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十 紡織業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2      字數:4120
  身為帝國的首相,李海並不隻能做一個說客,他的肩膀上扛著這個帝國的內政,帝國幾十個省份上億百姓的生活都與其政策是息息相關的,事實上,帝國的百姓對平定西南幾乎沒有什麽反應,畢竟雙方的實力差距實在過於巨大,以至於在大部分關心此事的人眼裏,平定西南也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對於接管光複區不久的首相來說,他的首要工作就是讓每個人都有飯吃,有衣穿,在帝國元年,這一項工作是靠從南洋行省輸入的海量糧食達成的,建立儲備糧倉,設立粥廠,把收歸國有的土地租給無地的流民,並且免去賦稅和租金,把城內的閑散人員和難民組織起來,通過修建道路,疏浚河道等大工程為其提供工作,而流落街頭的孤寡和乞丐也被集中起來供養。

  而進入帝國二年之後,社會承平,各地工商業快速發展,原本因為社會工程完結而失去工程的勞動力又得到了進入工坊和商店的機會,而各級衙署,特別是江南地區,又開始大規模設立習藝所,由各級行政衙署提供場所和衣食,重點的工商業主提供技師,把壯勞力培養成工人,然後再進入工坊工作,這個模式在商品經濟極為繁榮的江浙地區最為普遍,特別是紡織業等江南傳統強勢的產業,不僅迅速完成的複蘇,而且還在迅速擴張者。

  帝國鼎新打破了朱明和滿清時代的人身依附關係,奴仆與主人,佃農和地主之間的人身依附或者不複存在,或者煥然一新,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而帝國中樞向江南轉移,特別是確定申京為帝國首都之後,帝國海外行省的資本家們用海洋貿易積攢了二十多年的資本快速注入,再加上沿海、沿江和運河兩岸的巨大需求,及已經半殖民化的日本市場都讓江南經濟發展獲得了充沛的動力。

  “安徽請撥勞改、苦役等犯三萬五千人,以供其鐵礦產量擴張之用,另需投資五十萬兩,請求向聯合銀行借貸,或者將鐵礦股份部分向私人開放。”

  李海的辦公室裏,下屬的官員例行向首相奏報一係列大事,李海聽了鐵礦增產一事,絲毫不加猶豫,說道:“融資之事可以開放部分股份解決,至於勞力,一個也沒有,他要的那些人需要移民海外,或用於疏浚河道。另外告知,南方鋼鐵產業發展,以高精方向為主,鐵礦石、生鐵等初級產品並不在促進之列,已定京津、河北和遼寧為重。”

  “河北河間、大名與山東臨清、武定等五府十七縣遭遇蝗災,多地顆粒無收,減產逾八成之巨,請內閣撥銀賑災,計需銀元一百二十五元。”

  “不準!蝗災導致減產和無收,以米糧賑濟即可,如何直取財政?先挪用天津、濟寧和淮安倉庫的運河擴建工食儲備糧五十萬予各府發放,年底前補充完畢即可,由內政部差員前往各地調查災情,待有消息,另行處置。

  另外,日後各地再有災情,若僅僅是減產,隻免錢糧賦稅,若災情連年,才可撥付錢糧,似長江、錢塘、珠江、運河等水運便利之省份,要以撥付米糧為主,若陝甘、陝西等水運不濟地區,才可以銀錢為主,此例隻適用於農業受損之災,如蝗災、旱災,若有地震、水災等禍,則不循此例。”

  李海聽著一份份的公文,不時與當值的內閣成員商議,繼而動筆批示,這便是他日常的工作,但已經代理內政多年的他,也不是那般好糊弄的。

  “蘇鬆常杭湖嘉六府紡織業較上個季度增產近兩成,紗錠數增長至三十二萬,江浙紡織業發展狀況良好,擬再批工坊用地一萬八千畝,另在杭州、蘇州兩地再各建一個紡織品專用碼頭,以備。”

  李海忽然問道:“六府紗錠數已達三十二萬了麽,那豈不是說,僅這六府,今年便有超過八百萬匹棉布的出產?”

