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五 綏靖政策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2      字數:4146
  朱妤姝點點頭:“有陛下支持,那臣妾就有膽量去辦了,但陛下光口頭支持可不行,多少也該拿出些實際行動來。”

  李明勳左思右想,說道:“好吧,那就先把製衣廠辦起來,京津與河北的軍管狀態都要解除了,部分野戰部隊和保安旅要就地改變到治安廳去,他們的製服單子就交給皇後了,我直接跟陸軍那邊打招呼就是了。”

  “謝過陛下,那臣妾就去做了。”朱妤姝開心的離開了,她前腳走出房間,她身邊的女官指了指櫃子的一角,說道:“陛下,娘娘給您織的毛衣已經織好放在那裏了。”

  李明勳微微點頭,感覺自己誤會了皇後,不,誤會了自己的妻子。

  “陛下,理藩院的李大人候了許久了。”侍從官走進來,低聲說道。

  李明勳道:“好,去乾清宮吧。”

  “微臣李德燦叩見陛下。”乾清宮內,李德燦跪在地上,禮節是一絲不苟。

  李明勳道:“起來吧,以後你也常在京中了,這些禮節就免了吧。”

  在稱帝之後,是否向皇帝行跪拜禮方麵一直就有爭議,因為在合眾國時代,公民權利中就包括見官不拜,但顯然,皇帝可不是普通的官,最後爭論來爭論去也是沒有結果,隻是定下法官不拜這一條款,其餘都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一般來說,中央官員隻在履新和大禮的時候行跪拜禮,平常事不用跪拜的,地方官員入京,則是需要跪拜,實際上,所有的規矩隻是李明勳一句話的事,李德燦做遼寧行省的行政主官,來京時要叩拜,可如今升任了理藩院總裁,經常在禦前行走,這個禮也就省了,但李德燦為人謹小慎微,非得做到三辭三請才是。

  “微臣謝陛下天恩。”李德燦這才起身,日後來見也是不用跪了,他心裏的誠惶誠恐是無法消弭的。

  理藩院是一個行政與外交結合的機構,負責陸地方向所有軍管、綏靖地區的軍政和藩務,也負責大陸方向的外交,幾乎就是另外行政總院,他身為理藩院總裁,便是一個小號的內閣首相。

  李明勳提拔李德燦作為理藩院總裁,一則是他身邊實在無人可用,二則是這等要職是不能讓軍人來坐的,而李德燦常年在關外主事,對藩務素來熟悉,又是李明勳親手擢拔的,素來恭謹,用起來既順手也放心。

  “給他個凳子。”李明勳對侍從官說道,然後問道:“內藩禮製和綏靖法令的事如何了?”

  內藩禮製和綏靖法令的事是由許漢風來做的,侍從室出頭成立了對蒙政策研究小組,再經過雲中綏靖區的實踐和認知後,大體有了框架,理藩院成立後,由於許漢風綏靖雲中,因此便由李德燦接手過來,各式規矩是定好的,李德燦接手後主要探尋內藩各部的反應,以便進行實施。

  “微臣讓人把章程細化,又給滿洲和蒙古那邊透了透風,修改了些,請陛下過目。”李德燦遞上了一個條陳,上麵分門別類列了不下百十條,舊有的法令和禮製都是黑字,修改的則用紅字標注出來。

  帝國製定對內藩的禮製和法令,主要的目的是,短期內實現對各藩的削弱、分化以形成有效的統治,而長期則還要同化和融合。

  在軍政製度上,內藩都要行旗佐製度,受綏靖將軍衙署的監管和命令,但這還不夠,按照信的內藩禮製,內藩各旗還有三年一會盟,五年一朝覲,年年朝貢。

  會盟在各綏靖區就可以做到,主要是點驗各旗佐的軍備情況,查驗人口兵丁,把超額的丁口抽調出來,另行組建旗佐。而朝覲則需要各藩各部的藩主前往京城覲見,鑒於北方民族恐懼天花等內地疾病,因此即便定都申京之後,皇帝也要在北京接受各藩的朝覲,根據禮製,各藩的都要自行負責朝覲所需的費用,而且每次都會選擇一批人留在京城,協助理藩院處理藩務,實際上,這一製度參考了日本德川幕府的參覲交代製度。

