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反對張良之策
作者:魔落凡塵      更新:2020-11-13 02:53      字數:2198
  不過,目前尚有有一道關卡擺在淩逍麵前,那便是之後的鴻門宴了,這也算是劉邦一生中為數不多的一次生死大劫?

  雖然淩逍早早就將那個二五仔曹無傷給人道毀滅了,但淩逍知道,這依舊避免不了鴻門宴的出現。

  隻要劉邦一方率先攻入了鹹陽城,那麽幾乎承擔了大秦所有兵鋒的項羽一方,所有將士都會不服氣。

  而按照項羽的暴脾氣,怎麽著也得跟劉邦幹一架,即便不幹架,也不會輕易就讓劉邦當那個所謂的關中王,肯定是要搞事情的。

  當然,按照曆史發展軌跡來看,鴻門宴對劉邦來說算是有驚無險,但淩逍很清楚係統的尿性,不會讓他打打醬油就能順利過關的。

  其間必然會經曆一些風雨,淩逍一個應對不好,不僅是劉邦,甚至自身都會嗝屁,畢竟麵對的是那位傳說中的千古霸王項羽,說實話,淩逍心裏也沒底。

  目前隻能說走一步看一步,一切見機行事。

  實在不行,那就召喚項羽戰魂硬懟過去,這算是淩逍的終極絕招了。

  不過淩逍一直奇怪一件事,那就是一直沒看見項羽的身影,連諸侯會盟都隻是由項梁代為出麵。

  難道說項羽本體超脫了曆史長河之後,項羽就會消失在曆史長河中了?

  不對,論對曆史影響程度,項羽一人比蕭何張良兩個人加起來還要大,可以說他一人便是一個時代,少了項羽,時間長河必然斷流。

  所以淩逍猜測,即便是當初達到巔峰狀態的項羽,也沒有能力去斬斷他自身與曆史的因果,最後隻能留下一道戰魂作為代替,本體才得以超脫時間長河。

  那麽也就是說,之後淩逍要是看到項羽,應該就是項羽戰魂。

  就是不知道項羽戰魂是不是也遵循由弱變強的基本原則。

  不過,淩逍覺得應該不至於剛開始就是巔峰戰力。

  淩逍之所以有此推斷,便在於項羽應該在每個時間點都斬下了相對應的戰魂,隻不過淩逍召喚的是他最後斬下的戰魂,也算是項羽超脫曆史長河前,最巔峰狀態的戰魂。

  之後的事並沒有脫離曆史的發展,劉邦在張良以及淩逍的輔佐下,率先攻進了鹹陽。

  而在劉邦攻入鹹陽後不久,項羽也率軍入關了。

  函穀關中,此時駐守的正是劉邦的軍隊。

  函穀關,中軍大營,劉邦,淩霄,張良等人正端坐一堂,至於樊噲,則像個門神一樣站在劉邦身後,渾身時時刻刻都在散發著嗜血的煞氣。

  這麽長時間的征戰,樊噲自然也成長了不少,具體的武力值淩逍雖然查看不了,但比之前在沛縣肯定要高得多,至少那一身氣勢比之高寵,如今也隻是差了一點點而已。

  據此推算,此時樊噲的武力值應該在96~98之間,距離巔峰尚有一段距離,但在這個時期,除了項羽,他足以正麵硬剛任何人。

  “諸位,據探子來報,項羽即將到達函穀關。傳聞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攻打巨鹿城時,曾帥領五萬江東子弟兵,大破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的四十萬秦軍主力,以我們目前的實力,恐怕難以抵擋,不知諸位有何良策?”

  “沛公,末將願與項羽那廝一戰!”

  聽劉邦對項羽的戰鬥力評價如此之高,作為首席猛將的樊噲不幹了,立馬請戰。

  坐在下方的淩逍嘴角抽了抽,這還真是個鐵憨憨,見過找死的,沒見過這麽找死的。

  不過樊噲好歹是自己這邊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猛將,自己自然不會眼睜睜地看著他往火坑裏跳。

  眼見劉邦竟然有些意動的樣子,淩逍不禁扶額。

  這就是沒經受過項羽毒打啊,竟然真覺得樊噲能跟項羽抗衡,估計是一直順風順水慣了,開始膨脹了啊這是。

  淩逍剛準備出聲製止,坐在淩逍對麵的張良突然起身拱手說道。

  “沛公,我軍已完成率先攻入關中的約定,在大義上已占據先機。然我軍目前勢弱,不宜和項羽硬拚,沛公應馬上退出關中,以免項羽趁機向沛公發難!”

  劉邦不是那種直來直去的莽夫,對於將自己打下來的鹹陽城拱手相讓,不會覺得有什麽丟臉的。

  不僅如此,他覺得隻是如此,恐怕還難以讓項羽放過自己,因此劉邦便提議把在鹹陽所得到一切,全都原封不動地送到項羽營中,甚至還願意將關中王之名讓於項羽。

  張良其實也想建議劉邦這麽做,不過他身為屬下,自然不好開口讓劉邦將那些財物送出去。

  見劉邦自己提出來要送財物,在暗自感歎劉邦的確是個不簡單的人物同時,也對劉邦的話表示了讚同。

  “蕭先生覺得如何?”

  劉邦見淩逍一直沒有說話,便出聲問道。

  淩逍慢慢起身,看了一眼尚帶著一些青年銳氣的張良,然後向劉邦拱手說道。

  “回沛公,臣,不同意!”

  此話一出,劉邦與張良的臉色都微微變了變。

  前者是疑惑,後者則是不解之中帶著一絲不服氣。

  “先生此話怎講?”

  劉邦尚未出聲,張良便向淩逍出聲問道。

  當然,張良也不是心胸狹隘之人,不會因為淩逍反駁了他的意見就對淩逍抱有敵意。

  況且他投靠劉邦也有段時間了,對於淩逍這位劉邦陣營中大總管式人物,雖談不上有多熟悉,但還是了解一二的。

  淩逍不是一個無的放矢之人,他既然能這麽說,必然有其道理,因此他的追問,完全是出於好奇,屬於本能反應。

  雖說麵對的是這位有著謀聖之稱的張良,不過淩逍倒是一點不怯場,神情自若地說出自己的見解。

  其實按照曆史發展來說,他們的應對方法一點問題沒有,曆史也已經證明了他們的正確性。

  但淩逍始終記著一點,這不是在正常的曆史主線上,而是係統為了考驗淩逍,專門從主流分出的一條支流。

  如果真的按部就班地照著原來的曆史軌跡發展下去,他這次任務百分百會失敗,沒有任何懸念。

  而他之所以不同意劉邦與張良的提議,有兩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