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一 奪妻之恨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1      字數:4352
  高第走到節堂中央,躬身施禮後說到:“島夷禍亂山東三月,謠言四起,人言島夷十萬,我大清不能敵,實則全然不是,試想,東番海外領土雖廣,但不過半省丁口,其立基未有十年,如何能有十萬之兵。那不過是以訛傳訛,末將以為,定然是罪官張儒秀為開罪,故意傳播這等不實軍情!

  實則,以末將所得情報,島夷之兵絕不超過四萬,其中還不少輔兵、勤務、緝捕之屬,其中步戰、騎兵、炮兵也不過兩萬五,然島夷禍亂山東多日,山東本地百姓受其誘惑、逼迫,不少委身其下,甚至山東六衛軍戶盡如此,導致島夷仆從軍大規模暴漲,其中有謂之治安軍者過萬,還有百姓做輔兵丁壯,謂之支前隊,支前隊沒有武裝,多為雜役之屬,而山東本地土寇又與之合股,土寇數量不詳,但過萬總是有的,如此算來,島夷可對抗我大清之師的戰兵過四萬。其中精銳與土寇雜處。

  以末將來看,島夷雖強,但遠不及我大清之實力,我大清十萬強軍,背靠四省支援,即便是現在,進擊不敢言勝,但防守是綽綽有餘。如今總督大人督領四省精兵,又有內廷兵過萬,隻消稍加操練,便可長驅直入,驅逐島夷。”

  張存仁禁不住點點頭,心道這高第確實是個人才,一番言論有理有據,說的讓人心服口服,而且還佐證了自己的軍略,更是讓人滿意,與之相比,那張儒秀就顯得蠢不堪言了。

  節堂中的文武官將同樣臉色舒緩,沒了方才殺雞儆猴的緊張,也少了許多對島夷的畏懼,張存仁甚為滿意,環視一周後,張存仁鄭重說到:“島夷雖強,卻無我大清天命所歸,今日局麵也不過是一時困頓罷了,各位隻消與本官一道,便可以破敵製勝,諸位與本官一樣,多是前明舊臣,大清天子對我等恩重如山,我等未有殺身報國,才能不負國恩啊!”

  在場官將紛紛跪呼:“謹遵總督大人教誨!”

  張存仁微微點頭,非常滿意,他不再公開問對,而是選擇退進內堂,找來相關官員詢問有關事宜,一開始隻是文官,特別是山東的官員,到了下午才是輪到高第。

  高第甫一進門,便是在門檻之內麾下,連續磕了幾個響頭,口中喊道:“總督大人提攜之恩,末將此生難報……!”

  高第邊磕邊喊,竟然是哭了起來,也難怪高第如此,實力上他這些年一直過的不如意,高第原本是山海關總兵,麾下實力不遜色於吳三桂,隻是因為人脈不去吳家,一直被雪藏,當初去江南支援,損折不少兵馬卻無寸功,如今得張存仁賞識,已經是山東提督,他如何會不激動呢。

  “高將軍,都是為國效力,你這是何故呢,起來起來。”張存仁使了個眼色,奴才上去攙扶起來,張存仁好生勉勵了幾句,高第才是恢複狀態。

  不過張存仁也沒有直接問軍務,而是與高第敘舊情,談及當年在遼東種種,二人都是唏噓不已。

  “高將軍,你我都是遼東舊友,也是自家人了,此番島夷作亂,還需你多多相助,方才在節堂之中,當著許多人麵,話也不便多說。如今隻有你我二人,平定山東島夷,你可還有什麽良策?”張存仁誠懇問道。

  高第撓撓頭說到:“總督大人,末將不過是個武人,哪裏敢置喙這等大事,隻要聽大人吩咐便是不會差的……。”

  他說著忽然發現張存仁臉色極為難看便是知道張存仁並不是想聽這溜須拍馬的話,但是高第著實沒有好法子,忽然想起一人,連忙說到:“末將一介武夫,實難在大略上相助大人,然末將在河南之時識得一奇人,此人不僅對島夷所知詳細,而且與島夷有不共戴天之仇,更是才華橫溢,若能入大人幕中效力,是我大清之福啊!”

  張存仁聽高第如此稱讚,不免也是有些意動,於是問道:“是何人能得將軍如此賞識?”

  高第道:“乃是東林名士侯朝宗,大人可曾聽說?”