  而這些禮製不僅在於掌握各藩的實力,還在於通過禮製來消耗各藩的實力,而其中之關鍵就在於朝貢,朝貢年年都有,而且帝國一改前明薄來厚往的規矩,采用厚來厚往的政策。

  理藩院每年都會通過綏靖區向各旗佐貴族交代朝貢要求,主要是當地的特產,首要之物便是上好的馬種,公馬和母馬數量都有規定,並且對肩高品相也有要求,其次就是牛羊,當然,各地也會有不同,比如關外就有貂皮、蜂蜜、虎皮、人身、鹿茸,漠南則有鹿皮、牛黃、弓箭等,有些旗佐就算沒有什麽說得上的特產,也不會放過,甚至包括木材、鬆子、木炭、煤炭這種東西也會出現,目的就是讓各藩各旗佐有事要做,當他們把人力和物力集中在尋找貢品上的時候,就不會有過多的資源放在軍備上。

  當然,帝國也不會白要貢品,帝國的原則是厚來厚往,皇帝會賜予各藩貢品等值甚至超值的賞賜,這些賞賜包括寶石、如意、絲綢、蟒袍等禮製用具,也會有香料等奢侈品,當然,所有的東西都會打上禦賜的標簽,如此,這些東西就處於禁止交易的行列之中。

  新的朝貢製度的實質就是把各藩的軍國用具和戰爭換成奢侈用品和禮具,名義上的等價交換卻是著著實實的削弱了各藩的實力。

  “貢品數量還可以再降低一些,日後再加碼便是,平定漠北還要多仰仗各藩,此刻還不宜過度削弱。”李明勳看過禮製後,批複道。

  “是,微臣明白了。”李德燦小心說道。

  而其餘的規矩就涉及人口了,主要是索丁和歸民兩項,從這兩項上增加的大量紅色字體就能看出,各藩對這兩項政策的反響是很大的。

  這兩項政策前文中略有提及,歸民就是要求內藩各旗佐把本旗佐內的漢民歸還,恢複其自由,這些漢民多是各部南下參戰中搶掠所得,或為清廷賞賜,亦或者是滿蒙聯姻時的陪嫁,數量雖然不多,但多是工匠之屬,對內藩貴族們重要的財產和人力資源,但考慮到對新朝的忠順姿態,內藩依舊選擇同意歸還,隻是細節上有所出入,理藩院當然希望,不僅歸還漢民,連與漢民聯姻的蒙古人及他們的私有財產一並歸還,而內藩各旗佐隻同意歸還漢民,其蒙古親屬留下,再者,漢民多為奴隸,沒有財產陪送,幾經商討,最終還是以父係為準,蒙古女人嫁漢人者歸還,漢女嫁蒙古人則留下。

  但在索丁問題上,內藩旗佐的反應就很大了,因為理藩院索要的直接就是蒙古牧戶,要知道,在過去的幾十年來,漠南蒙古各部作為清廷的重要武力,屢屢派遣精騎南下參戰,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蒙古騎兵被俘虜,歸總起來,不下四萬,而索丁政策就是要把這些已經歸附帝國的蒙古人的家屬索要來,使其家庭團聚。

  當然,很多旗佐和這些政策沒有關係,特別是那些賞功旗佐,例如滿洲各旗佐和部分蒙古旗佐,他們麾下的領民早就是各綏靖區挑揀剩下的,關鍵還是在巴林橋之戰後收納的漠南蒙古各旗佐,他們可是率部來投的,以察哈爾王阿布奈為例,歸化城之戰,察哈爾王反正有功,賞賜整編旗兩個,但察哈爾王本身麾下的領民就編了四個半旗,此次索丁要的就是這些旗佐的領民,因為察哈爾部是滿洲權貴直接控製的,若是按照理藩院的規矩全然把歸化的蒙古兵家屬交出,阿布奈就要失去二十多個旗佐,其餘反正貴酋也多半如此,雜七雜八算下來,理藩院要從這些蒙古貴族那裏索要一萬兩千俘虜的家人,這幾乎就是一萬兩千戶,相當於八個整編內藩旗。

