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四 國力不足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1      字數:4216
  高鋒作為元老之一,非常清楚,李明勳開辟北洋戰區的山東戰場是為了支援西南戰場,主要目的還是吸引一定數量的清軍,而不是殲滅清軍的有生力量,把山東變成滿清對外的主戰場,無論高鋒還是已經返回台灣的李明勳都很清楚,憑借北洋戰區這幾萬兵馬,擊敗張存仁的概率非常高,但那需要合眾國全力的支持,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正如合眾國不會全力支持某一個兵種,合眾國同樣也不會全力支持某一個戰場,作為一個海洋國家,合眾國享受海洋帶來的便利貿易的時候,也承受著來自四麵八方的威脅,永遠要留下足夠的資源應對可能出現的威脅,而且,合眾國正在快速崛起的發展期,相對於把資源投入到戰爭這個無底洞,元老院更願意支持合眾國利用這個戰略機遇期發展,如果不是開辟山東戰場可以抄掠滿省縉紳帶來的收益,李明勳根本不會把如此規模的兵力投入到這片戰場。

  可以說,製約高鋒的並非是兵力或戰力不足,而是國力不足。如今的山東戰場,滿清張存仁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輕易不敢言戰,而合眾國也不想打傾國之戰,亦不會輕啟戰端,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合眾國與滿清之間都會處於對峙狀態,除非有任何一方擁有打破實力的平衡。

  除了國力不足,在戰術層麵上,北洋戰區也是麵臨諸多難題,騎兵數量不足隻是其中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海陸兩軍的士兵都不太適應山東半島嚴酷的作戰環境,雖說合眾中有大量來自永寧行政區的土著官兵,他們在山東冬日的氣候下如魚得水,但不得不承認,合眾的主要兵源來自長江以南,特別是以占據絕大部分數量的士兵階層。

  在合眾國人口擴張的曆史中,第一波大批量的移民來自山東,中原禦虜和登萊大撤退讓合眾國人口突破百萬,所以在各行業中,山東裔因為提早加入而占據較高的地位,放在軍隊之中,大量的軍官和士官階層來自山東,但是大擴軍卻是在江南淪陷之後,來自江浙、福建和廣東的丁壯大規模的加入軍隊。

  這些南方士兵在山東戰場嚴寒的天氣中表現的極為不適應,在西征過程中,因病陣亡的士兵甚至超過了陣亡人數,大量的士兵在苦寒的天氣中感冒發燒,而來自北地,以大米為主食的南方兵也有些不適應麵食為主的軍糧,馬匹同樣如此,以印度卡提阿瓦馬與南方戰馬雜交出的馬匹也在北方冷峻的天氣中倒斃甚為多,南北的氣候差異超過了清軍成為了主要的威脅。

  無法決戰,高鋒隻能選擇另一種作戰方式,消耗戰!

  北洋戰區是合眾國目前唯一一個跨兵種戰區,海軍和陸軍都有參與,高鋒以陸軍提督之尊督領海陸兩軍的作戰力量,這個戰區集結了合眾國七成以上的野戰力量,還有四成左右的海軍運輸船隊,當然,為其補給的還有大量的民間船隊。

  除了在淮水與膠萊運河之間狹長地帶的存在的大量騎兵運動戰之外,海軍陸戰隊也聯合艦隊在山東南部地區,尤其是魯南海岸線和江蘇海岸線進行了大量的登陸作戰,這些登陸戰往往以大隊為行動單位,每次登陸的士兵至多不過千人,上岸之後,對大量的縉紳、地主階層進行抄家拷掠,並且強行遷移各色手工業者出海,包括木匠、鐵匠、郎中等擁有技術的人員強製遷出,而許多困苦的百姓,尤其是在死亡線上掙紮的佃農也主動跟隨合眾離開。

  同樣的大規模移民也發生在山東,按照北洋戰區的估計,青島港會在兩年之內遷移出五十萬左右的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山東和江蘇二省,而移民的主要安置點有永寧、呂宋和北大年三個行政長官區。

  在如今北風季節,呂宋和北大年成為主要的移民接受點,而且其也願意主動接受移民,而對永寧地區的移民則是先安置到濟州島,這部分移民會先參與濟州島的建設,等到明年西南季風起來的時候再行北上。

