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信疑之間試應手
作者:巡山校尉      更新:2020-05-09 19:30      字數:4638
  即將拜訪的這家隱宗,名為“元門”,乃是通過江離宗的渠道尋上門來。隻是,這家宗門的底細就連江離宗也不甚了了,聽起來似乎很是離奇。

  玉簡之中,詳細記敘了此事的前因後果。

  原來。江離宗山門重地,同樣掌握著一處“陰陽洞天”。此回遞上拜帖的“元門”修士,正是通過陰陽洞天的渠道,從遙遠地界與七十七隱宗產生關聯。

  江離宗雖然底蘊雄厚,但是並非如乾元宗一般,有著挪轉煉化陰陽洞天為己用的本事。那一處陰陽洞天,乃是自然而然的存身彼處,一頭靠近江離宗山門,一頭連通著極西之地的一片地域。

  顯道道尊雖然到處搜集陰陽洞天煉化,但也不至於殺到江離宗門口,將這一處洞天奪了去。

  陰陽洞天那一頭的地域之中,亦有聲聞往來的道門隱宗合計二十二家,勉強也可稱同氣連枝,守望相助。

  既然有一道陰陽洞天成為橋梁。十餘萬年來,隱宗諸位首腦人物也不是沒有想過將那一頭的二十二宗吸納進來,成為隱宗之盟五大地脈之外的第六個分枝。

  如此一來,隱宗緊密聯合宗門之數便達到了九十九家,無論聲勢還是實力,都能更勝一籌。

  但是此事終究未成,背後自然有現實的原因。

  蓋因那二十二宗雖然號稱“聚於一地”,互通消息。但這所謂的“一地”極為廣闊,至少相當於神道三十六天中最大的三四個界天總和。

  此地又無有諸如五大地脈一般堪為運轉樞紐的存在。事實上,那二十二家宗門間的相互聯係,是因為借助了“羽融族”地宮。

  二十二宗所處的廣袤之地,人妖雜處,百族匯通。其中勢力最大,分布最廣的,便是這家名為“羽融族”的妖族了。

  “羽融族”建有大小地宮八十一座,以該族祖傳秘術為憑,相當於增強了百十倍的傳送陣。該族正是憑借此物,才控製了極西地最廣大的一片地域。

  雖然諸隱宗和羽融族關係尚可。但是那八十一座地宮,乃是該族每隔數百上千年舉行朝祭大典,定職分封鎮守之時方才開啟。

  說穿了,二十二隱宗之間的聯絡,不過是一趟順風車罷了。

  而五大地脈所興五會,年限愈短而更頻繁。雙方自然搭不到一起去。因而十餘萬年來,那頭不過是有數家較為活躍的宗門,和江離宗有過零星交流。

  據說萬餘年之前,隱宗幾位道尊曾經有過一次密議。考慮付出重要代價,換得隨時借用羽融族地宮之權。

  據說雙方談判已經取得重大進展,眼看成功在望。但就在此時,一位上真在偶然穿渡兩界時,卻發現這處陰陽界天隱隱有空間不穩的跡象。

  一番推算,至多隻需一萬八千年,這處陰陽洞天通道便將完全崩潰。這道即將達成的盟約,也由此戛然而止。

  這一回拜訪雲中的“元門”,並不在往常和江離宗往來較勤的數家宗門之列。隻在三年之前,方才和江離宗搭上關係,客居數載。

  耐人尋味的是,姚上真信中言道,此次客人拜訪,似乎對歸無咎是一樁大機緣。隻是到底成與不成,還要看歸無咎自己的運氣。

  ……

  極目遠望,碧波無垠,浮浪如奔。

  這是一片無盡汪洋。

  但是靠近了再看,所見就大有差別了。水麵之上約莫三四尺處,一道道縱橫交錯、細如蠶絲的絲線規劃方圓,仿佛一張“天羅地網”,又像是一張棋盤,就這樣安靜的張羅在水麵之上,將無盡水域,劃成數之不盡的方塊狀“池塘”。