  “正是如此,殿下。”

  李海看了看其餘幾個閣臣,問道:“紡織業發展如此快,諸位不覺得有問題麽?”

  馬東來身為副相,放下了手中的杯子,說道:“殿下,這本就是好事啊,如今海內承平,四方跪服,正是紡織業大興之事,況且紡織業為高利潤行業,僅這一行業每年的稅收就超過湖北湖南兩省之夏秋兩稅,如今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帝國扶持,可萬不可輕動紡織業啊。”

  見李海沉默不言,馬東來又拿出了慣用的一招,說道:“首相大人,您也知道,陛下曆來重視紡織業呀。”

  李明勳當然重視紡織業,畢竟他來自後世,知道偉大的工業革命就是在這個行業率先展開的,所以他在少有的對內政經濟的評價中,對紡織業評價尤為高。

  李海問:“紗錠已有三十二萬,比去年這個季度增長了一倍還多,本王自然不會反對紡織業的發展,但多少紗錠就要紡多少棉花,本王問一句,六府紡織業所需的棉花來自哪裏,份額多寡呢?”

  屬員相互看看,都不能回答,因為內閣會議沒有讓他們準備這些,李海看了出來,說道:“暫且休會,你們把本王要的資料快些取來。”

  屬員們倒是麻利,在內閣會議再度重啟的時候,已經從資料室內找到了首相所需的一切資料,而這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帝國元年,江浙剛剛光複的時候,六府紡織業所需要的棉花有六成來自海外,一成來自本地,三成是由兩淮地區提供,而進入帝國二年,海外棉花因為價格昂貴所以越發用的少了,而六府本就人口稠密,又要種桑、麻、茶等經濟作物,棉花產量根本不足,所以兩淮地區成為了原材料主產地,通過運河和長江,棉花可以很順利的進入紡織業核心區域,而隨機紡織業的快速擴張,通過運河和黃河,棉花產區又向山東和河南快速擴散,而最新一季度,海外棉花隻占了一成,占比最大的已經變成了兩淮地區,占了一半之多。

  “我說這段時日江蘇和安徽各州縣都在擴充糧食儲備,原來是把種糧食的田畝種成了棉花!諸位,我想問問,若哪一日兩淮地區也有災荒,那豈不是帝國腹心之地也要受此橫禍麽。”李海用手指頭點了點桌子,問道。

  馬東來臉色微變,輕咳一聲,說道:“首相大人,兩淮河網密布,交通便利,有運河、長江與外交通,若真有那一天,無論是兩湖之糧,兩京儲糧,還是海外之糧,都可以迅速到達,並沒有那麽嚴重。”

  李海嗬嗬一笑:“副相想的簡單了。”

  馬東來聞言一動,不知李海說的是什麽意思,李海見他不解,看向眾人,問道:“你們知道本王是什麽意思嗎?”

  一眾閣臣都微微搖頭,馬東來看向內閣屬員,問道:“爾等可知曉?”

  一個不過二十四五的年輕屬員站出來,恭敬說道:“屬下想,殿下說應該是災荒不僅是農業農民之災,也是工商業之災。例如蝗災,蝗蟲所食並非隻有稻麥,棉花植株亦為其所害,同樣,水災也不分糧食還是經濟作物,一樣受災。若隻是糧食減產歉收,百姓無以果腹,可如副相大人所言,憑依兩淮水網交通之利,調配各地糧食支援,可若棉田受損,棉花減產,那仰賴於兩淮棉花的六府紡織業該以什麽為原料呢。”

  “說的很好,那你說,該如何辦呢?”李海笑問道。

  那人說道:“這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我帝國地域廣大,一省之地便蓋泰西一國,如此,便可將棉花種植區域擴展開來,將六府所需原料棉花,盡可能分配給更多省份,例如適合棉花生長的北方西北省份,這樣,一省受災,不至於原料斷絕,棉布價格暴漲。而且,也可借此機會,發展各地經濟,也是善政之舉。”

