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為子報仇李二班師
作者:龍虎三條尾      更新:2021-01-13 13:30      字數:2209
  身於高句麗的李二收到李治的急報後,獲知陰嬪和長廣公主指派殺手,陰謀刺殺太子之事。

  李二正為沒能夠攻下安市而煩惱,如今長安居然有人敢趁著他出外征討而陰謀刺殺太子,這簡直就是要謀反。

  李二頓時火冒三丈,想要回複李治,命他立即捉拿相關人士,若證據確鑿,可以謀反罪處置。

  但他認真想了想,覺得李治所說的是否屬實,會不會是李治找借口對付陰嬪和桂陽公主。

  李二傳召幾名隨軍大臣商議此事,讓大家一起分析。

  長孫無忌認為,太子不是這樣的人,若太子要找借口對付陰嬪和長廣公主,便不會來急報告知聖上,並詢問聖意。何況,太子與陰嬪、長廣公主無冤無仇,也沒有利益衝突,不存在專門針對其二人。

  另外,朝廷有大臣協助監國,若真是太子找借口對付陰嬪和長廣公主,一定會來信稟報。

  李二聽了長孫無忌的分析,認為有道理。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李二回複李治,可先將相關人士下獄,待他班師回朝再定罪。

  長安,東宮。

  李治收到了李二的旨意,隨即命令李在古率兵捉拿陰嬪和長廣公主。

  陰嬪和長廣公主被抓住的時候,意識到事情已經敗露,唯有束手就擒。

  “陰氏,你為何要雇傭殺刺客刺殺太子?你可知道所做所為等同於謀反!”

  李在古首先審問陰嬪。

  “我要報仇!”陰嬪怨恨道。

  “據我所知,太子與你無怨無仇!”李在古眉頭略皺,目光中帶著狐疑。

  “沒錯,太子是與我無怨無仇,可李二與我有仇!”陰嬪咬咬牙,眼神中怨恨更濃,“李二下令處死我的兒子,我恨他!”

  “你兒子李佑興兵謀反,死有餘辜,怨不得聖上下令將其處死!聖上是按照大唐律法處死李佑,並沒有做錯!”

  “李二若真按照大唐律法處死我兒,那為何同樣是謀反的李承乾沒有被下令處死?這說明李二根本就想讓我兒去死。”

  “這……這根本就不能相比較。李承乾畢竟曾是太子,而且他在興兵之前便已伏法,所造成的危害沒有李佑大。”

  “哼!你是李二的心腹,自然是替他說話。總之,是李二殺了我的兒子,我也要他的兒子下地獄陪我兒子!”陰嬪咬牙切齒。

  李在古無奈的搖搖頭,他明白陰嬪的思想已經走向極端,被所謂的仇恨蒙蔽心智,喪失了理智。

  既然她已經承認了指使刺客試圖刺殺李治,不需要繼續問下去。

  李在古命人將陰嬪押走,好好安置,好好看管,絕對不允許她找機會自殺。

  李在古特別強調,若陰嬪有個三長兩短,相關人員拿命來賠。

  審問過陰嬪之後,李在古繼續審問長廣公主。

  長廣公主沒有詭辯,招供出來,利用與陰嬪差不多。

  因為李二下令殺了趙節,而李承乾沒被處死,所以怨恨李二,想要李二試一試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滋味。

  最後,李在古將長廣公主關押起來,等李二回來後再定罪。

  三個月之後,天降大雪。

  李二帶著遺憾班師回朝。

  李二此次親征高句麗,也算是打了勝仗,但是沒有達到他的戰略目的。

  李二的目的是要攻破高句麗都城,擒獲泉蓋蘇文,最終滅掉高句麗,收複遼東。

  但是!

  李二此次親征,並沒有攻破高句麗都城,也沒有擒獲泉蓋蘇文,更沒有滅掉高句麗。

  雖然李二親征沒有滅亡高句麗,但此次征討高句麗,使得高句麗失守十餘城,死傷五萬以上,被俘七萬以上,繳獲高句麗的馬匹、鎧甲、兵器不計其數,已嚴重損害了高句麗的國力。

  真正意義上來說,此次李二親征高句麗是屬於勝利回朝。

  正如李在古一開始所預測的,此次唐軍征討高句麗之所以未能滅掉高句麗,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李二親征。

  雖說張亮和李積作為海陸二路的行軍大總管,但總領二路大總管的人是李二。

  換言之,李二才是征討高句麗的主帥。

  在久攻不下安市城之時,李道宗與降將高延壽、高惠真獻策:放棄安市,先取烏骨城,其餘擋道小城必潰,平壤則不可守。

  不少將領讚同李道宗與高延壽、高惠的計策,主張奪占烏骨城,直取平壤。

  可是,長孫無忌認為,陛下親征,絕不可冒險僥幸,應先破安市城,再取建安,才是萬全之策。若不先破安市城,直取平壤,恐會被敵軍前後夾擊。

  李二聽了眾臣建議,覺得各有各的道理,猶豫不決。

  這個時候,還有一人沒有出聲。

  此人正是李積。

  李二的目光落在李積臉上,問李積的意見。

  李積身為大總管,之前率軍打敗了薛延陀,此次出征高句麗,又領著軍隊所向披靡,一直打到安市城。

  因此,李積的意見很重要。

  李積思前想後,對李二說,越過安市城而直取平壤,恐被高句麗軍截斷糧道。他建議李二,為了安全起見,還是穩打穩紮比較好。

  李二聽到李積也這樣說,便放棄直取平壤的建議,繼續圍攻安市城。

  遺憾的是,安市城久攻不下,後來天氣變得寒冷,而軍糧無法及時運到,李二唯有被迫撤軍。

  這與李在古預測的基本一樣,李二親征,使得眾將領顧及他的安全,而不敢冒進,過於求穩,未能出奇製勝,錯過直取平壤的時機。最後導致唐軍首次征討高句麗遺憾而歸。

  或許,這就是命。

  或許,人生就是不完美的。

  不完美的人生,或許才是真正的人生!

  更或許,高句麗的國運還在,還沒有到被滅掉的時候。

  不過,此戰也打得高句麗元氣大傷,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伏筆。

  李二雖然帶著遺憾班師回朝,但從此以後李二吸取了這次親征高句麗的教訓。

  他改變了策略,不再親征高句麗,也不再派大軍前去征討,而是派少數良將精兵不斷地騷擾高句麗,從而消耗高句麗的資源,削弱高句麗的實力,將其一步一步地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