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四 消彌內鬥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2      字數:4170
  多爾袞既是滿清帝國的開創者,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罪臣,其為了專權所進行的‘叔王輔政’和‘皇父攝政’在他死去後成為了這個異族王朝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以往皇父在朝攝政,叔王、宗室在外征戰,愛新覺羅家族大權獨攬,以一家而統治天下,何其雄哉,可如今,天地翻轉。

  皇父攝政王生死,皇帝年幼,而在外統兵的叔王和宗室便是皇權的最大威脅,誰知道這些宗室會不會想更進一步成為叔王、兄王甚至攝政王,所以,無論西南戰局是不是已經臨門一腳大事可成,濟爾哈朗都必須撤退,無他,此乃政治!

  朝廷需要濟爾哈朗這位叔王回去主理朝政,而濟爾哈朗這位統兵宗室也需要上繳兵權而避嫌,或許布木布泰相信濟爾哈朗這位皇太極欽定的托孤重臣,畢竟從血係上來說,這位舒爾哈奇的兒子是怎麽也當不上皇帝的,但他卻可以做攝政王繼續架空皇權,而皇權最可怕的挑戰來自於另外一位叔王——阿濟格!

  阿濟格是多爾袞與多鐸的同胞兄長,當年多爾袞攝政,多鐸輔政,同為親兄弟的阿濟格隻是一個郡王,這讓他很不滿,其實阿濟格與多爾袞的恩怨從皇太極時候就開始了,皇太極用旗主之位挑起阿濟格與多爾袞內鬥,穩固了皇權,後多鐸戰死揚州,多爾袞再無兄弟相助,不得已啟用了阿濟格,即便阿濟格在大同暴虐行為引發了薑鑲叛亂,他也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多鐸死了,多爾袞死了,掌握上萬軍隊的阿濟格就在山西,在得到消息的那一刻便是不顧皇命要返回京城,阿濟格是想當輔政叔王,還是要當皇父攝政王,無人得知,但坐在皇位上的福臨還有幕後的布木布泰卻認定他要的是九五之尊之位。

  多爾袞之死掀起了入關之後滿洲八旗貴族最大的一次內鬥,也徹底影響了戰局。

  濟爾哈朗被迫後撤,他率軍撤離的雲南,進入廣西,在回京之前,進行了最後一次軍事部署,麾下八旗交由另外一名宗室勒克德渾和皇帝的欽差索尼,分駐武昌和南京,既不返京內鬥也不在前線內耗。

  而在前線,在撤離了八旗精兵之後,濟爾哈朗進行了部署,廣西交由定南王孔有德,廣東交由平南王和靖南王,而四川、貴州交給四川總督李國翰與吳三桂,清軍轉為全麵的防守。

  而在北京城內部,把多爾袞之死強壓下的布木布泰與皇帝正在籌劃新的政治清算,在濟爾哈朗剛剛抵達河南的時候,阿濟格已經率軍到達京畿,福臨親迎接阿濟格到京城之外三十裏,滿足了阿濟格的虛榮心,在儀式上,皇帝稱呼阿濟格為叔王,更是讓其自信心爆棚,而進城之後,葛布什賢哈超營包圍了阿濟格的英王府,把阿濟格護衛全部誅殺,軟禁了阿濟格,而在城外,正白旗固山額真蘇克沙哈協助鼇拜控製了阿濟格麾下的軍隊,阿濟格給滿洲政權帶來的動蕩被限定在了最低範圍之內——黨爭,避免了流血的政變。

  等到濟爾哈朗回京之後,皇帝已經控製了京中大權,多爾袞的親信——何洛會、譚泰、剛林等全部被軟禁,一直到濟爾哈朗入城,濟爾哈朗在城外交卸兵權,一人入城,在皇城之外便是下馬,孤身走進了皇宮,步行到了乾清宮。

  偌大的宮殿裏,隻有皇帝、濟爾哈朗與布木布泰三人,福臨見濟爾哈朗孑然一身,奔跑下了禦座,抱住濟爾哈朗,眼睛通紅:“叔王怎生如此不愛惜自己的身子?”

  說著,已經把他的袍子取下,翹腳披在了濟爾哈朗的身上,濟爾哈朗跪在地上,堅持不受:“皇上,微臣惶恐,哪敢披龍袍?微臣該死,微臣該死啊!”

