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朝廷論戰,是戰是和
作者:龍虎三條尾      更新:2020-05-10 11:01      字數:2323
  翌日!

  長安,兩儀殿。

  大唐皇帝李二正與幾名朝庭重臣商議突厥侵擾河西之事。

  “如今頡利再次派兵侵擾我大唐邊城,諸卿有何看法?”

  李二掃了在場的李靖,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秦瓊,房玄齡,杜如晦,魏征和裴寂一眼,神色嚴肅道。

  “頡利數次派兵侵擾大唐,臣認為不能再忍讓,正好借此機會出兵討伐以頡利為首的眾突厥部落!”首先接話的是李靖。

  “臣附議!”

  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杜如晦不約而同道。

  “陛下,臣願領兵殺入草原十八部,直取頡利首級!”

  尉遲敬德朗聲道。

  “陛下,臣亦願領兵,將頡利縛於長安!”秦瓊跟著朗聲道。

  “兩位將軍勇猛,我等都知曉!隻不過,以目前形勢所看,還不是出兵討伐頡利的最佳時機。”

  一向老謀深算的裴寂出聲道。

  “左仆射為何如此講?”李二的目光落在裴寂臉上。

  “陛下,突厥人勇猛凶悍,尤其是騎兵部隊來去如風,驍勇善戰,在草原上少有敵手!”

  裴寂直了直身子,不緊不慢道。

  “何況,草原廣闊,天氣惡劣,若大唐軍隊主動出擊,難以找到頡利所在之部落,更因其惡劣天氣而使得大唐軍隊容易陷入危險境地之中。”

  “左仆射此言差矣!”

  李靖隨即反駁。

  “突厥有騎兵,大唐亦有騎兵!”

  “自從陛下登基以來,國泰民安,糧草已足;更是厲兵秣馬,兵甲備好!”

  “另外,兵部早已安插細作於草原十八部,察探其虛實,並繪製地形圖!靖認為,此時不用兵,更待何時?”

  裴寂眉頭微微一皺。

  李二摸了摸胡子,看了李靖一眼,又看了裴寂一眼。

  “陛下,臣認為李尚書言之有理,左仆射亦言之有理。”

  一直默不作聲的魏征忽然開口道。

  “但,臣更讚同左仆射所言,大唐還不能討伐頡利所部。”

  李二雙眸微微收縮一下,掠過一抹不滿之意。

  他沒想到,自己平時器重的魏征居然會在這時唱反調。

  “講講你的理由?”

  李二盯著魏征,沉聲道。

  “陛下,突厥此次侵擾河西戰況未明,臣認為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是否派兵支援河西,而不是商議討伐頡利所部。”

  魏征不卑不亢道。

  “朕昨夜得到甘州軍情急報,侵擾甘州的突厥軍於兩天前已敗逃!”

  李二瞥了一眼魏征,插話道。

  “今日一早,朕又收到肅州軍情急報,侵擾肅州的突厥軍亦於一天前撤兵!河西無需增兵支援!”

  魏征此前並不知道圍困甘、肅二州的突厥軍已經撤退,眉頭皺了皺,但他沒有就此打住。

  “即使河西戰況轉利,敵軍撤退,但征認為目前要對頡利出兵還不是最佳時機。”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魏征,帶著疑問,還有幾分期待。

  “若現階段討伐頡利,不利於我軍。”

  魏征不緊不慢的解釋。

  “陛下,諸位同僚,此時出兵草原,勢必成為眾矢之的。

  東有高句麗、契丹,西有土穀渾,北有薛延陀,南方還有前朝餘孽,個個對大唐虎視眈眈。若此時出兵草原,各部勢力會趁機而動,對大唐形成威脅。”

  李靖,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秦瓊,房玄齡和杜如晦相互對視一眼,沉默不語,目光移向李二,等著聽他是如何回應魏征。

  裴寂那雙如狐狸般的眼睛掠過一抹不為人注意的得意之色。

  “卿之所言有一定道理,但突厥多次侵擾我大唐,當年渭水之盟令朕喪失顏麵,更是大唐恥辱,這幾年朕秣馬厲兵,便是要洗刷大唐之恥!”

  李二盯著魏征,板起臉來。

  “朕知道各方勢力對大唐虎視眈眈,但朕早已做好準備,各方勢力不敢隨便出兵攻擊大唐,都需要掂量掂量其實力。”

  “陛下,絕不能為了爭一口氣,而使得大唐軍民再次陷入戰爭之中。”魏征勸道。

  “臣讚同諫議大夫所言。”裴寂隨即接話道,“以大唐目前的實力,出兵草原非但難以取勝,更有可能使得整個大唐腹背受敵,陷入危險境地。”

  “臣建議,可仿照當年太上皇做法,繼續向頡利納供,許其金帛財物,以換大唐太平,免天下黎民於戰火之中。”

  李二聽罷,臉色一變,正要駁斥,長孫無忌搶先反駁裴寂:“左仆射所言要不得!突厥胡寇曆來貪得無厭,此次妥協,隻會令其胃口越來越大,致使大唐永無安寧之日!”

  李靖,尉遲敬德,秦瓊,房玄齡和杜如晦讚成地點點頭。

  “稟報陛下,代州都督求覲見!”

  就在此時,門外侍從說道。

  “宣!”李二劍眉一挑。

  很快,代州都督張公謹急步入殿。

  “臣張公謹叩見陛下!”

  “免禮!”

  “公謹啊,來得正好!朕正與諸卿商議是否對突厥出兵之事。朕知道這幾年來你一直關注突厥,想聽聽你對突厥的意見。”

  張公謹躬身說了聲“遵旨”,然然直了直身子。

  “陛下,臣認為時機成熟,可以討伐頡利所部!”

  “哦?”李二雙眼一亮,“願聞其詳!”

  所有人的目光刷地齊齊落在張公謹臉上。

  “陛下,臣之所以建議討伐突厥,理由有六。”

  張公瑾臉上露出嚴峻的神色,細說道。

  “其一,頡利奢華殘暴,誅殺忠良,親近奸佞。”

  張公瑾伸出一個手指頭。

  “其二,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離突厥。”

  張公瑾伸出兩個手指頭。

  “其三,突利、拓設、欲穀設均得罪頡利,無地自容。正好借此機會,派人暗中聯絡其各部,共同對付頡利。”

  張公瑾伸出三個手指頭。

  “其四,塞北地區經曆霜凍幹旱,糧食匿乏。”

  張公瑾伸出四個手指頭。

  “頡利疏離族人,委重任於外族,胡人反複無常,大唐軍隊一到,必然內部紛亂,此為其五。”

  張公瑾伸出五個手指頭。

  “其六,漢人早年到草原避亂,至此時人數較多,近來聽說他們召聚武裝,占據險要之地,大軍出塞,自然內部響應。”

  張公瑾伸出六個手指頭。

  “故臣認為討伐頡利時機已成熟,無需再拖延。若等頡利所部熬過這個寒冬,再想找更好的時機出擊便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