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五 粵西防線
作者:且看昨日風華      更新:2020-05-10 22:11      字數:4370
  三月中旬,聯軍撤退到了高州府境內,林士章把巡撫衙門安置在了電白縣城,而分配麾下兵馬占據了從陽江到吳川一帶的沿海地區,開始利用原本的衛所、城池構築各類防禦工事,建造巨大的防禦縱深,準備與清軍拉鋸、消耗。

  而清軍並未追擊,在占領廣州之後,南下進入肇慶、廣州二府,占據了富庶的州城、縣城,一些偏僻的小城、衛所隻是派遣使者招降,並未貿然進行攻擊。

  電白縣城,情報參謀長官何文瑞向聯軍官將匯報來自廣州的消息。

  “清虜進入廣州城後,並未屠城,甚至沒有征稅,他們把撤往瓊州、廣西和香港的紳民商賈的產業收繳起來,向投降的紳民發售,得銀用以養兵,田畝用作賞功,雖說有些強買強賣,而且價格不甚合理,但還是得到了廣東士紳的支持,另外,廣州城內已無腸肺掛於門前的情況了。”何文瑞認真說道。

  最後一句話讓在場的明國官將臉色都是難看,光複廣州也有兩個多月,官吏也曾勸說甚至強迫百姓把門前掛的心肺腸子摘下來,但是往往當著麵摘下來,後來又掛上去,這幾乎成為廣州城內百姓對抗官府的一種方式,表達對朝廷強征、勒捐的不滿。

  而在清虜治下,百姓取下了那些東西,已經證明民心所向了。

  從隆武朝開始,李明勳就發現,大明百姓對剃發令是抗拒的,在清明兩朝水準差不多的情況下,肯定是支持明朝,但是在生存問題上,一切又歸於平等,百姓需要安定,誰給安定就支持誰,佟養甲和李成棟顯然也在收買人心,在這方麵,他們相對明朝有優勢,明朝不強征、勒捐就無法生存,而清虜已經有了大後方提供部分糧餉。

  明朝不敢得罪當地縉紳,清虜卻可以拉攏一批打擊一批,在這個過程中,佟養甲獲得了支用到秋天的糧餉,就可以等待夏稅、秋稅到手,而其下令免除隆武朝的欠稅也著實獲得了一些支持。

  李明勳靜靜聽著何文瑞的匯報,顯然,因為社團的介入,清軍比曆史上表現的還要溫和,在原本的曆史中,李成棟入兩廣沒有進行類似揚州、嘉定那樣的大屠殺,對明朝遺老遺少也表現出足夠的尊重,但兩廣有不少士紳,諸如張家玉、陳子壯等發動義軍,與清軍作戰,清軍軍紀很差,對反抗區燒殺搶掠,引起更大的反抗,但終究也是剿滅了個大概。

  與李成棟在江南動輒屠城的情況相比,在下兩廣之後,他找到了一條上升途徑,因為在戰區,清廷把很多武將就地轉為文官,給他們財政軍權,更方便養兵作戰,李成棟便以為自己能從武將變成一省督撫,繼而藩鎮一方。李成棟在兩廣的行為也側麵印證了這個推論,從李成棟的做派來看,他是把兩廣當成自家領地來經營,隻不過遇到了八旗天花板,降兵出身的他注定不如漢八旗、遼人出身的官將。

  何文瑞帶來的情報徹底擊碎了明朝官將最後的幻想,他們認為,清軍會比自己對百姓更殘酷,以至於會引起大規模的反抗,有陳子壯和張家玉在,就可以吸引大量清軍,讓其疲於奔命,那聯軍還有機會,但事實上,清軍這支殖民武裝表現的和其他殖民武裝一樣劣跡斑斑,但也比明朝要好。

  清軍再差也不可能像明朝那樣一年之內收稅三次,共計五年的賦稅,還縱容海盜亂兵搶掠。顯然,除了大規模的屠殺,很難能比明軍表現更差了。

  在全員惡人的情況下,廣東百姓和南方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樣,選擇了一個不太混蛋的混蛋,也讓光複廣東變成了一種奢望。

  清軍與聯軍像是兩個進行了幾個回合的拳擊手一樣,紛紛回到屬於自己的角落休整,準備一下輪的戰鬥,既然大規模的休戰成為了既定事實,那就有時間和空間進行對軍隊進行改製和整頓。

