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臘八、拜壽、揭幕、快雪時晴帖
作者:周老貓      更新:2020-05-25 12:55      字數:2313
  蕭瑀又被罷官了,老頭似乎也習慣了,朝堂上半點波瀾都沒起。

  左仆射空缺,長孫無忌覬覦已久,那才是真正的宰相之位,可惜李世民沒有如他所願。

  事情的起因是李孝常,李淵的族弟,迎娶李淵夫人太穆皇後竇氏家族的女婿,李孝常曾任隋華陰令,掌握永豐倉。大業末年,饑荒嚴重、李淵太原起兵後,向關中進軍。

  然而,進軍途中糧食問題始終困擾唐軍,故李淵至黃河邊後,遲遲未能渡河入關。

  李孝常華陰之叛,保證了李淵軍糧供應及賑濟饑荒穩定民心之需要,使李淵據永豐定關中東向而爭天下之戰略得以迅速實現;且斷絕隋煬帝西歸之希望,激化隋煬帝與從行關中將士之矛盾,終致江都弑逆,煬帝身死,李唐統治初步確立。

  李孝常降唐,為唐奪取天下提供了大量糧食和政治貢獻,封義安郡王

  李世民弑兄囚父,引起的風波依舊暗流湧動。

  李孝常瞅準了機會,皇帝輪流做,你能做我為啥不能做?於是他造反了。

  這件事對李世民的打擊非常大。

  這時候社會情況比較嚴重,既有內患,又有外擾。

  隱太子的勢力還未徹底肅清,因久經戰亂百姓困乏,政治上積弊尚多,而北方強悍的突厥則乘機大肆侵擾。

  於是派遣大軍,前往平叛,將李孝常殺死。

  但是,餘黨分竄,禍亂未息。唐太宗很憂慮,準備派一名得力的人去代替他。

  經反複權衡,認為武士彠最合適。

  於是,任武士彠為利、隆、始,靜、西、龍等六州諸軍事、利州都督,攜家口前往這個反叛之州。

  蕭瑀之所以罷官,原因就是這老頭竟然為李孝常求情,說什麽都是一家人,奪其爵,令其為民即可。

  說這話,這還能有好?果斷把老頭趕回家養老去。

  經過此事,李世民愈發覺得身上的擔子沉重,於是下旨,讓大臣直諫。

  旨曰:朕曾聞,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諫自賢,其臣阿諛順旨,君既失國,臣豈能獨全!如虞世基等諂事煬帝以保富貴,煬帝既弑,世基等亦誅。公輩宜用此為戒,事有得失,毋惜盡言。

  傻子才上當呢!除了魏大傻子,大家都應付一下就過去了。

  就是魏大傻子的一封諫言,氣的李世民差點砍了他。

  砍了魏征是不現實的,為了出一口惡氣,於是把矛頭再次對準了世家門閥。

  於是下旨,定四時選法省並文武官,四時聽選,隨闕注擬。

  至是,赴省參選者七千餘人。詔以關中米貴,始分人於洛州聽選。又以“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命房玄齡省並文武官,中央共留六百四十三員。

  中書令房玄齡,雖然還是不宰相,卻擁有了宰相沒有的權勢,一時間風頭無二,連長孫無忌都壓下去了,滿朝文武,盡皆俯首帖耳。

  恰好這時候,紇大敗頡利可汗,西突厥強盛時,鐵勒諸部皆附之。

  至統葉護可汗勢衰,薛延陀、回紇等轉附於頡利可汗。

  頡利政亂,又起而叛之,頡利遣將率十萬騎進擊,回紇酋長菩薩以五千騎大破之。

  回紇由是大振。

  適突厥雪災,羊馬多死,國人離散。

  群臣勸太宗乘機進襲,李世民咬著牙,愣是沒準。

  不是他不想,突厥的牛羊不香嗎?

  沒錢啊!

  打仗打了這麽多年,後勤的重要性李世民太清楚了,雖然有如家這個金庫,源源不斷的輸送資金,李世民的開銷依舊大的驚人,每個月的分紅,也就是走個過場,從內庫到國庫,然後再到群臣手中,最後剩下空蕩蕩的兩個庫房,耗子進去都得含著淚出來。

  臘月初八,周邵以及如家的股東們,長安的狐朋狗友們,盡數前往龍首原而去。

  經過半年的工期,加上水泥之利,再加上周邵不斷拋出來的新技術,學宮的先期工程,終於完成了。

  初八是個好日子,更重要的是,今天是老李綱的生辰,老李綱八十一歲了。

  自從學宮開始動工,老李綱就沒回過一次長安,不是在工地上看工匠們忙活,就是在周家老宅享受安逸的生活。

  日子過的愜意且舒心,整個人都年輕了許多,精神抖擻的厲害。

  所以學宮的揭幕儀式,周邵很知趣的選在了臘八這一天。

  這一天紅樓停業,滿長安的能搜羅到的蔬菜,全都被如家包圓了,惹惱了不知多少達官貴人。

  大冬天的,整天吃肉吃的膩歪,能吃上一口菜那是多享受,你李綱再牛逼,也不能這麽幹,我們不用活了啊?

  不過,誰在乎呢?有錢的就是大爺!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

  大紅的緞子蓋在了太湖石上,蓋住了整個大門。

  大紅的毯子,從門口半裏外就開始鋪上,一直延伸到學宮裏麵。

  一路上就連枯樹都披紅掛彩,更有數十個青衣小帽的人端著一籮筐銅錢,見人就撒。

  財大氣粗的厲害!

  老李綱身穿壽星服飾,頭上一根木簪子,把稀疏的頭發攏起來,坐在太師椅上,在學宮正中的大廳之中,接受四方諸侯的禮拜。

  老頭子一輩子雖然衣食無憂,卻從未如此奢侈過,此時此刻,卻沒有半點奢華無度的愧疚感,整個人反而神采奕奕,精神煥發,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

  一位位公卿躬身施禮,一位位大儒出口成章。

  最後輪到周邵的時候,這小子直接拜完壽,大手一揮,一座三尺高的珊瑚被抬了進來,這是壽禮。

  壓軸的李世民麻爪了,這尼瑪,這小子絕對是故意的,朕身為天子,總不能背臣子落了麵子,送些啥好呢?

  一咬牙一跺腳!李世民令人把書聖真跡拿了上來。

  《蘭亭集序》咱沒有,《快雪時晴帖》可是皇家珍藏,怎麽也比那破破爛爛的珊瑚強吧?

  此物一出,滿堂驚呼,《快雪時晴帖》被譽為“二十八驪珠”,被古人稱為“天下法書第一”與王獻之《中秋帖》、王洵《伯遠帖》被乾隆合稱為“三希”,且此帖列於首位。

  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其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閑逸豫。即使偶爾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勻整安穩,不失平衡的美感。

  這是傳世國寶啊!李世民的心在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