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一九 三皇之戰 右翼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2      字數:4333
  右翼。

  咚咚咚!

  沉悶的鼓聲從對麵的清軍陣列之中響起,整個清軍大陣都是運動起來,一麵麵的旗幟、大纛在各方陣之中豎起,那是清軍在應旗,應過之後,便是開始進攻了,高鋒騎馬來到前沿用高倍望遠鏡打量著清軍的步兵大陣,隨著清軍進攻的命令下達,從西向東,幾十個方陣開始了向前運動,遠遠看去,好似一層黑色的幕布,正鋪滿這片大地。

  “韃子早不是吳下阿蒙了。”高鋒不禁有些感慨。

  清軍的進攻是全麵的,中軍和左翼全麵壓上,展開的戰場超過二十裏,特別是右翼麵對的兩大重兵集團,那是全營壓上,中原新軍的前後方陣拉開了不到二百米的距離,而西北綠營的步兵大陣前中後三營也是連綿不絕,清軍行軍的速度並不慢,那是在保持陣型和體力,而在清軍陣列之中,炮兵也是隨隊進攻的,裝備的多是三磅炮,還有少許的六磅炮,總體數量並不少。

  敵軍鋒線進入東方軍團八百米,加強到東方軍團中的重炮連中的十二磅加農炮率先開火,實心炮彈在堅硬的地麵上蹦蹦跳跳,很容易打出跳彈效果,但清軍的陣列拉的很開,縱深也處於起伏不定的沼澤區,實心彈的效果並不佳,偶爾打中,卻是串糖葫蘆,帶走幾條人命,傷亡不大的情況下,清軍陣列依舊完整,而在第一層步兵方陣之後,有部分甲械精良的騎兵和步兵,應該是各軍主將的親兵,此時作為督戰隊。

  “怎麽樣?”高鋒問身邊的參謀。

  那個參謀也用望遠鏡觀察著清軍的陣列,手中卻是握著一枚碩大的懷表,嘴裏念念有詞,身邊也有人相助,當參謀手中的手表收起,幾個人交頭接耳了一陣,參謀回應道:“每分鍾不到五十米,將軍。”

  高鋒點點頭:“這個速度已經不低了,但還不夠。”

  高鋒吃驚於清軍可以在炮火下維持著陣型的穩定,但速度卻不快,每分鍾五十米,比陸軍要求的常步步速還低了百分之十,而在遠距離機動的時候,陸軍會采用每分鍾八十五米的快步行進速度,減少在敵軍炮火下的暴露時間,顯然,清軍還沒有這麽高的素質,速度過快可能會導致方陣崩解。

  進入五百米,清軍陣列內發出嘹亮的聲音,其陣型為之一變,九層方陣發生了變化,分為了四個單位,再次拉開距離,兩層火繩槍手和三層披甲長矛手各為一個單位,原本隊列之間的距離在一米半左右,隨著進入火力密集區,單位與單位之間的距離拉開到了三米,這也是應對陸軍加農炮霰彈,榴彈炮榴霰彈的笨辦法,事實上,水準依舊比較低,如果是陸軍,會拉的更開,清軍可能是對軍隊的控製力有限,隻能做到這一步。

  清軍的第一波攻擊發生在中原新軍的最西端的兩個陣列,這兩個陣列是隨騎兵一起出擊的,所以走的最快,在距離東方軍團鋒線方陣三百五十米的距離上,打出了第一輪齊射,目標是搜檢戰場的武士和一直襲擾他們的獵兵,對付這樣的零散目標,一般采用班排級齊射,或者直接動用裝備線膛槍的獵兵,可清軍沒有線膛槍,軍官素質,特別是底層軍官素質也組織不起班排齊射。

  在對付散兵線這類零散目標的時候,線膛槍擁有壓製滑膛槍的能力,在一百二十米左右的距離上,線膛槍的命中率達到滑膛槍的兩倍,如果是二百四十米,則達到四倍,但對於橫陣這類大型目標,一百二十米上,線膛槍的命中率隻有滑膛槍的13倍,二百四十米上不到兩倍。

  這也是陸軍為什麽不大量列裝線膛槍的主要原因,雖然線膛槍的精度更高,但打擊效率卻與滑膛槍幾乎沒有差別,要知道,在對付一百五十米目標的時候,線膛槍的單位時間擊發率隻有滑膛槍的五分之二,在二百五十米的時候,隻有滑膛槍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如果兩支數量一樣的軍隊,分別裝配滑膛槍和線膛槍進行對射,傷亡率是差不多的,區別則是滑膛槍部隊彈藥消耗是對麵的三倍以上,但考慮到線膛槍的高價格和訓練成本,這點區別幾乎不用考慮,要知道,理論上,線列步兵一年進行一次火槍實彈射擊就足夠了。

