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二九 膠州的繁榮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2      字數:4212
  與滿清之間的計劃算是馬特索爾科與李明勳談判的半張牌,之所以說是半張,首先這是李明勳與合眾國非常想了解的情報,但在馬特索爾科看來,這張牌根本不能隨意打,因為東印度公司與滿清之間的計劃根本算不上什麽。

  原因很簡單,歐洲人與滿清的訴求就完全不同,法國、丹麥之流是希望靠一場戰爭獲得更多的利益和殖民自主權,而西班牙與尼德蘭卻是想通過海上決戰,打斷合眾國在海洋方麵的強勢崛起,繼而通過談判等方式,確立歐洲與合眾國分享南亞、南洋和非洲的局麵,而滿清呢,短期目標是把合眾國趕出大陸,而長期目標則是消滅合眾國。

  滿清的目標對於歐洲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別的不說,聯合艦隊在歐洲本土組建的時候就確立了三年的期限,到時候再適當有所延期,三年時間,根本不足以消滅這個東方的海陸強權。

  而從另一個方麵講,盤踞在東方大陸,麵對有中明兩個強敵,內部又有吳三桂之流的情況下,滿清根本沒有多少機動力量,更重要的是,滿清的海上力量屬於內河防禦的,頂多可以在淺海作戰,根本無法對海外進行力量投送,別說打出大陸,就算是沿海作戰,都必須依靠聯合艦隊的配合,所以說,在雙方達成的戰略規劃中,是歐洲聯盟配合封建王朝聯盟,直觀的表述就是,一切都要建立在聯合艦隊取得海戰勝利的基礎上,如今海戰失敗了,一切都無從談起了。

  當然,原本的計劃仍然對合眾國有著一定的參考意義,特別是在戰略這個層次。

  按照計劃,聯合艦隊如果在大海戰中取勝,接下來就需要清理合眾國的剩餘的海上力量,摧毀港口和造船廠等諸多設施,在徹底奪取製海權的基礎上,再集中兵力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登陸,協助從湖廣、江西方向的清軍以及中南半島上的安南軍,奪占中明聯盟最重要的大後方,然後再消滅福建的合眾隊,繼而協助清軍登陸瓊州。

  之後,緬甸與安南協助清軍消滅盤踞西南的明軍,而清軍精選陸軍力量協助歐洲人打上台灣島,解決了合眾國大本營之後,再談納降、和談之事。

  李明勳認真聽完這個計劃,既感覺有些驚訝又感覺十分可笑,驚訝的是,滿清竟可以滿嘴保證安南與緬甸會出兵相助,這是滿清在自吹自擂,還是確有其事呢,李明勳也說不清楚,至於可笑則是,無論是歐洲人還是滿清對於合眾國的實力都過於缺乏了解了。

  別說海軍失敗的概率很低,就算海軍真的在決戰中失敗,也不會輕易讓歐洲人占據製海權的,旁的不說,海軍把剩餘艦隊往馬尼拉灣中一縮,聯合艦隊又能如何,攻不進去也不敢離開,隻能對耗。就算海軍大敗,合眾國的陸軍也不會在大陸敗退的如此之快,那是在福建、兩廣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的軍隊,就算因為封鎖,諸如火炮槍械得不到保證,光是憑借紀律和群眾基礎就可以繼續抵抗下去。

  要知道,合眾國的陸軍可是經過現代化訓練的軍隊,就算一人發一根長矛,也足以打的過滿清那些半奴隸化的中世紀軍隊,陸軍之中一直有一個普遍的認知:滿洲軍隊不強,他們的威名來源於對手太弱。

  馬特索爾科對李明勳再無隱瞞,甚至還向李明勳提供了一些合眾國和明朝內部的一些不穩定因素,也算是李明勳的意外所得,而有李明勳定下了大框架,接下來就是更為詳細的談判了,按照規矩,接下來的談判由阿海領導的執政院匯通海軍部、安全局進行,向元老院請示,並向議院報備。

  更為詳細的談判需要的就是更為專業的人員,這需要一個規模巨大的談判隊伍,出人預料的是,馬特索爾科隻在從巴達維亞帶來的人員中挑選了幾個心腹,這會嚴重拖後談判的進步,在執政院向馬特索爾科提出異議之後,馬特索爾科的意思是從聯合艦隊中的荷蘭艦隊司令部裏挑選人員,並且建議德魯伊特爾擔任談判小組的組長。

