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驃騎將軍,入淩煙閣
作者:龍虎三條尾      更新:2020-12-21 11:28      字數:2248
  李在古收降處密部族之後,率軍繼續追擊乙毗咄陸可汗。

  沒想到,李在古等唐軍兵臨米國之時,才發現,米國被乙毗咄陸可汗率軍攻破,並且奪取了大量人口與財富。

  乙毗咄陸可汗沒有停留,留下一部分軍隊阻擊李在古等唐軍,而他率領剩下的軍隊退守白水胡城。

  在追擊乙毗咄陸可汗的一路上,李在古收降了不少西突厥兵眾。

  其中一名叫做胡祿屋的西突厥將領不但歸降唐軍,而且帶領其士兵為唐軍開路,一同追擊乙毗咄陸可汗。

  胡祿屋原先屬乙毗咄陸可汗的部將泥熟啜的將領,因為泥熟啜擅取俘虜與擄掠的物品,從而被乙毗咄陸可汗處死。

  乙毗咄陸可汗此舉惹怒了泥熟啜部眾,因此胡祿屋才會帶領本屬於泥熟啜部眾歸降唐軍,並且替唐軍對付乙毗咄陸可汗。

  乙毗咄陸可汗知道在白水胡城守不住,便逃往吐火羅。

  李在古與郭孝恪商議過後,停止繼續追擊乙毗咄陸可汗。

  他們都認為,如今深入的地方已經不是西突厥屬地,而是離大唐越來越遠的國家,若繼續進入他國,容易引起沿路國家不滿。

  況且,率軍深入他國,萬一引起沿路國家的反抗,一起圍攻唐軍,恐怕會令到唐軍被殲滅的危險。

  李在古再厲害,也要考慮郭孝恪所率領的普通戰士的安危。

  更何況,像這種肆意率軍進入他國的行為,也屬不義之舉。

  同時,在沒有得到大唐朝廷的允許之下,私自進入他國,萬一挑起新的戰爭,恐怕會引起朝廷不滿。

  李在古深思熟慮之後,率軍撤回到西突厥境內。

  乙毗咄陸可汗既已逃往吐火羅,說明他大勢已去,難以東山再起,更不可能再對大唐構成威脅。

  換句話說,乙毗咄陸可汗已經成了無牙老虎。

  此時的乙毗咄陸可汗,極其後悔。

  他後悔不該惹大唐,更加後悔不該出兵攻打伊州。

  後悔也沒有用,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吃。

  若他之前繼續與大唐交好,臣服大唐,便可以繼續做他的西突厥可汗。

  李在古率軍回到西突厥後,西突厥部落五弩失畢、屋利啜立即派人拜見李在古。

  五弩失畢部落、屋利啜部落願意向唐軍投降,並請李在古向大唐朝廷奏明,他們願意派使者前往長安,代表西突厥各部落向大唐朝廷請罪。並且請大唐朝廷廢黜乙毗咄陸,另立西突厥可汗。

  李在古準許五弩失畢部落、屋利啜部落的請求,讓其派使者前往長安。

  李在古看到西突厥不敢再與大唐作對,便率軍撤出西突厥,回到西州。與此同時,五弩失畢部落、屋利啜部落派使者到達長安,請大唐朝廷廢黜乙毗咄陸,另立西突厥可汗。

  大唐皇帝李二與大臣商議過後,遣使冊立前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之子為乙毗射匱可汗。

  乙毗射匱將原被乙毗咄陸可汗扣留的唐朝使者全部禮送回長安,並遣使向唐朝朝貢,願意成為大唐附屬國。

  西突厥已定,李在古便返回長安。

  鑒於李在古的功勞,加封李在古為驃騎大將軍,從一品,食邑三千戶。

  驃騎大將軍雖是武散官,但也屬於武官最高階。

  李二之所以授予李在古驃騎大將軍,並不是單單因為這次的功勞,而是綜合考慮了多年來李在古所立下的大功。

  憑著李在古協助李靖蕩平東突厥,並活捉頡利可汗,又參與蕩平吐穀渾,協助侯君集滅掉高昌這些功勞,他已經值得授予驃騎大將軍。

  何況,李在古多次挫敗反賊刺殺李二的陰謀,在九成宮更是直接救主。

  每一件,都是不世之功。

  要不是這幾年,李在古刻意收斂鋒芒,以及魏征等文臣的反對,李二早已將驃騎大將軍之銜授予給他。

  這一次,之所以沒有文臣反對,主要是平時最喜歡與李二唱反調的魏征已經病倒。

  沒有他的帶頭反對,朝中的文臣也就保持沉默。

  因此,李在古獲得了大唐立國以來的武將最高殊榮——驃騎大將軍!

  李在古被授予驃騎大將軍,實至名歸!

  “叮!恭喜主人,政治值增加1點!”

  “叮!恭喜主人,統率值增加2點!”

  “叮!恭喜主人,技力值增加500點!”

  “叮!恭喜主人,統率值爆棚,獲得大禮包一份!”

  李在古默念打開大禮包。

  “叮!恭喜主人,獲得穆王八駿!”

  李在古知道“穆王八駿”是什麽,因而沒有立即變現“穆王八駿”,而將其存於物品欄中,以便不時之需。

  李在古被授予驃騎大將軍不久,剛出任太子太師的魏征因病去世。

  魏征去世後獲贈司空、相州都督。

  就在魏征去世的同年二月,李二命令閻立本畫二十五功臣像置入淩煙閣。

  這二十五位功臣是: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司空、涼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征,司空、梁國公房玄齡,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仆射、申國公高士廉,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驃騎大將軍、齊國公李在古,特進、衛國公李靖,特進、宋國公蕭瑀,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誌玄,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尚書左仆射、蔣忠公屈突通,陝東道行台右仆射、鄖節公殷開山,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徐州都督、胡國公秦瓊。

  淩煙閣二十五功臣並非按照功勞大小排名,而是唐皇李二按照當時獲得的最高官職進行排名。

  貞觀十七年已經去世的人,則是按照所獲得的贈官排名,因而有不少人會排在前麵。

  其中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此時已經去世,是贈司空。因“死者為大”的原則,真正的司空房玄齡排在三個贈司空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