番關注,便是人在漠北時,也送密信回來,詢問進度。”

  “你說這些是什麽意思?”李君華問。

  “意思很簡單,讓你把這件事交給我來做,你不就是既不想受韓芷薇身份拖累,還向保其性命嗎?她一個小丫頭,頂多也就想保住韓君亦等人的命,這都不是什麽難事,隻要他們把幕後的人供出來,這個組織的後台是誰,誰是主導者。別人或許隻是小嘍嘍,但至少韓君亦肯定知道什麽,他比那個仍然逃亡在外的歐陽先生知道的還要多些,隻要其幫助我捉到該捉的,他們就沒有意義了,如你所說,將功贖罪,也能在皇上爺那裏求個恩典了。”林君弘直言不諱的說道。

  “她不會答應的,就算她會,韓君亦也不會。”李君華顯然更了解韓芷薇。又問:“君弘,你究竟想捉誰,那個神秘的歐陽先生嗎?”

  “不,當然不是,歐陽先生也是一個接觸不到核心秘密的小人物!雖然安全局一直沒有查到朱明複國主義的核心所在,但我總結出了兩點,第一,他們的資金是從何處來的,這些年在南北兩京都有犯亂,可見在帝國內部,有其後台。第二,所有被捉到的核心人物,都有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的信念,那就是他們認定,隻要把帝國搞亂,甚至隻要殺了皇室,就可以再造大明。而上一次在鹹陽遇到韓家父女時,是鹹陽一帶某個邪教的聚會上,我想他們不是偶然經過那裏,而那個聚會唯一的不同就是邪教頭子散布了朱三太子的謠言。朱三太子在迂腐的文人眼裏就是正統,或許真的有這麽一個人呢?

  所以,我要捉兩個人,帝國內部的後台和朱三太子那樣的人物。一個核心人物,一個象征性的存在,無論哪一個,都可以在皇上那裏給他們換一條活路。”林君弘認真說道。

  禦書房。

  李君度急匆匆的趕到這裏,先是小心聽了聽裏麵的動靜,卻是安靜的,再看守在門口的烏以風:“知道皇上召我來是為什麽事嗎?”

  烏以風搖搖頭:“王爺高看我了,我就是侍衛,哪裏知道那些國家大事。”

  李君度深深看了烏以風一眼,知道他是不準備說的,心中雖然忐忑放不下來,但終究還是不敢再遷延,踏步走了進去。

  這幾天,李君度的心裏忐忑的很,自從皇帝凱旋回宮,重掌大權,自己監國的位子沒了不說,還把監國期間所有的公文奏章全都拿了去,說是要查閱其中得失,李君度自認這半年多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可心裏卻著實的不安。

  “坐吧。”見了禮,李明勳直接讓人給長子搬了座位來,抬頭卻看到黑眼圈且一臉疲憊的長子,李明勳問:“怎麽,昨晚沒休息好?”

  “是,昨日安兒吵鬧了一會,耽擱了休息。”關鍵時候,李君度還是拿出閨女來頂上,這招在皇帝那裏是百試不靈。

  李明勳想起長孫女,說道:“讓她進宮來,我也好幾日沒見她了。”

  “是,明日就安排來伴駕。”李君度小心說道。

  “你監國這些日子的公文我都挑揀著看了,沒什麽大毛病,尤其在支援北伐上,做的很是妥當。我知道,這些時日裏內閣那邊的人不少說你行事霸道,可你霸道也是為了北伐,我不會聽那些流言蜚語的。”李明勳微笑說道。

  聽了這話,李君度長出一口氣,他監國這段時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北伐調配物資軍需,供給軍餉,為此沒少和南京那邊鬧矛盾,確實也用了些手段,既然皇帝都一筆帶過,那這一關也就過去了。

  但皇帝接下來一句話讓李君度的心頓時提到嗓子眼了,皇帝說道:“高平莫氏納土歸附一事你是怎麽考慮的?怎麽鬧成了這個樣子,影響很壞。”

  高平莫氏是安南國三方勢力的一支,在幾十年前,因為內部叛亂,安南逐漸分裂成了高平莫氏、安南鄭氏和廣南國,這幾個勢力與帝國各有淵源,社團時代,安南和廣南都與帝國有往來,後建國之後,開拓九龍地區,與廣南結為盟國,也就與其仇敵安南國交惡,而安南也曾加入**聯盟,與帝國作對過。而高平莫氏則是三方中勢力最小的,龜縮在帝國與安南邊境之間,南明時代仍然奉朱明為正統,後帝國建立,迅速歸附帝國,成為外藩屬國。

  因為九龍開拓及帝國在中南半島的擴張,廣南國不似以前那般親厚,而安南憑借勢力雄厚,頻頻與帝國發生各式衝突,也不斷派遣使者入朝,也有稱臣納貢之意,而這一次的起因則是安南鄭氏大舉出兵高平,高平莫氏不能敵,希望納土歸附帝國,成為內藩,以保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