  在驅散了前沿的獵兵和武士之後,清軍大陣再次前進,進入二百五十米,也就是老式滑膛步槍的直射有效區域(老式槍的槍管與鉛彈的遊隙大,所以直射有效區小),清軍步兵大陣開始停下,方陣之間,三磅炮被推了出來,與此同時,雙方的步兵和炮兵都接到了相同的命令,攻擊對方的炮兵。

  二百五十米,實在是太近了,任憑大量的火炮進行霰彈和榴彈射擊的話,誰也撐不住,清軍要進攻,不允許前沿的方陣這麽快崩潰,東方軍團要的是穩定的局麵,也不可能消耗寶貴的兵力和戰列縱深。

  幾乎在同一時間,雙方的炮口和槍口都瞄準了對麵的炮兵,陸軍方麵,炮多槍少,而清軍方麵,槍多炮少,火炮裝填的是霰彈,在齊射的命令下達之後,子彈和霰彈暴風驟雨一般覆蓋了對麵的炮兵陣地,正在作業的炮手驟然遭遇襲擊,身體被打的稀碎,手腳被打斷的很多,每一組炮兵都遭遇了上百子彈的攻擊,而且連綿不絕,倒是步兵們都忙著攻擊對麵的炮兵,而能夠輕鬆的裝填,射擊。

  高鋒看了一眼戰場,看到無數的炮兵撲倒,而對麵的火槍依舊在襲擊,野戰炮位根本沒有任何防禦設施,而炮兵若想作業隻能挺直了身子,他無法接受陸軍的寶貝疙瘩這麽被打死,命令炮兵後撤,而且是快速後撤,這意味著一噸重的十二磅加農炮和半噸重的重型榴彈炮被擱置不管,隻有輕炮可以隨隊撤退。

  “讓42師靠前,準備增援。”高鋒命令道。

  顯然,高鋒對於東方軍團並沒有信心,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己方兵力少,隻能一線拉開,攤薄兵力,而對麵兵力多,雖然在敵軍前進過程中,己方的炮兵給對方造成巨大殺傷,但前沿的火力對比依舊占據劣勢,對麵的厚重方陣是六排火繩槍,而己方隻有三排,如果是陸軍,這並不是什麽巨大的劣勢,畢竟燧發槍有射擊速度優勢,但東方軍團使用的是火繩槍。

  值得慶幸的是,因為戰鬥率先在右翼與中軍結合部爆發,清軍的戰術提早暴露,雖然有三個炮兵連被打殘,甚至丟掉了一半以上的火炮,但右翼指揮部立刻傳令其他炮兵連,謹慎作戰,尋機撤退,所以在清軍前進的時候,炮兵以最快的射速攻擊,優先攻擊清軍的炮兵,而當清軍步兵大陣靠近到二百五十米,要停下的時候,己方的炮兵就直接撤退了,雖然這樣重創了清軍炮兵,保存了己方的炮兵,但卻對清軍步兵的殺傷很少,使得東方軍團的步兵陣列的壓力更大。

  臨近中午,雙方的步兵終於開始交火,清軍步兵采用的是交錯前進的射擊戰術,前兩排射擊完,就地裝填彈藥,然後是中間兩排,繼而是後麵兩排,而披甲長矛兵一直跟隨在後麵,如同一個碾子,不斷前進,開火不斷。

  而東方軍團的射擊戰術則完全相反,第一排射擊完,鑽過後兩排,到最後裝填彈藥,然後是第二排射擊,後撤,第三排射擊,後撤。清軍是齊射一輪前進一次,東方軍團則是射擊一輪,後撤一次,盡可能的與清軍保持距離。

  顯然,這不是線列步兵的射擊戰術,原因很簡單,線列步兵之間肩並肩,肘碰肘,每個步兵隻占據半米的空間,而火繩槍為了安全,兩個步兵之間拉開至少一米,甚至一米五的距離,如果是燧發槍射擊,隻能是兩排或者三排齊射,前排死了,後排補上,輪轉前進和輪轉後撤都不可能。

  東方軍團的各方陣都以輪轉射擊對付輪轉射擊,目的就是為了維持雙方之間的距離,二百五十米的距離是火繩槍直瞄射擊最遠距離,區別是,清軍火槍手隻是大體瞄準就進行射擊,而東方軍團受到陸軍的整訓,知道應該瞄準對麵的腳麵進行射擊(開槍的瞬間槍口為上揚)。

