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鄭恒勸學
作者:我是森林木      更新:2020-05-10 15:52      字數:2310
  在杜文星知道自己會受到懲罰的消息時,已經是於洪海回到成都的第三天了。

  饒是陸億轉述時已經盡量婉轉,杜文星依然是火冒三丈,氣道:“掌門師叔就算對我有意見,也不能公報私仇吧!”

  “胡說八道,掌門能對你有什麽意見,能和你有什麽仇?!”陸億板著臉道。

  “哼,那為何老是針對我,老子就是不愛學道經,就是不要出家當道士。”

  “呃,你都猜到了。”

  “我又不傻!”

  “既然你猜到了,也應該看出掌門師兄的用心良苦,他是不忍心你在道學方麵的才華被埋沒啊!”陸億語重心長,反倒勸說起杜文星來,覺得若是杜文星順了掌門師兄的意,興許以後待遇會好起來。

  他卻是不知道,自家師兄的心思已經變了。

  “那也得遵循一下我的意見吧。”杜文星撇著嘴,翻了個大大的白眼。

  “對了,你身上的傷怎麽樣了?”陸億覺得還是轉移話題的好,畢竟這件事他也不讚同師兄的做法。

  “複原的很快,已經可以自如活動了。”

  “嗯,你就在成都多將養些時日,等我回山門那天,再帶你一起回去。”

  “知道了。”杜文星沒有再說什麽,他知道陸億師叔是在幫自己。

  等陸億走後,杜文星又在院中做起了俯臥撐和蛙跳,他的傷其實已經完全好了。

  係統兌換出的藥,貴是貴了點,但是效果好啊!

  順便說一句,杜文星最近的俠義值增幅飛快,這都是因為菊園詩會的詩集出版了的緣故,之前因為杜文星涉嫌凶殺案,導致出版推遲,最近才正式上市。

  其實原本書商是想拿掉杜文星的序和詩的,但是被東主家的大小姐阻止了,這書商的東主就是雲家。

  雲若依當時的理由也很充足,本次菊園詩會最精彩的部分便是杜文星的序和詩了,若是拿掉了,這本詩集的銷售和傳播力度必然會減弱。

  後來杜文星嫌疑消除,詩集出版上市,其火爆狀況也證明了雲若依的話。

  杜文星的幾首詩都是另一個世界的經典之作,每一首都是能夠流傳千古的名篇,何況一下子出了這麽多,就像是在平靜的水麵下投入了一顆深水炸彈一般,令無數人驚歎。

  不少文人看過詩集後都感慨,這個叫杜文星的家夥已經將菊花詠盡了,以後自己等還怎麽作菊花詩呢!

  雲家閨房之中,雲若依正捧著詩集誦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杜大哥的詩可真是美啊!”

  幽幽一歎,雲若依將詩冊又翻回到扉頁,看起了序,雖然杜大哥的詩寫的極好,但這篇序才是他最喜歡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真是既壯闊豪邁又憂國憂民!”

  也不知杜大哥現在在做什麽呢?

  雲若依突然放下詩集,玉手扶腮,不知在想些什麽……

  ……

  鄭家,鄭桓來到杜文星所住小院,進門就看見杜文星躺在一張躺椅上,手中捧著一本書在讀,不由點點頭。

  杜文星見是鄭桓連忙要起身,鄭桓連忙上前幾步,伸手將其按住,“杜賢侄,你傷勢未痊愈,還是躺著的好,老夫與你陸師叔乃是摯交,這些虛禮就不用做了。”

  杜文星現在其實已經大好了,但是卻不能讓人知道,於是依言又躺了回去,拱了拱手道:“鄭伯父怎麽來了,可是有事尋小侄?”

  鄭恒左右看了看,一個跟著他過來的小廝很有眼力勁地搬了一張凳子放在杜文星的椅子旁,鄭桓坐了下來,沉吟片刻後說道:“杜賢侄,聽說魔門將你抓去,曾經逼你參加科舉?”

  “是有這麽回事,不過小侄拒絕了。”杜文星心裏有些奇怪鄭恒怎會問這個,不過卻也沒有說什麽,他能看出來鄭伯父這話隻是個引子。

  “嗯,魔門行事乖張,又有意圖謀反的前科,你拒絕他們是對的,免得引禍上身。不過老夫覺得,杜賢侄你確實適合走科舉一途。如今的官家重視詩文——”

  鄭桓對著南麵拱了拱手,這才繼續道:

  “官家重視詩文,以賢侄你驚才絕豔的文采,隻要再在經義策問上多下點功夫,中個舉人應該不是問題,中進士也不是奢望啊!”

  原來如此!

  杜文星恍然,然後苦笑起來,自己哪有什麽驚才絕豔的文采,那些詩文都是抄的啊!

  不過這番話他當然不會說出來,於是思索了一番後,道:“鄭伯父,詩詞隻是小侄的一個愛好,至於書經……小侄是真的讀不進去啊!小侄還是喜歡練武。況且如今這個世道,西有西夏,北有契丹,南麵還有交趾作亂,天下並不太平,做一個武人亦可保家衛國。”

  鄭桓卻是搖搖頭,“侄兒你這可就錯了,我大周一向重文輕武,甚至先太祖皇帝還曾說過“本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話,並且立下石碑為據。就算賢侄要走武職之路以保家衛國,科舉也是少不了的,因為本朝一向有文人統兵的傳統。除非賢侄隻想當個小兵,不過‘小兵’又能發揮出賢侄多少才能呢?”

  杜文星聞言沉默了下來,心想這大周朝卻是與第一個虛擬實境中史書中記載的“大宋”有些相似,都是對文人極為優待,武將打仗再厲害也要受到文官節製,便是做到一路統帥,見到平級文官也要給其牽馬墜蹬,地位著實不高。

  這可能因為大周與那個大宋一樣,得國皆都不正。

  大宋太祖趙匡胤黃橋兵變,黃袍加身,欺負人家孤兒寡母。

  而大周太祖呢,則是趁著前朝皇帝帶兵出征之機篡了位,直接把前朝皇帝逼死在戰陣之上。

  這兩位太祖都是武人出身,也是靠武人奪了這龍位,坐了天下後卻又害怕武人效法其事,很幹脆的奪了武人的兵權,其後一直打壓武將地位……便有了現在這番局麵。

  杜文星確實有做官的念頭,倒不是真的因為要忠君報國,而是為了更好的獲得俠義值而已。

  做了大官,一個政策就能讓一方百姓獲利,那俠義值還不是蹭蹭往上漲啊!

  幸好鄭桓不知道他的真正想法,不讓非得錘死他不可,更不可能勸說他走科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