  首先是權柄,林士章從廣東巡撫淪落為粵西巡撫,隻有粵西四府和肇慶一塊小地盤在掌握之中,但權柄卻是更重,在紹武和永曆相爭的時間,林士章就在社團的支持下對瓊州和雷州的官將進行大換血,大量林姓、海姓的文官執掌了二州行政財政,而二州轄製內衛所和將帥也被黃蜚的義子和袁時中的把兄弟控製,可以說,瓊雷二州已是自成一體的藩鎮,而林士章顯然還不滿足,在成為廣東巡撫之後,廉州、高州也在控製之中,林士章不僅要擴大地盤還要更大的權柄。

  林、黃、袁三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政治軍事聯盟,林士章直接向瞿式耜討要任命官員和將領的大權,目的就是讓粵西這塊地盤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用林士章的話來說,他要按照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判斷去抗清,不受任何人的影響。

  瞿式耜對瓊雷二州也有了解,林士章有大義名分也有軍事力量支持,已經在二州清理了軍屯,強迫大戶縉紳上繳往年欠稅,可謂大權獨攬,瞿式耜想改變這一切也是晚了,而黃蜚更是暗示,在永曆這裏得不到的東西,可以在魯監國那裏得到。

  最終,瞿式耜選擇了妥協,給了林士章想要的一切,粵西事實上藩鎮一方,宛若一個小朝廷,除了名義上尊奉永曆皇帝,每年給永曆朝廷三萬兩白銀的賦稅,其餘完全自主,而正是這樣一個政策自主的獨立王國,則是社團願意合作的對象。

  按照李明勳規劃,既然明軍處於守勢,那麽就不會把主要的兵力投放在這裏,在規劃中,社團在廣東投入九個營,其中三個步兵營,一個陸戰營,兩個守備營,一個開拓營和兩個炮兵營,共計一萬五千左右的兵力,囊括了粵西、香港和瓊州三條戰線,香港依舊是兩個守備營,步兵炮兵各一個營的規模,而瓊州則有一個開拓營在五指山中抓捕生黎,穩定地方局勢,為石碌鐵礦提供人手,高鋒則主管粵西防線,麾下兩個步兵營和陸戰、炮兵各一個營,但是李明勳把本土來的兩個新營伍安插起來,把兩個精銳營伍帶回本土休整。

  在粵西,社團有七千人馬和一支駐守海陵島的分艦隊,而明軍則比較慘,當初洪天擢帶來的廣西兵隻留下了兩千人,其餘歸屬林察,要去鬱林州,即便逃竄到高州、羅定一帶的惠州總兵李士璉率軍來投,帶來了兩千人,但精兵也隻有七千,好在林士章動員了一批衛所兵加入其中,使得正兵過萬,有招募了五千義勇助戰,讓粵西防線總兵力達到了兩萬餘。

  從陣線上來看,精銳的社團陸軍鎮守前線,陸戰營與分艦隊駐守海陵島,陸軍兩個營和兩千義勇、一千正兵駐守陽江縣城,前線士卒的糧餉由社團供給,所有明軍,無論義勇還是正兵,都按照社團最低的下等兵發餉銀,月餉二兩,吃食用度由軍需供給,這消息一出,很多明軍都願意前來。

  明軍與陸軍並肩作戰久了,對社團精兵待遇極為豔羨,雖說沒有出戰、開拔等銀子,但每次發餉銀是統帥部的軍官親自發到手裏,武器精良不說,平日吃用也是極好,頓頓有肉,隔三差五的還有酒水犒勞,當初在廣州,很多明軍想前來投靠,但都不被接納,有些索性脫了身上的明軍軍服,跑到勞工營裏,至少弄了不少油水填飽肚子。

  社團出糧食,粵西出人,大規模的擴建加強陽江縣城,並且堅壁清野,附近的百姓全部遷徙走,陽江成為巨大的軍事要塞,城內步、騎、炮兵種齊全,成為楔在清軍進攻粵西必經之路上的釘子,這樣一個要塞與海陵島守望相助,若是被清軍全力圍攻,那就可以從北津港得到增援,與清軍鏖戰,如果清軍圍困陽江繼續向西進攻,這麽一支精幹軍隊,各兵種協同之下,清軍沒有兩萬人根本困不住。

  有高鋒頂在前麵,電白就成了第二道防線,袁時中親自駐防,把能調遣的兵馬統統調遣到這裏,各類烽火台、要塞、炮台和壕溝組成了一個寬度不大但縱深很長的防線,背後是粵西四府,補給和增援都很方便。

