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農桑閑話
作者:周老貓      更新:2020-05-19 12:15      字數:2130
  龍首原有多大?可以說占據了整片渭北,與長安相仿,也可以說隻有一小片山坡。

  這個小山坡,就是著名的龍首山,不高不低,起起伏伏,如同龍首。

  大約也就五六百畝地的樣子。

  周邵的封地就是這裏,雖然食邑不多,但是架不住開荒的力度夠大,所以他家的地盤就有些多。

  唐律規定,成年你男丁可以分一百畝地,這其中有二十畝叫永業田,可以傳給子孫,相當於你家的私產了;另外八十畝,叫口分田,六十歲後,要還給國家,相當於租給你種,但你要交稅。

  三百戶食邑,周邵完全可以借助唐律規定開辟出三萬畝地來,就算是把整個渭北都開發出來,也不會有人有意見。

  當然,周邵不會這麽幹,根本沒有那能力,三百戶人家說多不多,男女老少加一起也就兩千多口子,真要搞這麽多地,也沒法種。

  五月的時候,麥子終於成熟了。

  原本從山裏被官府趕出來的農夫們,終於展露了笑顏,木訥而又僵硬的麵龐上,多了許多生氣。

  割麥子、打麥子、收麥子。

  一係列的流程行雲流水般的在老農們的操作下,有一種難以言述的美感。

  身為主家,周邵需要親自挽起袖子下地割麥子,一壟地而已,不過是被精挑細選出來的,小麥長得高大茁壯,顆粒飽滿。

  主家割完,農夫們一言不發,衝入了麥海之中,向著美好的生活,邁開了第一步。

  不止周邵,滿天下的勳貴世家,都在幹著同樣的事情,李世民都裝模作樣的在宮裏用鐮刀割了兩把,他老婆跟閨女在屁股後麵拾麥穗,他兒子們跟李二一起吭哧吭哧的揮舞鐮刀。

  農桑無小事,誰也不會在農事上糊弄。

  這是一個邀買人心的時候,再富貴的人家也不會坐在家裏享福,頂著毒辣的日頭,誰也不會喊一聲苦。

  看著老娘挺著個大肚子在田地裏走來走去,一副指點江山的模樣,周邵來到地頭,喝了口水,喊了一聲,“娘,喝口水解解渴。”

  周秦氏自然從善如流,在望月的攙扶下,雄赳赳的來到了地頭,喝了水,擦了擦汗,望月在一旁殷勤的扇著蒲扇。

  “你爹呢?”周秦氏看了許久沒看到周平,不由有些不滿。

  “喏,那不是麽。”周邵指了指一個揮刀如風的漢子,笑道:“爹幹活真是一把好手啊。”

  周秦氏不滿的道:“多幹幹活好,總比弄那些沒名堂的好。”

  周邵尷尬一笑,人家不就是去了幾次瓊羽閣,也沒幹啥,這都幾個月了,念念不忘就算了,而且家裏的髒活累活都甩給了老爹,誰都不讓幫忙,誰幫揍誰。

  看在老周家的香火在老娘肚子裏的份上,老爹這些日子堪稱忍辱負重,水深火熱啊。

  “娘您放心,爹是個有數的人,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他還能不清楚?”

  “清楚?哼!”周秦氏冷笑道:“男人有了錢,就會花裏胡哨的在外麵招蜂引蝶,老周家雖然不是什麽世家,但是也不能讓你爹帶壞了你們。”

  周邵很想說,老爹還算老實,您兩個兒子可不是老爹能帶壞的,他們骨子裏就不是什麽好人,現在還能安安穩穩的呆在家裏,過幾年你再看。

  所以說懷孕的女人,根本沒有道理可講,她們有一萬個理由等著反駁你,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緘默。

  爹啊,不是兒子不給力,實在是老娘太凶殘,這一棍子把天底下的男人都打了一通,您自求多福吧。

  望月一臉熱切,夫人就是厲害,三言兩語就把家裏的三個男人安排的明明白白,自己要是有一天也能這麽威風就好了。

  “望月,我讓你辦的事情怎麽樣了?”

  望月回過神來,連忙道:“大公子交代的事情,奴已經琢磨的差不多了,不過就是缺少合適的油墨,還有就是那些粘土也不合用。”

  “油墨可以慢慢調製,粘土不行,那就用銅試試,多試幾種東西,總能找到合適的辦法。”

  “大公子說的是,奴一定竭力把事情辦好。”

  撅著大屁股割麥子的周斐剛從田裏出來喘口氣,聞言笑道:“大兄,你這個活字印刷弄出來也沒用,不見得有雕版的來的快,而且製約書籍印刷的從來都不是印刷速度,而是紙。

  我們這種人家自然不缺紙,但是尋常農家,哪裏有那個閑錢?好紙不說,都死貴死貴的,就算是糙紙,一方也要十幾文以上。

  大兄可知,滿長安能用紙出恭的也就你一個人,誰家不是用竹片石頭?宮裏奢侈一點,也不過用麻布罷了,還是洗了用用了洗。”

  周邵微微一笑,指了指綿延不絕的秦嶺,笑而不語。

  周斐頓時恍然,不由怪叫道:“竹紙?大兄你想多了,竹紙早在東漢就問世,二王真跡多用竹紙,確實是好東西,不過這玩意比咱們現在用的藤紙還貴,根本不可能流傳。”

  周邵鄙夷,那是你們工藝不對的緣故,咱可是穿越者,這點問題還能難住?

  所謂藤紙,乃是用藤皮造的紙,因主要產於浙江剡溪,也叫“剡藤”、“剡紙”、“溪藤”等。另外,餘杭也是藤紙的主要產地之一。這種紙,質地鬆軟,吸水力強,適合於水墨書寫、繪畫和印刷用,是官方文書的指定用紙。按紙張的顏色分為白藤紙、青藤紙。隨著用紙量劇增,古藤日漸減少,藤紙在當時逐漸供不應求。

  餘杭那邊的剡溪藤也是有數的,再用個數十年,隻怕也就快成珍稀植物了。

  所以用資源豐富而且好用的材料代替藤紙,勢在必行,而且還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這種事周邵自然不會想不到,所以他的目光,就放在了秦嶺隨處可見的竹子上。

  竹紙多好啊,不僅多,而且長的快,一年四季都能生成,秦嶺多,南邊更是多不勝數,這要是不利用一下,豈不是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