  每一個小“水塘”內,都有一道旋渦飛速旋轉,湧起浪花水聲。遠遠望去時密密麻麻的水浪,其實正是這些渦流所化。

  抬頭看時,二日四月十六星辰,朗照晴空。隻是這些日月星辰雖然惟妙惟肖。但是到底給人一種近在咫尺的錯覺,好似明珠易容,鑲嵌天空一般。

  有識之輩自然能夠辨認出,這是一處小界。

  隻是這處小界氣象之幽玄深遠,並非尋常小界可比。

  水界中的某一處,一座“十”字形的巨石巍然屹立,懸浮於水麵上方十餘丈。

  這“十”字形巨石的四個角落,各有一隻一丈多高,青玉所鑄的猛獸。四獸非獅非虎非豹,須發蓬鬆,血盆巨口張開,露出二十八顆牙齒,怒目而視,凜然生威。

  四隻猛獸背上,各自馱著一方明黃軟塌。

  東南方向軟塌之上,坐著一位被發跣足的青衣人,紋絲不動,仿佛蠟像。

  但是若有人盯著這青衣人觀看,定要稱奇。

  因為當你目光集中在這青衣人身上時,他的麵目衣著,神態動作,無有一絲一毫之減損,盡數納入你的心神之中。

  但是與此同時,周遭日月星辰,無邊水域,星羅棋布的億萬旋渦波浪,都在視野裏同歸於寂滅,再也不可得見。

  當你轉移視線,旁觀別處時。整個界內天地,聲色水氣,一切都恢複原貌。隻是那獸背之上的座席,卻忽然一無所有,似乎坐上之人平空消失。

  若周而複始,重複此舉,凝神往這座席觀望。青衣人的身影果然又會漸漸出現。但是伴隨著他的出現,所有外物都將疾速退化成淡淡的虛影,直至消失。

  似乎這青衣人,與這方天地,此現則彼隱,彼現則此消,不可能同時納於一人之耳目。

  片刻之後,青衣人忽地道“二位道友有禮了。”

  不知何時,青衣人左右兩側的獸身上,各自悄無聲息的多出一個人來。

  左手邊那一位,一身灰布瀾衫,身量體態與常人無異;隻是麵上模糊一片,口鼻俱不可見,唯有一雙眸子神光湛然。

  右手邊那一位,同是一身青袍,隻顏色稍淡一些。同時,他身軀似乎不斷的變大,縮小,仿佛伴隨著呼吸的節奏一般,身上光澤也若明若暗。

  這兩人與青袍人一樣,本身存在與天地背景不能容納於同一畫麵之中。若是專心致誌於三人對答,定會生出三者置身於無盡虛空的幻覺。

  十字法座,唯有青袍人對麵那一席空缺。

  兩人坐定之後,各自對著青衣人還了一禮。

  左手邊那麵目模糊的灰袍人道“先前傳訊,某隻說‘大有可為’。至於發動之細節時機,自是容後再議。不想道友竟傳訊七十七宗,將印中盟約宣之於眾。現在生米煮成熟飯,方尋我二人前來商議,豈不是太遲了一些?”

  身軀大小不定的那人一頷首,附和道“羋兄能謀能斷,我二人自然欽服。隻是茲事體大,須知開弓沒有回頭箭,還是謹慎行事為上。”

  青衣人搖了搖頭,曼聲道“今日請二位前來,乃是為了會盟開啟之後的幾件大事。已經做出的決斷,此時遲疑,實屬無益。”

  青衣人這話說的實在有些霸道;左右這兩位都是暗暗搖頭,顯是不以為然。

  身軀似大似小的這一位醞釀良久,才道“畢竟盟會尚未開始。如有差池,還有補救的餘地。”

  麵目模糊之人附和道“據我所知。那歸無咎號稱隨侍雲中掌教身畔百餘載,之前從未露麵。闔宗上下也無一人見過他一麵。豈不是太古怪了麽?羋兄就沒有絲毫疑心?”

  青衣人微一搖頭,歎息道“看來今日不將此事厘清,二位終究疑難消,意難平。”

  “也罷。好讓三位知曉。羋某有三重手段前後呼應,可保萬無一失。”

  麵目模糊的那人道“敢問是哪三重手段?”