  這樣一條防線顯然不是能輕易拿下的,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裏應外合,林士章和袁時中早有準備,前線隻布置自己信得過將帥,其餘的將領,兵留下,人離開,便是那惠州總兵李士璉,李成棟攻打廣州便是不戰而逃,聯軍光複行動也不參加,一直到安頓下來,有了穩固後方才在羅定燒殺一陣跑了過來,最終帶著三百家丁去了欽州,其餘都是被林士章截胡,李士璉或許有想法,但林士章有先斬後奏的權柄,殺個把總兵,還是逃跑總兵,根本不算什麽。

  電白縣城,瞿式耜正在收拾回廣西的東西,陳邦彥敲門而入,在原本曆史中,這位陳邦彥應該成為和陳子壯、張家玉一樣的義軍領袖,但是從他成為沈猶龍幕僚那時起,命運就此改變。

  沈猶龍死後,陳邦彥被丁魁楚排擠,歸鄉隱居了一段時日,後來被林士章招致麾下,擔任海北分巡道,幫助林士章整頓吏治和衛所,雖說所作所為與往日完全不同,但總歸是為了朝廷,也是當年沈猶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陳邦彥倒也忠於職守。

  “陳大人,請坐。”瞿式耜說道,然後問:“李明勳與魯王倡議抗清禦虜統一陣線的事情,你應該聽說了,怎麽看?”

  “下官以為這是絕好之事,雖然下官不清楚東番在其中有何圖謀,但若能把各方勢力團結起來,守望相助,應時而動,那對我中興大明可為臂助。下官想,如今朝內黨爭不斷,又有正統之爭,東番以外人身份倒是更為妥當,也好捏合各方。”陳邦彥認真說道。

  瞿式耜道:“陳大人也是肺腑之言,隻是西南朝局未定,怕是一時給不出答複。”

  這個抗清禦虜統一陣線已經大體有了章程,參與其中的並不僅僅以政權論,所有願意抗虜抗清的民族武裝都可以參與,隻要有自己的地盤或者說戰區,如今的陣線之中,社團、魯監國、林士章、鄭成功、黃斌卿、陳子壯、沈器遠都算一個,可就這些人中,尊奉的旗號也是不同,社團不用說,在各政權中居中不言,鄭彩、張名振、沈廷揚是魯監國一脈,黃斌卿既是鄭成功的盟友,也算是和林士章一樣尊奉永曆,沈器遠現在還用著崇禎的年號,這些算是有地盤的,陳子壯沒有地盤,但承擔起珠三角的戰區,也算作一個。

  最可氣的是鄭成功,他與鄭鴻逵在南澳起兵,主攻閩南一帶,卻死硬著嘴尊奉死了的隆武皇帝,實際上成為自立狀態的軍閥,即便他知道隆武還有弟弟淪落在廣東,他也沒有請去善待。

  目前這個統一陣線沒有什麽領導,僅僅是各方派駐代表在台北,每隔一段時間交換一下情報、訊息,順便朝社團伸手要錢要糧要軍械。

  “此事卻也不忙,隻需要朝廷派遣一人在瓊州,聯絡不斷也就是了。”陳邦彥說道。

  瞿式耜點點頭,指了指一旁的箱子,說道:“這裏麵有李明勳親手書寫的信件,天子一封、西軍孫可望、李定國一封,希望把他們也拉進來,但關山阻隔,怕是也難,再者,朝廷與西南也無便利交通,也不好支援護住,所以本官希望陳大人能在瓊州,把沿海消息向桂林傳遞,以便朝廷掌握時局。”

  陳邦彥道:“這卻是不難,想來林大人也不會反對。”

  瞿式耜笑道:“卻也有一件事希望陳大人親自去一趟。”

  “何等要事?”陳邦彥本能的認為,瞿式耜所言必然是大事。

  “聽聞東番內部正議論征三餉之事,全部用來援助大陸戰事,若成功,也是一筆不小的款項,但稅收大事,竟然由百姓投票決斷,實在讓人不解,既然李明勳請各方去做見證,朝廷就不能不派人去,本官以為,陳大人與東番打交道久了,最有經驗。”瞿式耜道。

  陳邦彥歎息一聲:“不過是沽名釣譽的手段罷了,大人何必放在心上。”

  “我觀李明勳此人,野心勃勃,此等大事,定有深意,怕是不親眼見過,總有疏漏之處,陳大人,勞煩你了。”瞿式耜道。

  陳邦彥重重點頭:“那下官就去一趟,早聽聞東番已經是桃源沃土,我倒要看看是不是那些人吹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