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新戰術
作者:凱夫拉頭盔      更新:2020-05-12 18:35      字數:2449
  從新軍所出發,朝東北方向前行85裏便是董家礅。

  董家礅甲長陸明戰戰兢兢的鑽出來,韃子兵的日夜騷擾讓他神經錯亂。

  如此精銳的明軍竟被他當做韃子兵,剛吼了一嗓子讓部下去點狼煙,他老婆大叫一句:

  “哪有韃子從後麵來的道理。”

  陸明這才反應過來,鑽出礅堡歡迎大明將士。

  李成蹊出示文書後,陸明立刻下令放下吊橋放行。

  這群亡命徒惹不起,送走他們落個清靜。

  要是他們引來韃子,他可不會開門。

  隊伍在董家礅六個乞丐戰士的注視下跨過長城,來到韃子的地盤。

  “他們腦子裏裝的是什麽?”

  一個士兵不解的嘀咕。

  “他們不怕死嗎?”

  另一個士兵附和。

  “死了算球,跟咱們有什麽關係。”

  “我倒是很佩服他們。為了銀子也好,女人也好,總好過我們在這裏當縮頭烏龜。”

  “滾,再吵吵把你扔出去。”

  “......”

  ,

  枯黃的野草足有半人高,人馬走在其中隻露出上半身。

  隊伍成兩隊並行狀態,韓三平帶領一隊走在右側。

  馬六帶領一隊走在左側。

  李成蹊和張蒼水一人一馬走在中間。

  隊伍相隔70米,剛好是鳥銃的最遠有效距離。

  張蒼水摸著手裏這個一米多長的鐵疙瘩,無力吐槽。

  如果是文物,那麽它在後世一定能賣10來萬。

  如果是武器,它實在稱不上先進。

  精度感人,射程感人,能夠擊中韃子全憑運氣。

  大明將士還沒有發展出排隊槍斃的戰法,鳥銃從來是用來唬人和偷襲時用的輔助武器。

  大明將士對韃子最有用的武器是各種火炮,除此之外一無是處。

  讓這群人掌握排隊槍斃,沒有一年時間不會看到效果。

  難的不是隊形,

  難的是保持隊形的勇氣。

  麵對韃子騎兵的衝鋒,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胡亂開一槍,然後鳥獸散。

  紀律,勇氣,指揮,隊形對大明將士是奢望。

  對眼下這些人也是奢望。

  “排隊槍斃真的是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戰法?”

  李成蹊對張蒼水的戰術持懷疑態度。

  人的思維是由性格,學識,見識,環境等等因素養成的。

  李成蹊已經是大明將士裏的精銳。

  勇氣可嘉,紀律嚴明,戰略戰術高出其他指揮官兩個檔次。

  對張蒼水提出的戰法依然持懷疑甚至排斥態度。

  如今的鳥銃比不上排隊槍斃時期的燧發槍,麵對騎兵的衝鋒無力抵抗。

  對抗騎兵最有力的武器是騎兵本身。

  這是李成蹊的執念。

  “不是最有效的戰法,不過可以起到奇效。”

  張蒼水回應。

  武器決定戰略戰術。

  鳥銃擋不住騎兵的衝擊,不過可以在接敵的瞬間提前殺傷敵人。

  韃子兵也有鳥銃,不是大明將士的獨門武器。

  跟大明將士一樣,他們都是騎在馬上獨立發射。

  等同於騎馬射箭的效果。

  張蒼水的目的是讓李成蹊帶領部隊在衝鋒的時候保持緊湊隊形。

  先在遠距離跟韃子對射弓箭,然後一字排開。

  距離韃子30米時,停止衝鋒,全體舉槍射擊。

  然後一隊重新填充,一隊上前接敵。

  等子彈重新填充完畢,舉槍射擊。

  再然後放棄鳥銃,用馬刀和長槍近戰。

  整個過程,李成蹊隊伍分成三層攻擊態勢。

  遠距離弓箭對射,中距離鳥銃進行1.5次齊射,近距離近戰廝殺。

  鳥銃的效果自然不敢期待,不過打傷幾個韃子還是沒有問題的。

  這種戰法正好彌補了接敵前被韃子弓箭肆意虐殺的劣勢。

  韃子馬術嫻熟,拉弓搭箭的技術和力氣遠超明軍。

  馬六射三箭的功夫,韃子能夠射五箭。

  準頭和力道都遠超馬六。

  李成蹊低頭深思一陣,歎口氣說道:

  “我們的戰法是奇襲,你說的鳥銃利用術以後再說吧。”

  一套全新的戰法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看到效果。

  全速衝鋒的戰馬用最短的時間停止前進,一字排開。

  光是這套戰術動作就需要全體將士保持戰馬衝鋒的速度一致,停止距離一致。

  頂著韃子弓箭排成緊湊隊形,更是對將士們心裏和生理上極大的考驗。

  一年時間能夠訓練出來,已經是對李成蹊最大的褒獎。

  張蒼水也是軍人,對此心知肚明。

  對李成蹊來說,最現實的訓練是豆腐塊和五公裏越野。

  這種最基礎的東西不能做到,其它都是奢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哥放在心裏就好。”

  韓三平是李成蹊旗下的總旗,也是夜不收的頭目。

  隊伍遠離長城3裏地,他的夜不收便散出去收集情報。

  這種搜集情報的方法讓張蒼水無語。

  正規的安排應該是長期放一批夜不收潛伏在草原,持續不斷的回傳信息給大部隊,然後大部隊出長城作戰。

  而不是等出了長城,再派人出去搜集韃子的動向。

  身為後世軍人,大明的一切都是讓張蒼水不屑的。

  他們根本不懂情報站的威力。

  張蒼水不是大明軍隊係統裏的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索性不說。

  說了也無用,這是一個係統工程,不是李成蹊能夠左右的。

  沒有等到夜不收回傳信息,大隊人馬已經來到當時廝殺韃子的戰場--七裏溪。

  七裏溪距離長城七裏地,是個靠近小溪的樹林,本來沒有名字,是張蒼水後來取的。

  隊伍大部分人對這裏非常熟悉。

  一夜奮戰,成就了他們的功勳。

  如今,戰場痕跡曆曆在目。

  因為是冬季,地麵,樹枝和枯草上的血跡很紮眼。

  草叢中殘存的腳趾,胳膊,耳朵等人體器官到處都是。

  用來焚燒屍體的兩個大坑堆滿了木炭。

  扒拉開填充在表皮的木炭,裏麵的骨頭讓沒有參加戰鬥的士兵作嘔。

  羊圈還在,人圈也在。

  幾個來不及收拾的帳篷已經被風吹的四分五裂,呼呼作響。

  李成蹊原本打算在這裏紮營。

  眼看著沒有戰鬥經驗的幾個人在殉葬坑邊哇哇的吐,搖搖頭命令部隊沿著小溪繼續前進。

  張蒼水無力吐槽,這幾個戰士在董家礅外參加過對韃子的戰鬥,盡管隻是打醬油,大場麵還是見過的。

  一個殉葬坑就讓他們把紅的,黑的,綠的全倒出來,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指望他們對付韃子是天方夜譚。

  能躲在礅堡內不被韃子砍去腦袋已經是萬幸。

  難怪韃子兵幾次長驅直入圍困京師,完全無視邊塞衛所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