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三八 換俘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3      字數:4193
  作戰處。

  裴成義再次抵達這裏的時候,李君度早已等著了,看著英王不似前些時日那般狂熱,裴成義心中不禁咯噔一下,當日在禦前會議上提出的五路北伐計劃大部分是李君度的手筆,而裴成義提出的冬季進攻都沒有融入進去,原本英王是誌得意滿的,但不曾想禦前軍機會議上,計劃並未通過,冬季進攻的理念再次被提及。

  “殿下。”裴成義主動打了招呼。

  “將軍無需多禮。”李君度微笑說道:“我本以為五路北伐計劃會被通過,但不曾想皇上對避免滿蒙部落西逃如此掛心,看來先前是我小視了您的提議。”

  裴成義道:“隻是僥幸而已。”

  李君度沒有客套,說道:“這兩日我親自問了幾個蒙古勳臣,按照他們的說法,冬季的草原冰雪無定,有些年份會形成雪災,連月大雪,足可齊膝,而有些年月,則經年無雪。但天公是否作美,非人力所為,我擔心,若冬季進軍,碰上暴雪天氣而車載馬馱不便,若碰上無雪天氣,則不可隨意取水。而北伐在即,總不能今年天氣不適,便等明年吧。”

  裴成義點點頭,他這兩日也一直在籌劃此事,心中早已有所計較,說道:“草原寬廣,東西綿延千裏,各方天氣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末將以為,還是選擇重點突破才是。五路北伐,西路軍職責最重意義最大,是否能利用冬季天氣,隻看西路軍即可,倘若照顧五路,實在難成。”

  李君度聽了這話,眼中滿是讚賞:“我也是這個意思,來,裴將軍請坐,咱們好好商議一下。”

  裴成義坐下後,說道:“雖說皇上有意冬季進軍,可冬季進軍也並非那麽簡單,是雪前進軍還是雪後進軍,殿下可有定策?”

  李君度把想定的意見說出來:“我的意思是雪後,也就是帝國六年的十二月中下旬或者帝國七年的正月,可以根據積雪厚度調整西路軍規模,若是雪太厚,便可派遣先遣軍團進發,若無雪或少雪,可西路軍直接開拔,而且定在這個時間,也有利於其他幾路配合,雖說西路軍先進軍,有利於阻斷清廷退路,可若是其餘四路,特別是中路軍滯後太多的話,容易造成西路軍孤軍深入的局麵,若清軍圍攻,恐生大變。”

  裴成義細細思索,深覺有理,說道:“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這樣向皇上稟告,由皇上定奪。”

  李君度點點頭,他擺了擺手,示意旁邊的參謀和侍從都遠離一些,說道:“將軍久在草原,對各部實情、地理環境了解很深,北伐之時,有將軍在皇上身邊,我這個做兒子的也就放心了。”

  裴成義看著李君度的做派,知道他言不由衷,定藏著什麽機鋒,也就不敢搭話,隻是不住的讚英王孝心,李君度見他不鬆口,索性明言:“裴將軍,五路北伐,西路軍職責最重,我來領西路軍,將軍以為如何?”

  裴成義聽了這話,立刻明白了李君度的意思,雖說西路軍要從雲中綏靖區出發,但誰都知道,最適合領這支兵馬的,就屬他裴成義了,方才李君度奉承,就是想讓他隨王伴駕,把西路軍主帥的位置空出來,這個位置空出來,李君度的機會就大了。

  “殿下說笑了,北伐國戰,豈是我一個小小的將軍膽敢置喙的,特別是選將用人,那是得皇上欽點才是,我以為好,皇上未必以為好,不是嗎?”裴成義說的是滴水不漏。

  “若將軍願在皇上麵前為我諫言,我必有厚報。”李君度索性把話挑明了。

  裴成義擺擺手:“不敢,不敢,末將不敢擔此重任,而末將以為,殿下與皇上是父子同心,殿下這些年鎮兵經武,威名赫赫,此次國戰,皇上自當重用,何須末將去說呢,末將人微言輕,怕是讓殿下錯愛了。”

  李君度見裴成義無論如何都不答應,劍眉豎起,冷哼道:“此戰事關帝國百年基業,西路軍之重,將軍不是不知,你不助我,也莫要有誤國之舉,七萬大軍交給黃口小兒,這是拿國運去賭!”