  因為北方冬季冰淩封海的緣故,消耗戰的戰場範圍被限定在了大陸和青島以南的區域,而當明年開化之後,整個渤海灣和遼東半島沿海都會成為戰場,屆時,北洋戰區會給滿清造成剛打的壓力。

  實際上,目前的山東戰場的局勢已經超乎了李明勳的預料,在他原本預計中,清軍與北洋戰區的對峙會在青島要塞周邊形成,完全局限在某一處戰場,而現在,合眾國把實際控製線推進到了膠萊運河,事實上占據了登州全府和萊州一府,而且獲得了進入渤海這一滿清心髒地帶的優勢,當然,這一優勢需要明年春天開凍之後,才能真正顯現出來。

  既然登萊地區已經成為了實際控製區,那麽軍管會就要完成實際統治,在永寧和台北援助的官員隊伍到達之後,登萊軍管會正式掛牌成立,北洋戰區把多達五千人的治安軍交由其指揮,派遣趙君肅作為主帥,協助軍管會完成對登萊地區的占領。

  軍管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清算和清理本地區的反動力量,前段時日,大軍主要清算的是城市和重要的衛所、集鎮,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士紳階層和世襲軍官逃往農村,北洋戰區西征的時候,其外無援助,內無兵馬,隻得瑟瑟發抖,整日害怕抄家滅族,但張存仁總督四省聯軍趕到山東之後,這群家夥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下活泛了起來,四處串聯,圖謀對抗,不少人主動聯絡剛剛設立的青州大營,打算與清軍裏應外合,而現在,北洋戰區已經抽身出來,是時候清算這些人了。

  成山衛,左千戶所。

  與絕大部分的衛所一樣,左千戶所城已經破敗的不成樣子,城牆四角的望樓全部倒塌,隻有東麵那個還有基本的架子,西麵城牆還有一個寬達二十丈的巨大缺口,這原本就是長久未曾修理形成的裂縫和豁口,在永曆二年的大軍攻擊中,被數百斤火藥炸開了缺口,居住在城中的幾位千戶和百戶被席卷一空,或逃或殺。

  這個原本應該有上千軍戶的千戶所城,在城破之日隻有寥寥百餘戶,其餘軍戶要麽逃離了,要麽給當地的豪強士紳去當佃戶了,城中百餘軍戶都是本地千戶的佃戶,種著周圍兩千多畝的軍屯田地。

  成山衛擁有二百多年的曆史,在清軍入關的時候,這裏已經擁有八位世襲的指揮使,至於指揮僉事、千戶等世襲軍官更是不勝枚舉,實際上,當地州縣每年要把大量的稅賦留存,以用來供給這些蠹蟲,當然,合眾國不會做這些事,世襲貴族和縉紳一樣都是被清算的對象,被抓住的世襲貴族要被掛在了絞刑架上,要麽已經在青島要塞勞改了,如今的左千戶所,有軍管會的一位軍官管理,除了原本的百十戶軍戶,這裏又安置了近千青州移民,翻了年,移民正在開墾荒地,修複荒廢的灌渠,一切都井然有條,一直到一位逃走的世襲千戶露麵。

  趙君肅率領十餘騎兵衝入千戶所,看到負責本地的軍管會尉官,問道:“王興國何時出現的?”

  那尉官還準備了酒肉招待這位北洋戰區的新晉將星,卻不曾想連馬都沒有下,直奔主題,尉官連忙達到:“王興國本人未曾出現,是他的手下一個總旗來千戶所打聽消息,被下麵軍戶報告上來了。”

  這原本隻是尋常的情況報告,王興國不過是一個逃脫的千戶,卻不曾想引來了趙君肅這等將官,尉官隻得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

  “那你可知道他在何處?”趙君肅問道。

  尉官跑出去,拉來一個軍戶,叩首在地,他回答道:“聽人說,那廝現在在圍山堡,這廝原本就是王興國的屬下,可以為將軍帶路。”

  趙君肅喝問:“你會騎馬嗎?”