  福臨連忙讓人取來一身尋常袍服,披在了濟爾哈朗的身上,蹲在他身邊,替他係好了,福臨道:“多爾皇父攝政王不幸,叔王又不在京城,朕當真是寢食難安。”

  聽了這話,濟爾哈朗滿含惹來,哆哆嗦嗦的手握住了福臨的手,邊流淚邊說:“皇上長大了,皇上當真是長大了。”

  說著,更是痛哭流涕,朝著皇太極昭陵所在的盛京方向磕頭:“先帝啊,您看到了嗎,我們的福臨,已為人君了啊。”

  福臨抱住濟爾哈朗,二人抱頭痛哭起來,也無怪濟爾哈朗感慨,在他回來的路上,就是思索局勢,他最擔心的是,皇帝在這個政局不穩內憂外患的時候,對多爾袞一係進行徹底的清算,但至少現在,皇帝僅僅是控製了局麵,就連阿濟格都是沒殺,方才還稱呼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足見其為了大局而隱忍,無論這是皇太後教的還是逼的,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能做到這一步,已經讓濟爾哈朗驚為天人了。

  二人哭了許久,布木布泰上前,讓人搬來了幾個打坐用的蒲團,一君一臣反而是盤腿坐在地上,靠著火爐,談論起來。

  “叔王,不是朕狠心,實在是十二叔做的過了,朕明明下令,除叔王之外,其餘領兵宗室都要按兵不動,聽後君命,隻有十二叔,非要率兵入京惹的大亂。”福臨解釋道。

  濟爾哈朗擦了擦眼角磊說,說道:“皇上做的沒錯,這個時候,必須要果決!”

  福臨臉色欣喜,握住濟爾哈朗的手,說道:“現在好了,叔王回來了,有了您,這朝政便是有了一個能做主的人。”

  濟爾哈朗堅定的搖搖頭,他跪在蒲團上,求道:“微臣不敢,微臣請皇上親政!”

  福臨看了看布木布泰,眼神之中閃過一絲得逞的神色,嘴上卻是說:“朕自登基以來,叔王一直輔政於朕,如今皇父攝政王去了,叔王也是要棄朕而去嗎?”

  濟爾哈朗跪在那裏,真誠說道:“當年微臣之所以要做這輔政王,便是怕多爾袞錯了主意,有專權亂政之心,名為輔政,實為分多爾袞之權,護天子之威德,如今多爾袞沒了,微臣也無輔政之必要了。”

  見福臨依舊堅持,濟爾哈朗脫下冠冕,把腦後的豬尾巴扯開,披開散發於福臨麵前說道:“皇上,微臣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不是春秋鼎盛了,如何能再輔政於皇上了,微臣隻祈皇帝親政,統禦萬民,完成先帝一統九州之遺願啊。”

  福臨這時才道:“即便朕要親政,叔王也得再輔佐朕呀,若是就此離去,大清朝便是沒了柱石。”

  “微臣自幼受老汗教導(濟爾哈朗是在努爾哈赤身邊與皇太極一起長大的),又多蒙先帝提攜,雖非治國之才,也算薄有威望,少有經驗,如今代善老王爺去了,宗室方麵,微臣願為皇上籌劃。”濟爾哈朗鄭重說道。

  福臨欣喜萬分,拉著濟爾哈朗盤坐身前,說道:“如今該如何安穩大局,團結內外,不被島夷、南明所趁,朕與母後商量了過了,定下幾策,請叔王替朕謀劃一二。

  這第一策,便是罪於奸臣而不罰宗室,皇父攝政王定鼎中原,勞苦功高,隻是平日受奸賊所獲,才有跋扈之為,其首罪在於奸臣而非攝政王,所以朕無意清算攝政王,隻是要誅殺禍亂朝政的奸臣。

  第二策,罪於文臣而不誅武勳,前線將領不管如何,都有為國殺敵之功勳,不似文臣賊子在內諂媚挑撥,因此,奸臣之中如剛林之輩盡誅,而譚泰、何洛會之輩則收繳權柄,恩養以待,至於蘇克沙哈,護國有功,朕決心重用之。

  第三策,加封宗室,朕有意封勒克德渾為親王,繼承其父穎親王之爵位,滿達海則改封巽親王,前線宗室一律加封,如今朝局不穩,攝政王新亡,前線多與賊敵脫離接觸,或平叛已定,除了巽親王,朕有意調遣其他宗室回朝,掌六部之事。不知叔王以為如何?”