  裴成義這才明白了,英王是認定自己是太子一黨,怕把向皇帝進言,把西路軍交由太子率領。裴成義自然不會這麽做,卻也不想一辯,徑直起身:“殿下小瞧裴某了,裴某蒙天子擢拔,才有今時今日,又如何有誤國誤民之舉,告辭!”

  裴成義扔下這話,轉身就離開了,李君度看著他挺拔的背影,喃喃說道:“果然是個鐵骨錚錚的好漢子,黨與不黨的,看來不能聽別人胡言亂語。”

  禦書房。

  李明勳在炕上與李定國相對而坐,說道:“這冬天的京城就是寒冷,好些年沒在南方越冬,倒是想念的很,定國這幾年在南京,冬季是愜意的很呀。”

  李定國笑了笑,端起酒壺給二人滿上,說道:“冬天的南京雖說比北方暖和些,但在這個月份也是冷的很,而且是濕冷,也是不好過,聽說申京好一些,但也是夠嗆,若說冬季氣候爽利的地方,我覺得還是昆明好些,四季如春,可惜皇上是沒法享受春城的愜意咯,倒是我,等卸了肩上這擔子,還是想去昆明頤養天年,到時候皇上可別拘著我不放,昆明那秦王府我可沒賣,君度在西南主政的時候,都是住在那裏,聽說沒少給我添磚加瓦了。”

  “你倒是好想法,隻是你肩上這擔子是那麽容易卸的麽?”李明勳笑著把溫好的酒下肚,繼續說道:“你就這麽想要交卸差事,不為子孫後代想想?”

  李定國搖搖頭,神情有些落寞:“不想了,我那幾個兒子你都知道,不想了。”

  李明勳頓時感覺後悔,不該提及此事。李定國兒女倒是不少,但真正成器的沒有一個,原本這也不算什麽,畢竟到了他這個地步,子孫太有能耐未必也有施展的機會,但李定國終究是個特殊的,帝國建立之後大規模的清算,在清算末期,曾經掀起過一陣算舊賬的風波,畢竟京城算是不戰而降,清廷高層投降的很多,許多當年與李定國對陣的人多成為了階下囚,這些人提供了很多當年的訊息,特別是西南三藩與清廷暗地勾結陽奉陰違的事情,其中就包括李定國的兩個兒子,有與清廷暗通款曲的行跡,書信等實證都有,李定國英雄一世,誓死抗清,不曾想自己的兒子有如此惡行,這不僅讓他臉上無光,心中也是芥蒂難消,一直與兒子們疏遠。

  (原本的曆史中,定國死後,李嗣興等兒子投順滿清,還官拜都統,任職寧夏總兵等職)

  不光是李定國,李明勳也對此介懷,這些年也從未重用定國的兒子們,也隻是不追究責任,將來承襲榮王一脈的爵位也就是了,但此事提了出來,李明勳索性把另一件事也說了出來:“定國,安全局送來了一個關於你幼子的消息,嗣業或許還活著,如今被囚於漠北。”

  “真的?”李定國的眼中閃過了一道光。

  李定國的小兒子李嗣業是在濟爾哈朗征討雲南時候被俘的,但清廷卻宣傳是其主動歸降,清廷放棄京城遁逃漠北的時,李嗣業不知所蹤,原以為是死了,但最近得到消息是被帶到了漠北。

  “他是真的被俘的,而非投降。”李明勳知道李定國的顧慮,直言說道。

  “那又如何,人在滿清手裏,不過當成一張要挾你我的牌,怕。”李定國說著,眼睛裏閃過淚花。

  “我的意思是,把他想法子弄回來。”李明勳說道。

  “怎麽弄回來?”李定國問。

  李明勳道:“換俘!我也阿海商議了一下,北伐之事非同小可,要做足準備才是,所以政治上的交涉必不可少,或許可借助換俘、談判等事讓其放鬆警惕。既然作戰處那邊已經定下冬季進軍的方案,這個夏秋我們可以做做其他文章,我準備派遣一支使團前往漠北,換俘也可以作為其中一個條件。”

  “皇上,就怕韃虜獅子大開口!”李定國說道:“他們若提出要拿順治去換,怎麽辦?”