  阿海馬上明白了過來,馬特索爾科對東印度公司的人已經不信任了,畢竟這個和平協議對尼德蘭的利益高於了對東印度公司的利益。

  德魯伊特爾加入談判之中後,很快焦灼點定在了海軍問題上,即合眾國允許荷蘭在開普敦以東海域擁有多少海軍力量,合眾國的意見是不要存在任何的海軍主力艦,荷蘭東印度公司繼續以武裝商船打天下,且所有的荷蘭艦船之中不得出現十二磅以上的火炮,顯然這是荷蘭人所不能接受的,最終,類似的規定被定義在馬六甲以東和西印度洋區域。

  不管怎麽說,談判仍然向好的一麵發展,阿海在談判中向荷蘭方麵提供了不少便利,而荷蘭人也配合了阿海的工作,雙方在七月中旬就聯合發布了消息——中荷和平談判達成初步協議。

  這個消息當然不是為了粉飾太平,而是為了配合執政政府出售戰爭公債的需要,而一切都如李明勳和阿海預料,在消息發布的三天之內,已經售出並且在交易所公開交易的戰爭公債的價格上漲了五分之一,而執政總院匯通合眾國中央銀行發售的第二期戰爭公債,合計四千萬兩,在半個月內就出售了一半,而南洋各行政區也是捷報頻傳。

  最終,和平談判在八月就徹底達成協議,在李明勳和馬特索爾科簽字之後,已經休整結束的海軍艦隊成立了大小艦隊七支,並且首先向荷蘭人歸還了部分艦況良好的主力艦,兩國艦隊配合前往奧蘭治堡、巴達維亞、加勒港、馬六甲、安汶、阿德萊德、悉尼七個地方控製局麵,宣布兩國的共同決定。

  與此同時,元老院密令出征的陸戰隊和海外領地、殖民地的地方長官,一旦出現抵抗,必須嚴厲的鎮壓,用軍隊控製局麵,並且告知南非、駿府、夏城、錫蘭、萬丹、澳洲、金城、琉球等地,囤積物資,準備臨時安置房,墾殖田畝,準備迎接大規模的移民,元老院直接告知,在未來十年內,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行省要做好準備,因為當地的國民數量可能會增長五倍以上,即便是呂鬆、南華、九龍等地,也至少會翻一番。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也是改天換地改朝換代,以往改朝換代,無不是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人頭滾滾落地,這一次,不會有這麽多人死,但絕對會有上千萬人因為株連而被流放,這可是移民的最好機會了,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中華民族能不能在各個大洲開枝散葉,就看這一遭了。

  膠州。

  水鳥號是一艘大肚子槳帆船,兩桅杆,二十條槳,可以滿載三十公噸的貨物,此時的甲板上碼放整齊的全是木桶,發出淡淡的臭味,侯琦捂著鼻子,說道:“娘的,太臭了,這是放了幾年的鹹肉啊,你們也敢給人吃?”

  船長咧嘴一笑:“七哥,您老也知道,這些年韃子在山東橫征暴斂的,別說肉,樹皮都快啃光了,這些鹹肉才三四年,洗幹淨扔些花椒大料下去,就隻剩下香味了,嗬嗬,要不是三四年的肉,小的也沒法這個價錢拿下呀。”

  看著船長豎起的五根手指,侯琦冷哼一聲,沒在搭理,這次要不是受了大人物的差遣,他也不會上這艘破船,如今的侯琦可不是十年前的侯七了,不僅名字改了,他也不是那個沒家沒業的泥瓦匠了,如今在青島開著建築公司和建材公司,已經是青島當地響當當的人物了,如何受的了這個。

  “侯先生不舒服嗎?”船艙裏走出一個中年人,笑嗬嗬的問道。

  侯琦連忙說道:“沒那回事,咱出入膠州多少次了,也是老把式了,如何能不舒服呢?”