  “微臣歸納了各部的意思,各部倒是不敢違拗陛下的命令,但也不想這麽簡單的交出如此多牧戶,他們希望理藩院可以被俘的貴族親屬遣回,他們願意把那些奴隸出身的俘虜家人交出,但中間層級的哈日出特,微臣以為還是以贖買為好?”李德燦說道。

  “怎麽個贖法?”李明勳放下條陳,問道。

  李德燦說:“微臣的意思,放歸台吉之流,索要牧奴家屬,中間的哈日出特和普通牧戶可進行贖買,先讓內藩來贖,給蒙古俘虜依罪定下價格,他們出錢出馬,贖回俘虜。無人贖買的俘虜則整備為軍,為帝國驅使,立功贖罪,他們以戰功自贖己罪後,便給予其糧餉,這些兵卒有積蓄後,可贖買軍籍歸鄉,也可向各藩贖回親人歸屬為內屬旗佐,如何?”

  “如果按照你的法子,理藩院可索多少丁戶?”李明勳問。

  李德燦早有計算,說道:“得牧奴之戶,可有四千五百戶之多,但若定下贖買製度,日後贖買,就要看這些蒙古兵想做內屬旗佐還是藩屬旗佐了。”

  李明勳微微點頭,這可是一道不錯的選擇題,是要看十年八年之後,是帝國統治的蒙古人活的好,還是蒙古貴族統治下的蒙古人活的好了。

  “好,就這麽辦吧,左不過是幾千戶的事。”李明勳應了下來。

  說罷,李明勳在條陳上寫下批複,交給侍從室的人去用印了。

  “朕召你來,還有關於朝鮮的事相詢,李總裁,東國三朝鼎力,都已派遣使者來朝,你以為該如何選擇?”李明勳問道。

  李德燦來時便有所預料,他連忙起身下跪,懇切說道:“陛下容稟,微臣這幾日也被此事困擾,三朝使者皆來,前後間隔不過半月,微臣本應避嫌,可這些使者實在可惡,趁微臣不在家,強入寒舍,硬塞禮物,攀近附情,請陛下責罰。”

  說著,李德燦從袖中拿出三份禮單,侍從官呈送到李明勳麵前,正是朝鮮三國使者贈送的,李明勳打開挨個看過,上麵除了寫明的真金白銀,還有人參等朝鮮特產,每份禮單的價值都不下一萬兩白銀。

  “這也難怪,你本是東國人士,如今身居高位要職,朝鮮來使,自當走你的門路,嗬嗬,朕不怪罪你。”李明勳隨手把那禮單放一邊,笑道。三國使者對李德燦行賄的事,安全局有過稟告,實際上,李明勳當初許三國使者在京自由行走,也是為了讓他們好上下打點,除了檢驗檢驗李德燦的忠誠,還能抓住一些把柄,這賄賂天朝官員,也是不小的罪過了。

  “說說,朝鮮三國,你以為擇哪個為藩?”李明勳笑問道。

  對於朝鮮的形勢,李德燦知曉的最清楚,如今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麵就是當年軍管濟州的李德燦一手操刀形成的,當年北洋戰爭,帝先占山東,再攻遼東,繼而登陸朝鮮,摧毀了滿清一手支援的朝鮮王朝,而早在北洋戰爭之前,帝國就支持沈器遠和林慶業割據朝鮮東北,並在政變之後擁立李淏為國王,而北洋戰爭結束後,得到帝國支持的明火軍崛起,占據朝鮮南方。

  在過去的十幾年來,朝鮮三大勢力合縱連橫,攻伐不斷,實力也是此起彼伏,就是無有一方可以一統朝鮮三千裏山河,曾經借著均田免糧口號橫掃朝鮮的明火軍,也因為勢頭太盛,失去了帝國的直接支持,在清朝聯軍當頭一棒打回了原形,如今朝鮮分為親清的西朝,忠明的東國還有親華的南國。

  “微臣以為,朝鮮之事當速辦而緩決,不再接納藩屬,而是建行省,置州縣。”李德燦輕咳一聲,堅定說道。

  “哦?朝鮮本是總裁母國,又與你是同族之誼,朕是萬萬沒想到,李總裁會有這般見第。”李明勳笑了,因為他也是這般想的,趁著朝鮮大亂,不再讓其自立一國,徹底解除帝國在東北亞陸地上的最後一個潛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