  “雖你說的不也全對,卻也見識不凡,記下他的名字,今年的考評給滿分。”李海讚許道。

  “副相,你覺得他說的哪裏不對麽?”李海又問道。

  馬東來隻得說道:“兩淮之所以是紡織業原材料的最大產區,主要是兩淮交通便利,北方各省雖然也氣候適合,但若不瀕臨運河和港口,則棉花運價高企,成本上漲,以山東為例,臨清濟寧之棉因為靠近運河,與兩淮棉花均價無異,登州、青島之棉較之兩淮還便宜,因其海運便利,但青州、萊州、泰安等州府,卻因為陸地運輸較多,棉價扔高於兩淮,至於方才他所說的西北和北方,更是運輸不便,陝甘運來一石棉,怕是要比同重量的斜紋棉布價格還要高吧,所以均分棉花來源地是對的,卻也不能隨意分配。”

  “首相和副相說的都有理,可可六府紡織業正在迅速擴張,今年所需的棉花尚且足夠,可這麽發展先去,明年紗錠可能要過五十萬,而運河疏浚讓山東、河南等產棉大省輸出不足,若是再壓製兩淮棉田數量,豈不是妨害了紡織業的擴張,而下官回思各地,既要適合棉花生長,還要交通便利,縱觀沿江沿河沿海諸省,都是不符合啊,下官以為,棉花出產,唯有兩淮勝任。”輕紡工業大臣哭喪著臉說道。

  馬東來悄悄瞥了李海一眼,眉眼之間多了一絲得意,他雖然沒想到方才李海和屬員所說的那些,但眼下的局麵卻是有些打了首相的臉,你想的再周到再長遠又如何,紡織業要發展需要棉花,棉花要出產隻能著眼於兩淮,最終還不是得妥協麽,總不能自斷臂膀,抑製紡織業吧。

  “誰說唯有兩淮可勝任,你的眼光就不會放長遠一些嗎?”李海淡淡問道。

  “哎呀,殿下,南洋推廣的棉花是引進自南美的巴西棉,雖然引進超過十年,但仍在培植之中,呂宋尚可種植,可南華等省都是低產,而澳洲距離太遠,海運價格太高。”輕紡工業大臣敘說著棉花產地的各類弊端,李海也知道一些,隻是沒有這麽詳細,但與他的判斷一樣,實際上,無論帝國的海船造的有多大,似棉花這類大宗貨物的運輸價格還是高居不下,各類工坊業的發展還是要在原料產地附近才是,實際上,一直到蒸汽動力船隻出現之後,才是完全解決。

  李海敲了敲桌子,製止了對方的發言,他說道:“你的眼光不要總盯著帝國行省,日本難道不出產棉花嗎,隻要把關稅降低到百分之三十以下,日本的棉花同樣可以作為低廉的原材料來源啊。”

  “日本?”

  一眾閣臣都不曾想李海直接把國外作為了首要選擇,李海繼續說道:“日本人口稠密,氣候適宜,與兩淮多半一樣,曆來都出產棉花,隻要打破關稅壁壘,便可用之,況且,用日本棉花,也是一舉數得的事情。”

  這已經不隻是紡織業和棉花的事情了,能入閣的人也不是傻瓜,對帝國的戰略也是有了解的,目前的日本仍然處於戰敗賠款的階段,但帝國已經著眼於將來,不僅要培養這個國家的親華勢力,還要進行各類控製,采購日本的棉花是可以控製其對外經濟的,隻要把這個原材料產地培養起來,屆時帝國就可以用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幾百萬日本農民的生計做威脅,想來日本的武士也不敢讓如此多的農夫種植的棉花沒有市場吧。

  而且日本還是缺糧食的國家,稻米就是硬通貨,顯然,棉田的擴大是建立在糧田減少的基礎上的,而在日本周邊,唯有帝國才能提供如此多的糧食,控製了這個國家的糧食,那基本上就是控製整個日本,這對於帝國展開周邊戰略和擴張在日本的利益是極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