  張存仁出身遼東將門,如何不知複社四公子的名號呢,當初他不過是個底層軍官,人家侯方域侯朝宗已經是江南名士了,更有父親候詢那等背景,張存仁道:“候公子的本官自然是識得的,然本官聽說。其與其父已然歸隱,不問俗事了。”

  高第見張存仁有同意的念頭,連忙說到:“若是對付前明,侯公子還會有些猶豫,可若是對付島夷,侯公子與末將一般,皆是願意為我大清肝腦塗地!”

  張存仁卻是有些不信,這侯方域若早有仕清的心思,順治元年便可入朝為官了,那時朝廷拉攏東林士子,他的官銜自然是不低的,想來此事還得與東番有關。

  “這位侯公子與東番有何深仇大恨?”張存仁問道。

  高第抱拳說道:“俗話說,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侯方域與那東番李賊便是有奪妻之恨啊!大人可能不知道,崇德年間,侯方域與那江南才女李香君情投意合,在登州,李賊強行拆散二人,折辱侯方域,後到了江南,那李香君便是投了李賊懷中,侯方域痛失愛人,又被毀壞名聲,如何不恨呢?”

  張存仁道:“哦,還有這等事,如此說來,本官倒是要見一見這位侯先生了,不知他現在何處啊!”

  高第聽聞侯公子變成了侯先生,知道這事兒有門,連忙說道:“就在末將營中,大人不知,此番末將從開歸來援,侯先生便是自願隨軍讚畫,著實出力不少啊。”

  “那快些請來吧!”張存仁道,然後對身邊的包衣奴才說道:“你出去與那些官將說,本官乏了,明日再議吧。”

  不消兩刻鍾,侯方域一襲白袍出現在了張存仁的書房之中,張存仁熱絡的拉著他坐下,並未直入正題,而是問及其家中之事,聽聞其兄長侯夏已經考取大清進士,張存仁甚為高興,當場便是向朝廷請調侯夏來山東任職,侯方域不禁淚然。

  “大人賜予家兄前程,有恩賜學生報仇的機會,學生真不知該當如何報答了!”侯方域擦了擦淚水,說道。

  張存仁笑了笑:“這是說的哪裏話,東番入侵,朝廷多事之秋,需要的就是侯先生這等人才,這般客氣便是不必了。”

  “是啊,侯先生,如今總督大人心心念念都是平定山東之亂,先生若是有章程,可說出來聽一聽,助總督大人消滅土寇,驅逐島夷,才是真正的報答啊!”高第也在一旁幫腔。

  “學生自當效力!”侯方域躬身說道。

  張存仁問:“侯先生,你覺得以我大清十萬雄兵,可否與島夷決戰?”

  侯方域毫不遲疑的搖搖頭,說道:“請贖學生直言,即便大清王師擁有兵力優勢,但還是難以取勝,以往許多人認為島夷之強在於舟楫之利,實則不然,舟船強橫隻是東番身為島族海民的天賦能力罷了,掩蓋了其他長出,島夷軍隊還有三大長處,非我大清所及。”

  “哦,請說,請說。”張存仁說道。

  侯方域道:“其一為銃炮犀利,其二為士卒精悍陣型嚴正,其三為構築之學!島夷正兵多是持有自生火銃,上有銃劍,遠戰近戰皆可,尤以遠射強大,數千人齊射,聲勢駭然,彈如雨下,非一般軍隊能抵抗,更不要提火炮勢強而輕便,從東海到廣東,我大清軍旅無一不是深受其害。

  其二士卒精悍,陣型嚴整,島夷行軍打仗最重軍陣,一排橫陣打開,便是如同木人一般,遠看一般無二,銃炮箭矢便打死其中小半,陣列也是不潰,其軍紀之嚴格,士兵之膽略,古今罕見!

  其三構築之學,學生聽聞在崇明、香港皆是有東番構築之城池,謂之棱堡要塞,這等城池專為對付炮擊而生,其人數雖少,卻配備有大量火器,進攻者尤容易被夾擊,十倍圍打也難攻克!”