  這中年人衣著樸素,相貌卻是不煩,如今在北洋戰區司令部供職,這次侯琦就是利用自己的關係協助他前往膠州進行工作的,青島要塞與其他地方不同,這裏還是軍管狀態,戰區司令部的人侯琦惹不起,但是他也知道,這事兒成了,會有大機緣。

  “馬長官,您看,馬上就要到地方了,前麵便是膠州新城了。”隨著海水泛黃,水鳥號從膠州灣進入了膠萊運河,正是夏季,運河水深,水鳥號可以直接進入。

  馬凱峰望了一眼,詫異道:“這是膠州城?怎麽沒有城牆呀?”

  也無怪馬凱峰奇怪,在距離膠州灣不到兩裏的運河兩岸布滿了房屋,層層疊疊的望不到頭,運河上船隻來往不絕,碼頭更是林立,而那些橫跨極大的巨大房屋,分明就是廠房,而運河兩岸就是人頭湧動的道路,繁華程度已經不亞於江南的一些大城市了。

  “這是新城,自然沒有城牆了,這裏也沒有朝廷,沒有衙門,管事兒的都是綠營的幾個大帥,誰會立城牆呢?”船長不知馬凱峰身份,隨口說道。

  “這裏少說有四五萬人吧?”馬凱峰說道。

  船長道:“不止呢,少說十萬,有人說有二十萬咧。”

  “膠東何時有過這等大城,與前明時候的登州一般無二了。”馬凱峰說道,他本身就是登州人,十幾年就在登萊巡撫衙門裏當稅吏,對膠東再熟悉不過了。

  “這新城也是這些年才興起的。”船長一甩腦袋後的豬尾巴,頗為自豪的說道:“當年東番的大軍打進了山東,橫掃全魯,滿清兵打不過,甚至連登萊都被人占了,那些年,登萊老百姓好生過了幾年好日子,後來東番大部分兵馬撤了,說是去打兩廣、福建和浙江去了,就剩了一個青島要塞,滿清這邊也就剩了張存仁張總督和綠營的幾個大帥,但滿清雖然占住了登萊,實際兵馬根本不敢過運河,就怕東番攻入運河。

  張總督大營在膠州,還有幾個營伍在青島要塞對麵,東西就得靠運河上的浮橋,這裏才有了兵站,後來也不知怎的,雙方都不打仗了,做起了買賣,來了幾個老爺,以周老爺和王老爺最有錢,建立了集市,這裏就被叫做周王集,後來規模擴大,大家都叫它新城了。”

  馬凱峰問:“滿清朝廷那邊也不管,山東巡撫衙門也不管?”

  船長笑哈哈說道:“管?怎麽管,這位爺,您知道第一波在這裏開買賣的是誰呢?就是山東提督高大帥,嗬嗬,韃子朝廷不給餉銀,綠營的大爺兵就得自己出來找活計,周邊老爺想做出洋的買賣,青島要塞那邊也不擋,張總督、登萊巡撫都有產業在這裏,據說連京城一些韃子王爺親貴都在這裏撈錢呢,誰管呢,誰敢管?

  前兩年登萊巡撫還向韃子那邊報告呢,結果呢,綠營差點嘩變,那位侯大巡撫現在可老實咯。”

  馬凱峰身為北洋戰區的高層,自然知道,這些年滿清集中資源往嶽樂方向投入,其他方向自然資源比較少,山東雖然也算是戰地,但欠餉也是平常事,其實綠營不怕欠餉,因為綠營兵本身還是小商人和匠人,有自己謀生的手段,可登萊已經是四戰之地,被合眾國遷走大半人丁,又有數萬兵馬肆虐,早已沒有什麽商業活動,因此本地的官員將領隻能自己想辦法,有兵在手,滿清那邊他們不怕,青島要塞代表的合眾國也願意借此機會影響山東,因此也就默認了這一切。

  早年的周王集如今變成了膠州新城,這裏每天有幾十艘船來往於新城和青島港,把海外廉價的糧食、肉製品、鹽巴輸入,出口的則是本地出產的棉布、芝麻花生油脂,而隨著規模的擴大,膠州新城的商業向周邊輻射,海外運來的鐵錠會在這裏加工銷往周邊的省份,因為煉鐵,采煤運煤也在發展,因為船舶運輸較多,造船和修船也興起,帶動了鐵製品加工和木材加工與采伐,膠州逐漸成為了一個手工業中心和商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