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登岸
作者:蟹的心      更新:2020-09-15 14:02      字數:2680
  與江東的關係,長期以來都是淮南豪右聯盟的重要話題,而雷遠來到荊州以後,主要的目標又是對抗江東。所以雷遠利用各種信息渠道,不斷增加自己對東吳勢力的了解。

  在雷遠看來,東吳對自身實力的判斷,始終抱持著微妙的不協調。這種不協調,大概率出於赤壁之戰的影響。

  在赤壁戰前,東吳說到底,隻是一股遊離於中原爭霸以外的力量,所經曆的戰事,大都集中在吳郡、會稽等江左郡縣,其規模和烈度相對有限,與同期北方十萬人以上規模的廝殺鏖戰難以相提並論。所以哪怕孫討逆威勢極盛之時,落在北方那位曹公眼中,也不過是個“猘兒”罷了。

  當曹孟德旌麾南指,舉數十萬眾“欲與將軍會獵於吳”的時候,他是真沒把東吳放在眼裏。那時候,東吳內部的許多人士,同樣深恐與曹軍對抗。不談勇怯,這確實出於對雙方實力的正常認知。

  誰知道赤壁一戰,威風赫赫的曹公居然敗了?

  曹公自己爭辯說,那是因為軍中疫病橫行,所以燒船自退,非戰之罪;但站在東吳的角度,這當然是因為吳軍強盛,摧破強敵!在獲得了這場前所未有的大勝之後,所有東吳文武的心氣都被高高吊了起來,所以他們在極短時間內向北、向西兩麵出擊,試圖以此軍威擴張地盤。

  在赤壁大戰的勝利光環徹底消褪之前,東吳的將領們會一直沉浸在這種狂傲和自信當中。可這隻是幻覺罷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吳軍本身,除了水軍和部分精銳足堪稱道以外,依然是那支隻擅長在江東小打小鬧的軍隊。

  對此雷遠是很明白的。就在不久前,他還親自試過。

  相比而言,他覺得廬江雷氏部曲的戰鬥力還更可信一點。畢竟雷氏部曲以許多百戰餘生的凶悍老卒為骨幹,他們曾經殲滅過曹軍輕騎,也曾經與淮南曹軍戰陣對決。即使後來被迫撤離,負責斷後的部隊也與曹軍的強兵猛將打過惡仗、狠仗,並非毫無還手之力。

  以當時淮南豪右聯盟的規模,如果興起得早些,未必不可結合緊密,由豪強轉化為割據一地的小型諸侯。隻不過運氣不好,彼輩格局漸起的時候,天下的大勢已定,孫曹兩強之間,沒有第三方立足的空間了。

  但廬江雷氏的部曲,已經完整抵達了荊州,並且經曆了相當時間的訓練。他們的實力並未削弱,考慮到軍隊編製和,他們在戰場上發揮出的力量隻會比之前更強。

  當然,正如優勢確實存在,劣勢也明顯。

  終究吳軍的數量優勢巨大,想要勝利,必須用足他們分批分隊渡江的時間差。

  正想到這裏,王躍前來稟報:“將軍,吳軍即將登岸了。”

  雷遠扭頭往大江方向眺望望了一眼,清晨霧滿江麵,看不清楚。

  “走,我們靠近些看看。”

  扈從們牽了馬來,雷遠翻身躍上,隨手提起繯首刀和長槍,沿著林間的小路快速向前。隨著戰馬向東奔行,樹木在兩旁倒退著,前方林木間江水的波光越來越清晰。

  這個林地剛好位於一片高坡,高度大致與江畔的自然堤平齊,所以視野非常開闊。約莫前進了數百步,就可以看到一艘艘水軍戰船從霧靄掩映中出現。江麵上洪波起伏的浪潮聲,掩蓋了船隻的槳聲和低沉有力的號子,那些戰船就像是某種靈巧的魚類那樣,輕靈地劃破水麵,慢慢靠近岸邊,絲毫也不引人注目。

  江夏吳軍的駐地是沙羨,距離公安數百裏水路,但是搭載舟船往來,當真可以朝發夕至;這個渡江地點顯然精心選擇過,是此前幾日公安城裏哨騎遊走最少的一處,此時渡江,還可以利用清晨江麵的霧氣掩護船隊。不得不承認,東吳對水軍的運用,確有獨到之處。