  張存仁靜心聽著,不由的點頭,侯方域又是說道:“此為東番之長處,亦為我王師之短處,其中差距最大者便是紅夷大炮,無大炮則無法與敵對陣,無大炮也不能破敵陣,無大炮無法轟其要塞,所以,即便朝廷不能再有援軍,也要有大炮隨軍,否則極難勝島夷堂堂正正之陣,而且,王師之中多為綠營,綠營之中,許多久疏戰陣,有些參差不齊,相互之間更是談不上配合,若不好好操練便是上陣對敵,恐難取勝。

  因之,學生以為,平定山東非一時之事,而平定山東,也非隻驅逐島夷,山東禍亂有二,一乃島夷,二乃土寇,土寇雖弱,卻盤踞魯西富庶之地,時常威脅運河,若先擊土寇,不僅可解後顧之憂,還可練兵積餉,一舉兩得。”

  說到這裏,侯方域稍稍停下,微笑說道:“先打土寇,大人也好對朝廷有個交代呀。”

  最後一句話,可以說真的瘙到了張存仁的癢處,如今朝中局勢風雲詭譎,他就怕與島夷接戰,一個不敵便是受盡彈劾,攝政王雖然信重自己,但終究不能撿起芝麻丟了西瓜,為了維持朝局,自己可能會成為犧牲品,而避免這一切,首先要有說的過去的戰功。

  “侯先生,你所說正是本官與攝政王商定之事,隻是本官已然得到情報,東番在膠州修築要塞和港口,若是此番不出擊,那等島夷要塞成型,豈不是山東之地,任由其進退了嗎?”張存仁說出了自己最後一個擔憂。

  “大人以為,如果沒有那個所謂的青島要塞,大清就能驅逐島夷了嗎?”侯方域迎上張存仁的雙眸,徑直說道。

  張存仁愣了愣:“先生這是何意?”

  侯方域道:“此番山東變亂,島夷可是傾舉國之力,如今在山東兵馬就有四萬有奇,若是兵力不足,還會調運,大人可還能再得幾萬兵馬嗎?學生以為,想憑借武力驅逐島夷,實在困難,平定山東,還是要智取!”

  張存仁問:“如何智取?”

  侯方域道:“大人,島夷乃是商賈之國,與大明不同,商賈之國,凡是都要考慮利益,島夷當初侵攻江南,抄掠江南三府,江北二府,從縉紳處得銀千萬,因此從去年開始,其國力暴漲,而此番入侵山東,在山東全境抄掠近三月,所得不菲,可以說,這都是賺錢的買賣,因此,現在與島夷開戰,島夷所費源於抄掠,其國中並未受損,因此會不斷得到支援,但山東之地本就不如江南富庶,抄掠一次,十年難恢複,島夷想以戰養戰是決然不成的,不如暫緩進擊,讓其消耗,等到我軍積蓄完畢,島夷消耗殆盡,再行出擊,那時,島夷戰則是耗國內資財,要想控製投入,唯有避戰,屆時,島夷隻得像當初在江南一樣,抄掠之後便是撤離,我大清不戰而退兵!”

  張存仁認真聽著,越發覺得侯方域計策實在高超,實際上,他最擔心的就是和島夷決戰失敗,如今來看,隻需消耗數年,便可退兵,全然沒有風險,這才是上上之策啊。

  “好好好,侯先生果然大才,大才呀,請先生留在幕中,本官斷然不會虧待你的。”張存仁喜色溢於言表,挽留說道。

  侯方域早有此意,連忙答應下來。

  幾個人就著地圖,就地商議山東軍略,決定先控製濟南、東昌和兗州三府,利用騎兵數量的優勢,在青州一帶與敵鏖戰,牽製島夷,而綠營主力則在東昌府和兗州府交界處專辦榆園賊為主的山東土寇,一邊剿寇,一邊練兵,而張存仁一邊把侯方域所言寫成奏疏上呈多爾袞,一邊繼續請求糧餉支援。

  不出十日,來自北京的消息傳來,多爾袞同意了侯方域消耗的策略,要求張存仁在冬春兩季節剿滅山東土寇,明年大運河化凍開通之後,得南方支援,再行出戰島夷,而多爾袞還表示,明年夏季,江南不僅會支援糧餉,還會支援兩萬綠營精兵。

  原因無他,在江南之變後,滿清通過荷蘭人等各種途徑學習製造加列船的建造和使用方法,江南充沛的船匠資源已經讓這成為了現實,江南清軍水師實力在擴充,很快就會有用一支重型槳帆船艦隊,這支艦隊或許不能出擊舟山,卻也可以保證長江航道無逾,這足以解放出江浙一帶近兩三萬防海的綠營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