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襲甘鬆嶺,吐蕃撤軍
作者:龍虎三條尾      更新:2020-11-08 12:09      字數:2319
  子時,甘鬆嶺。

  甘鬆嶺是個重要的戰略要地,位於鬆州西麵,是鬆州與黨項之間的重要通道,甘鬆嶺以西就是黨項。

  可惜的是,當初韓威輕敵,導致甘鬆嶺失守,被吐蕃軍占領。

  如今,吐蕃屯軍於甘鬆嶺。

  換句話說,甘鬆嶺已成為此次進攻鬆州城的吐蕃軍的營地。

  正如李在古所預測的一樣,吐蕃將士早早已經進入夢鄉,養精蓄銳,以準備明日一舉攻下鬆州城。

  吐蕃的將領們還沒有知道大唐先鋒軍已經到達鬆州城,更不會想到大唐敢夜襲。

  甘鬆嶺一片安靜,除了呼嘯的秋風外,連夜蟲的叫聲也沒有。

  與此同時,李在古帶領三百名精兵,秘密離開鬆州城,不動聲色的潛入了甘鬆嶺地界。

  既然是夜襲敵營,不適宜太多士兵,容易被敵軍發現。

  李在古吩咐將士們在敵軍營地二裏外埋伏好,接著他不動聲色的運用“瞬間移動”的技能,靠近敵軍營地。

  李在古找了個地方隱藏好之後,開始使用召喚術。

  至於三百精兵,李在古隻是讓他們負責截殺潰敗的敵軍。

  敵營中的將士基本全部睡著,除了巡邏士兵外。

  突然!

  十幾道閃電劃過,如火龍般直擊敵軍營帳,將甘鬆嶺的夜空照亮。

  閃電劃過,敵軍營地中不少營帳瞬間著火。

  緊接著,天空傳來震耳欲聾的雷聲。

  熟睡中的敵軍將士不是被閃電擊中,就是被火燒。

  沒有被燒著的敵軍將士驚醒,拚命往外跑。

  一時間,吐蕃位於甘鬆嶺的軍營亂作一團。

  驚叫聲、慘叫聲、碰撞聲、哭喊聲……聲聲傳入李在古耳中。

  就在敵軍營地亂作一團之時,箭雨鋪天蓋地的直射而下。

  這一次,敵軍的慘叫聲更多更響更慘烈。

  箭雨過後,李在古手持霸王槍,一馬當先,率領一千大漢虎賁軍,殺入敵營。

  長槍所向,人馬倒地!

  長槍所向,腥風血雨!

  此時此刻,李在古手中的霸王槍更像是一條地獄判官手中的判官筆,能隨時隨地掌管敵人生死!

  跟隨著李在古的大漢虎賁軍,個個化身為收割機,毫無憐憫地收割敵人生命。

  敵軍軍營本來就亂作一團,死傷慘重,遇到李在古和一千大漢虎賁軍,瞬間潰敗。

  原本駐紮有上萬吐蕃士卒的甘鬆嶺營地,片刻之間,其士卒便剩下不到一半。

  至於其主帥,早已被亂箭射死。

  其他將領帶著剩下的士卒,慌不擇路地逃離甘鬆嶺。

  埋伏在外麵的三百唐軍趁機伏擊逃向他們的敗軍。

  逃跑的敗軍還有數千,但已是驚弓之鳥,被三百唐軍一陣擊殺,瞬間逃的逃,投降的投降。

  李在古命令三百唐軍押解一千餘敵軍返回鬆州城。

  等敵軍周圍的援軍趕到甘鬆嶺之時,隻看到軍營化為灰燼,屍橫遍野。

  找了很久,才找到他們主帥的屍首。

  天亮後,吐蕃軍撤離鬆州,退至原來歸屬於吐穀渾的黨項。

  鬆州城內的軍民知道吐蕃撤軍後,歡天喜地。

  韓威帶領鬆州軍民,拜謝李在古。

  李在古提醒韓威,繼續保持警戒,以防吐蕃大軍殺一個回馬槍。

  他此次奇襲獲勝,但吐蕃主力並沒有受到很大的損失。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撤至黨項的吐蕃將領商議著,該不該重新率軍攻打鬆州城。

  有將領建議殺個回馬槍,攻取鬆州城。

  有將領表示反對,認為支援鬆州城的大唐大軍已到。

  有將領認為,唐軍區區先鋒軍,就能奇襲獲勝,並且殺了他們的主帥,士卒更是死傷慘重,若大唐大軍趕到,更是沒有勝算。

  最後爭論不休,沒有達成共識,唯有先稟告其讚普鬆讚幹布。

  鬆讚幹布接到前方戰報,驚訝至極。

  他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有大臣建議撤回大軍,與大唐講和。

  有大臣建議繼續派兵,與退至黨項的大軍一起合力攻取鬆州城,告訴大唐吐蕃的真正實力。

  有大臣建議,大唐正處於鼎盛之勢,兵強馬壯,若惹怒了,有可能落得像吐穀渾的下場。還不如趁機撤回兵馬,派遣使者前往大唐謝罪,並再次請婚。

  主戰與主和分成兩派,各自表達自己一方的意見,各自都認為自己一方的有道理。

  鬆讚幹布這人有魄力,夠聰明,眼界也高,看問題看得遠。

  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接受撤退所有兵馬,遣使謝罪,再次請婚的建議。

  鬆讚幹布之所以急著撤軍並與大唐交好,除了考慮到與大唐實力懸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在吐蕃出兵攻打鬆州之時,其國內出現了內亂。

  有部落酋長借著反戰之名,試圖推翻鬆讚幹布的統治,並想取而代之。

  吐蕃內的各部矛盾早已存在,鬆讚幹布本來想借著對外擴張,對外發動戰爭來轉移吐蕃內的矛盾,可他萬萬沒想到,吐蕃軍與大唐軍沒打幾個回合便敗了。

  吐蕃軍一敗,反戰的部落酋長得了民心。

  鬆讚幹布明白,若想重新贏回民心,必須趕緊撤軍,並且與大唐修好關係。

  隻要與大唐的關係好了後,便能集中所有精力安內。

  於是,鬆讚幹布一麵下令撤軍,一麵派遣使者前往鬆州謝罪。

  兩日後,侯君集率領的大唐主力部隊到達鬆州城。

  侯君集到達鬆州城,李在古立刻建議乘勝追擊,率軍進入黨項,殲滅吐蕃主力部隊,將吐蕃徹底打痛打怕,讓其永世不忘,永世不敢覬覦大唐寸土。

  侯君集考慮再三之後,告訴李在古,事關重大,他不能做主,需要稟報聖上,讓聖上,讓朝廷定奪。

  李在古再三勸說侯君集要當機立斷,不能錯失良機。

  此時的吐蕃軍士氣低落,且黨項人不服其統治,若大唐乘勝追擊,再派人潛入黨項,勸黨項首領裏應外合,必能一舉殲滅吐蕃主力部隊。

  侯君集還是不願聽李在古的勸告,執意要先向朝廷稟告。

  李在古無奈而失望地感歎一聲,大好機會就這樣被侯君集給錯過了。

  若主帥換做是李靖,肯定會接受李在古建議。

  侯君集這人對戰略的把握,與李靖相比,還是差很多。

  因為侯君集的不果斷,導致唐軍不能乘機滅掉吐蕃主力,從而為吐蕃日後的壯大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