  濟爾哈朗聽著,重重點頭,他說道:“微臣以為,若能恩封睿王一脈與豫王一脈,則更為妥帖。”

  福臨看向布木布泰,布木布泰微微點頭,福臨想了想,說:“叔王說的極是,多鐸為國捐軀,實為不朽,朕可以封其子多尼為豫親王,但皇父攝政王無子,以多鐸之子繼嗣封王如何?”

  “那攝政王身後之事,皇上以為如何?”濟爾哈朗又問。

  福臨的呼吸粗重起來,對於多爾袞,他早已恨到骨子裏,這個家夥不僅奪自己權柄,操控皇帝,還加封自己為皇父,辱沒先帝,更是傳出與太後苟且之事,更是讓皇室蒙羞,福臨自小便是夢想,將來有一日親政,若多爾袞活著,定要將其淩遲處死,若是多爾袞死了,也要把其挫骨揚灰,然而,如今形勢比人強,他需要通過厚待多爾袞,來贏的宗室的尊重,團結國朝內外。

  福臨深吸一口氣,說道:“皇父攝政王功莫大焉,朕朕已經下令追尊其為義皇帝,喪禮依皇帝禮,另外追尊其正宮福晉為皇後了。”

  濟爾哈朗再次跪在地上:“皇上為國隱忍,當真天下之第一偉丈夫,我大清得此明君,焉能不統禦八方,定鼎天下呢!”

  內部的事情處置完,福臨問道:“叔父,如今前明餘孽盤踞西南,東番島夷擾亂沿海,先帝與攝政王都是說過,東番為我大清之大患,如今前明未滅,島夷逞凶,不知叔王以為,如何應對為上策?”

  “啟稟皇上,睿王生前製定的先前明後東番之策略是正確的,隻是時移世易,目前倒是不可在狗尾續貂了。”濟爾哈朗首先回答道,他心中此時五味雜陳,不知道該恨福臨短視,還是恨多爾袞死的不是時候,如果沒有這一場京畿動蕩,隻要再給他兩個月,便是可破昆明,席卷雲南,滅大西軍主力,到時候,隻需要留偏師在滇,便可尋機擒永曆,滅西軍,但多爾袞一死,功虧一簣了。

  福臨本有意再派一員大將南下湖廣,主持西南戰局,卻是沒說出來,就被定性為狗尾續貂,立刻便是不想說了。

  其實他也很明白濟爾哈朗的意思,多爾袞是死了,自己也為了大局讓步隱忍了,但因為多爾袞之死造成的內鬥和隔閡並未消弭,這個十三歲的小皇帝縱然在濟爾哈朗和布木布泰的支持下親政,也沒有完全掌握朝局,此時再大興南征,可謂外有戰端內有異動,並非上策。

  “那叔王的意思,先對付島夷了?”福臨問道,濟爾哈朗尚未回話,福臨拳頭攥緊說道:“若是如此,朕願意再行親征,必殺滅島夷,為先帝報仇!”

  “皇上,如今不宜輕啟大戰。”濟爾哈朗說道,他耐心解釋道:“島夷為大清之禍根,其盤踞周邊島嶼,為我大清軍隊不可觸及之地,威脅遠大於前明餘孽,微臣以為,這兩年,朝局不穩,最好休兵屯養,積蓄力量,即便開戰,也要先解京畿之困,朝鮮之難,隻有獲得周邊穩定,才好對抗島夷。”

  “叔王的意思是?”福臨不解。

  濟爾哈朗道:“微臣的意思是水師!如今要先大辦水師,至少要掌控渤海,否則京畿、遼東俱是不安,臣以為,嶽樂自平定浙江之後,多重水師,其在南京協辦水師戰船,頗有經驗,不如以其為督辦,全力負責遼東水師之事,先定渤海。

  而陸戰方麵,臣以為,東番與前明偵知攝政王之死,必然大舉進攻,前明尚且不論,其內部爭鬥不休,又有漢藩在前,倒也不用多慮,倒是山東之島夷,著實是腹心大患,當調遣兵馬,入魯地支援。”

  正如濟爾哈朗分析的那樣,永曆五年初,李明勳在漢京終於得到了多爾袞被殺的確切消息,他一邊命人宣傳這個偉大的戰績,一邊就是下令在朝軍隊全麵撤離,李明勳計劃全麵改變,他要把主力全部調往山東,在滿清內部動蕩,軍心渙散的時候,在山東打開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