  “自然不能換福臨,不過他們若敢拿這事來說,我就把李嗣業的性命和福臨綁在一起,他們敢殺李嗣業,我就殺了福臨。”李明勳臉上露出狠辣的神色,鐵了心要保住李定國的血脈。

  “如此若能真讓李嗣業回來,我。”李定國擦了擦眼角的淚水,有些不知所措。

  李明勳擺擺手:“你我兄弟不說這個,我是真有一個問題要問問你的意思。”

  李定國道:“皇上請問,我自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我五十多了,戎馬一生,到了這個年紀宗室感覺做什麽都有些力不從心,有時候腦海裏總是浮現出二十年前的畫麵,但是早飯吃了什麽就死活記不起來了,我真是老了啊。”李明勳感慨道。

  李定國立刻明白了皇帝的問題,是選定繼承人的事。

  “不是已經選定君華了嗎?”李定國問道,他記得皇帝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很堅定的。

  李明勳把作戰處剛剛上交的作戰計劃遞給李定國,說道:“看看君度這孩子的傑作,想想他的過往,總覺得讓他做個閑散親王可惜了。他實在太像我了,像的到了我看他就好像看鏡子的地步,我總是忍不住去想,如果我是君度,我能忍受碌碌無為的後半生嗎?”

  “確實有些可惜,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一國不能有二主。君度功勳蓋世不假,可國會和內閣未必會支持,實際上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除了元老院,不會有人支持的,議院那邊一直很擔心這件事,君度做事太獨斷專行了,很多人擔心,他當了皇帝,就是真正的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了。”李定國說道。

  李明勳哪裏不知道這些,帝國確實有皇帝,但並未施行帝製,而英王若即位,怕是最終還會變成帝製,這也是李明勳一直擔心的事情。

  李定國道:“我覺得皇上可以和君度好好談一談,以他在軍中和勳貴中的威望,等幾年接我的班執掌元老院。至少他還有事可做,可以施展抱負。”

  李明勳擺擺手,顯然不考慮這個選項,他問道:“這次北伐,君度是參與好還是不參與的好?”

  “他不是已經參與了嗎,這個計劃就是他主導製定的。”李定國詫異。

  李明勳道:“我說的是領兵。”

  李定國深吸一口氣,直言不諱:“太子和英王最好隻有一個人隨您北伐,而這個人也該是您的繼承人。”

  李明勳點點頭:“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其實南京那邊不喜歡君度,對嗎?”

  李定國想了想,給出了一個更出乎李明勳預料的回答:“不是不喜歡,而是害怕,君度比皇上更讓人覺得恐懼。”

  “屠龍的英雄變成了惡龍,真是可憐的孩子。”李明勳感慨說道。

  李定國看著神情落寞的皇帝,二人此刻是惺惺相惜的,都是為孩子而憂慮,但相對於自己不成器的孩子,皇帝的憂慮在於孩子太過於優秀了,他沒有說出無力的安慰語言,而是說道:“皇上,你才是屠龍的英雄,幸運的是,你沒有變成惡龍,這也是帝國臣民的幸運。”

  “或許吧。”李明勳滿飲一杯,靠在了柔軟的墊子上,心中卻是思緒萬千,此刻的他是真的後悔了,不該當初引導長子走上將軍的道路,統帥的道路,或許應該像培養阿海一樣培養他,但此刻後悔也已經是來不及了,那個時候,他可沒有想到會在短短二十年裏就奪得天下,那時候他最擔心的是自己突然的死亡會讓自己的基業旁落他人,也擔心無法在一代人時間裏完成驅逐韃甪恢複中華的偉業,那個時候,是真的把君度當繼承人培養,可當他成長起來,需要他繼承的事業卻轉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