  那軍戶答道:“會,但。”

  趙君肅對身邊一個索倫尉官命令道:“阿達爾,給他一匹馬,讓他帶路。”

  阿達爾從寧古塔之戰後就一直跟著趙君肅,他顯然是知道王興國對於趙軍歲的意義,立刻把備馬上的毯子、氈布放在了胯下戰馬上,對那軍戶喝道:“休要多話,快快騎馬引路,少不得你的好處。”

  軍戶翻身上馬,抱著馬脖子前進,引得趙君肅一路向南而去,所謂的圍山堡位於山間的一處盆地之中,按照軍戶所言,那原本是一個百戶所,但是被廢棄了,隻是圍山堡周圍有肥田上千畝,外人都不知道,被那王興國占據,在明亡之後,引了一些難民入圍山堡開墾,儼然成了其一處私產,從左千戶所逃走之後,王興國便是去了圍山堡。

  按照軍戶所言,王興國手下原本有四十多個家丁,但在左千戶所損折大半,如今麾下也不過十幾個人,管著圍山堡,過著土皇帝一般的日子,這次派人來,不僅是打探消息,還是出來買鹽的。

  圍山堡距離左千戶所七十多裏,在進山之前,趙君肅才是下令休息,眾人在背山的一處穀中下馬,尋來幹樹枝點燃燉煮了一鍋幹肉,香氣撲鼻,把幹餅掰開泡在其中,便是一頓好飯食,吃了大半,一個身影出現在一側的林中,趙君肅聽到聲音,拔出手槍,一個翻身躲在了一株大樹後,這時聽到阿達爾的笑聲:“將軍,是個娃子,還是個殘疾娃子。”

  趙君肅探出腦袋一看,果然是一個十一二歲左右的孩子,麵色枯黃,頭發亂蓬蓬的,身上隻是穿著滿是大洞的夾襖,腳上隻有一隻鞋子,另一隻腳凍成青色,而他明顯少了一隻手,正瑟瑟發抖的看著他們,垂涎欲滴。

  “來,娃子,穿上這個!”阿達爾把從馬背上解下一雙半新的棉鞋扔了過去,這棉鞋也是軍鞋,是在營中時候所穿,暖和輕便,本地農婦納的鞋底,極為耐穿。

  那男孩兒套上這過大的鞋子,走過去了,趙君肅舀了一碗肉湯遞給他,孩子接了過去,看向趙君肅手中的幹餅,趙君肅道:“你餓狠了,先喝湯,待會再吃餅,而且,你得先回答我的問題,再吃。”

  男孩點點頭,吃了一大碗肉湯,有了力氣,趙君肅問:“圍山堡可是有個叫王興國的軍漢。”

  “嗯。”男孩怯怯點點頭,眼睛裏全是害怕。

  “那王興國可是有一個姓張的婆姨?”趙君肅強忍住心中的激動,問道。

  男孩輕輕點頭,趙君肅抓住他的手,又問:“那可有一個姓趙的兒子,已經十三歲大了。”

  男孩的眼睛裏滿是驚恐的神色,趕忙搖頭,喊著:“不知道,俺不知道。”

  趙君肅還想問,那男孩卻是掙脫逃走了,阿達爾追上去,說和那男孩說了幾句話,指明了去左千戶所的路,才是返回,低聲說道:“將軍,那娃子確實不知,問他作甚,不如衝進那圍山堡裏,抓住那王興國,便是知道你兒子下落了。”

  “阿達爾,我後悔啊,當初離開山東時,就應該把他娘倆一並帶走的。”趙君肅道。

  原來這趙君肅在中原禦虜的時候就加入了陸軍,憑借一手的騎射功夫很快成為了騎兵軍官,與他一同入伍的山東軍戶、百姓有不少,很多人拖家帶口一同走了,沒走的也給了安家銀子,趙君肅原本想跟著合眾國出去打五年仗,回來繼續過日子,當時窮怕的他有貪圖那二十兩的安家銀子,所以就把父母和老婆孩子留在了成山衛,卻不曾這一去便是永別,等到登萊大撤退的時候,他托人打聽家人下落,卻聽聞父母餓死,妻兒改嫁的消息,而改嫁的對象便是那成山衛左千戶所的王興國。

  “這便是命啊,誰知道大明朝這般不耐打,誰又知道咱合眾國的日子那般好咧。”阿達爾撓頭說道。

  趙君肅咬牙道:“走,去圍山堡,老子再不能對不住他們娘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