  可惜雷氏部曲早已嚴陣以待。

  這幾日裏,雷氏部曲駐紮在公安城外的一處軍營裏,隻派出三五十名騎兵沿江巡邏。因為兵少,所以每支小隊巡邏的範圍都很大,一般來說,對適合登岸的地形,每天探看三五次,其它江岸就一掠而過。

  但這隻是做給對麵吳軍看的。真正負責監控江麵的,是一批從荊州水軍裏挑選出來、經驗豐富的老卒。荊州水軍的力量比東吳水軍要遜色,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隻說對荊州各地水文地理的了解,這些老卒可就遠遠超過常人,隻要東吳的船隻在江麵出現,他們就能大致判斷出對方意圖登岸的範圍。

  如果在這個範圍內再扣除水底有礁石的區域、岸邊有蒹葭橫生的區域、岸上地形複雜,軍隊無法及時展開的區域……其實剩下的選擇就很清晰了,不外幾個常用渡口而已。

  這支來自江夏的吳軍,一舉一動,都在監控之下。而廬江雷氏所屬的整整三千將士昨夜就從軍營出發,當晚抵達公安城以東二十裏的江畔,擇地駐紮下來守株待兔。

  兔子很多,還是成串來的。

  此刻出現的這支船隊由十多艘中小型船隻組成,船上密密麻麻地站著士卒,應該是江夏吳軍的前鋒。最前方的幾艘船隻靠入港灣,士卒們或者經過踏板,或者直接跳進水裏,踏著齊腰深的水直接上岸;後方船上的許多士卒不耐煩等待,幹脆把刀劍弓矢等物舉在頭頂,跳入江水中,遊向岸邊。那麽多人蹬腿揮臂,把近岸處的江麵攪得如同沸騰般。水底的汙泥翻了上來,使得江水變成了渾黃色。

  幾名率先登岸的軍官低聲呼喝著,一邊催促士卒盡快列隊,一邊將整隊完畢的士卒們派遣到前方警戒。而船隻將士卒全都放下以後,立即折返回去,想必是要從後方船隊中接駁乘坐大船的士卒。

  “賀鬆該到了。”雷遠低聲道。

  話音未落,順著自然堤方向的北麵,一隊騎兵奔馳殺到。

  帶領這支騎隊的,正是雷氏部曲中最擅長騎兵指揮的賀鬆。得知東吳大軍壓境以後,雷遠便緊急將賀鬆從岑坪召回,並且授以重任。眼下這支騎隊共計一百五十人,個個都是精挑細選出的強兵,憑借騎兵的速度優勢,他們足以覆蓋數十裏範圍的江岸。

  賀鬆所部在呼哨聲中橫排掩進,頃刻之間,鐵騎踏陣而入。吳軍雖然竭力組織抵抗,卻沒辦法紮住陣腳。一名東吳軍將咆哮向前,賀鬆催馬斜刺裏奔過,橫刀取了他的首級。其餘吳軍愈發慌亂,都四散躲避。騎兵們策馬猛衝,忽而用大刀長槍亂砍亂刺,將吳軍的步卒們殺死;忽而以馬匹撞擊,把試圖結陣抵抗的小部吳軍撞散、撞飛,然後將他們踩踏而死。

  隻一次衝擊,吳軍就潰不成軍,他們瘋狂地逃竄,跳進江水之中,竭力遊走。有幾人大概是吳軍中的勇士吧,身披著鎧甲入水,結果遊了沒多遠,就被鎧甲帶得不斷下沉,掙紮著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了。

  “竟如此輕而易舉?”李貞喃喃地道。

  雷遠道:“自古以來,步兵想要對抗騎兵,唯有以長兵、短兵與弓矢配合,憑借相當規模兵力、結成緊密的陣型作戰。然而,吳軍在這方麵確有缺陷。他們慣於在水上或山地作戰,擅長小範圍內、三五人一組的搏殺進退。士卒們較少接受陣而後戰的訓練,又是立足未穩,自然難抵騎兵衝擊。”

  扈從們一齊點頭。

  “但這隻是一時上風……以吳軍的作戰經驗,足以應對賀鬆所部。”雷遠抬手指示:“你們看,江夏水軍主力已經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