  雖然東方軍團的火力隻有對方的一半,但卻擁有射擊效率,原因在於秩序,這類遠距離射擊,齊射才有命中率,但對於東方軍團來說,當第一排射擊完後撤的時候,已經裝填好的第二排早已處於待發狀態,所以可以立刻齊射,繼而後撤,但清軍不同,中間兩排要從前兩排中間穿過,穿過之後,隊列已經不完整,要重新整隊,才能實現齊射。

  而且,雙方的火繩槍也完全不同,東方軍團裝配的是陸軍淘汰的火繩槍,雖然已經落後,但卻是標準的製式軍械,紙殼定裝彈、金屬推彈杆、統一規範的鉛彈讓他們的裝填時間誤差很小,而清軍不同,隻有少數裝配的紙殼定裝彈,大部分製式竹筒定裝的火藥,推彈杆也是木質的(不敢快速用力推,怕斷裏麵),西北綠營甚至還有很多是散裝彈藥。

  因此,清軍理論上的火力倍之於東方軍團,實際上並未完全發揮出來,雙方進行著低效率的齊射,打的雖然有模有樣,但是傷亡率並不高,但是雙方對傷亡的承受能力也不高,敵我雙方都有崩潰的跡象,齊射的間隔時間越來越長,甚至於有時候已經打不出齊射了,而進行了幾輪射擊後,戰場上密布硝煙,又是無風的天氣,視野受阻的敵我雙方火槍手的命中率越來越低。

  不出預料的是,第一批崩潰的是甲字九號方陣,接著是乙字一號、二號,乙字五號、七號,原因很簡單,這些方陣麵對的中原新軍中的山東、河南部分精銳新軍,這些張存仁時代留下來的新軍成建製的裝配了燧發槍,這些清軍的戰術與其他方陣不同,直接把六排燧發槍手分為兩批,前麵的三排進行射擊,後麵的三排隻負責裝填,每次齊射,那都是東方軍團三倍的火力,殺傷很大,而對陣的東方軍團從第二輪齊射就被打懵,而且越打越亂,以至於他們打傷的清軍,還不如清軍自己弄傷的多。(射擊的第三排的槍口距離第一排的臉太近了,如果第一排蹲下,那將失去前進的能力,所以產生了槍口灼傷,為避免這個問題,槍械應該足夠長,第一排也應該是最高的士兵,當然,陸軍為解決這個問題,直接改為兩排)

  陣線大段開始崩解,幸好的是崩潰的方陣後麵還有一層方陣,而在布置前後順序的時候,河源田兵衛把戰鬥素質更好的方陣擺在了後麵,以防止後陣被潰兵衝散衝潰,後陣的軍官也是精挑細選的優秀軍官,但實際上,真正解救右翼陣線的卻是清軍那耐不住性子的騎兵隊。

  當幾個方陣出現崩潰的時候,兩支千人規模的騎兵跟上,想要趁機衝垮切斷整個右翼陣線,而反應過來的後陣長矛兵則從中央向前運動,然後向兩翼散開,把火槍手保護在了後麵,外圍的火槍手也是把刺刀拔出來,塞進槍口了,以拒騎兵衝擊,這些騎兵根本啃不動這種滿身是刺的刺蝟,還擋住了清軍燧發槍手的射界,讓整條陣列緩了一口氣,使得隸屬於陸軍42師的步兵營可以機動到位置。

  但安全也隻是暫時的,清軍燧發槍陣能打破前陣,也能打破後陣,一直與陸軍的步兵麵對麵才可能完全被阻止,隻不過到了那個時候,這已經是無傷大雅的問題了。

  右翼麵臨的真正威脅不在於糾纏的前沿,而在於清軍不斷派遣的包抄方陣,為了避免被包抄被側擊的命運,清軍每向右翼末梢增兵一個步兵方陣,高鋒也不得不增加一個方陣,無論對手是孱弱的民團還是亂哄哄的包衣營,都必然牽製住右翼的一部分,先是東方軍團中作為預備隊的第五師的兩個團,繼而是四個新軍營,然後是42師的兩個步兵團,最後是右翼戰略預備隊,4師和41師的兩個龍騎兵團、一個步兵旅和一個驃騎兵團,整個右翼像極了一株越冬之後的竹子,節節攀高,不斷的向著東延伸而去,消耗著右翼那本就不多的預備隊,也讓整條陣線越來越脆弱,越來越難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