  青袍人淡然道“其一。本人座下關門弟子姚純,本有二百五十六分之一的‘天蜃’一族血脈。當年她這稀薄之極血脈意外覺醒,正是本人將她收入門下的原因。”

  麵目模糊的那人驚異道“八目天蜃?不知令弟子覺醒的是哪一種神目?”

  青袍人漠然道“自在神目。”

  左右二人,聞言都是一聲歎息。

  盡管心中已經有了答案,麵目模糊的那位依舊問道“當麵觀看,是何結果?”

  青袍人道“還能如何?人非異種,氣非異氣。”

  麵目模糊的那人沉吟道“自在神目,能觀周天品類,從無錯謬。就算我輩親自出麵,也未必就能勝過一籌。”

  青袍人卻麵露微笑,道“其實自在神目觀望不出虛實,也不是不可能。”

  左右兩人聞言,不由地側目而視。

  青袍人悠然續道“若有超脫此界的人物——譬如與留下《三十六子圖》的那一位相同層次的存在——親自布局。那麽無論是自在神目,還是本人親自出麵,結果注定都是一樣的。”

  “但若是此等情形,那種層次的人物,所布棋局豈會被我等左右?我輩的一切擔憂與動作,都將是徒勞。因此這是最壞也是最好的情況——我等順勢而為,樂得清靜。”

  身軀大小不定的那位又道“不知羋道友的第二重、第三重手段,應在何處?”

  青袍人不答,指尖一點星芒濫觴,卻漸漸浮現出一道輪廓。那輪廓之內,光影幻化,呈現出一片片鮮活圖案。

  隻見一人當空凝立,指間劍氣勃發,背後不斷呈現出若虛若實的元嬰虛影。而劍光所及之處,將一隻球形氣罩,斫出道道傷痕。

  正是歸無咎和“嵐”的戰鬥場景。

  那兩人觀望一陣,麵目模糊的那位言道“不知道友何意?”

  青袍人自信言道“遍觀此人大小數十戰,以此戰手段最為高,當是他真正壓箱底的手段。這一劍道法門,根基所在,不知二位看出端倪沒有?”

  麵目模糊的那人端詳一陣,用並不肯定的語氣道“此法門之精妙,氣象之廣大,簡直匪夷所思。似乎……是上一個紀元的大傳承。”

  “隻怕在上一個紀元的神通道術之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最後升華的那一劍尤其玄妙,幾乎跳出原初法門之框架,另出機杼……但是起落終始,演化次序,的確步步有據,自能推本溯源。”

  青袍人嗬嗬一笑,聲振穹宇“這雲中一派,立身亂霧謎禁之中。本人早就疑心,此霧陣中似是藏了一處傳承自古的小界。這也是這一家當年之所以立派於此的原因。”

  “眾所周知。上一個紀元的遺跡,多半便是在此類完整而封閉的小界之中。”

  他所猜測的結論雖然距離真相相距甚遠,但是誤打誤撞之下,竟也猜出的部分的事實。在這一前提之下,歸無咎的機緣出處,反而顯得愈加合理了。

  青袍人見二人沉默不語,似乎被自己說服。繼續言道“至於本人的第三重手段,無它,三年前原先準備留給甘堂宗荀申的那一道機緣,就贈與他了。”

  “這件事一旦成功,益處極大;但是到了瓜熟蒂落的一步,如非把自己和整個隱宗捆綁在一起,就注定無法采走最後的果實。”

  左右二人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精神一振。這一道陽謀,願者上鉤,可謂厲害非常。

  終於,麵目模糊的那位緩緩一點頭,表明再無疑慮。

  青袍人轉過頭去,望向身形忽大忽小的那一位。

  這人沉吟半晌,終於開口言道“羋兄所言三條,的確足以讓本人信服。隻是,論盡覽周天品類人物,乙某不敢與羋兄爭衡;但若論及品察氣機升降,感悟興衰變化,乙某自問尚有一二獨得之秘。”

  “三月之前,乙某略觀天地氣象,聖教祖庭氣運尤盛,絕無中衰之象;而我隱宗雖然元氣漸漸複蘇,到底差之甚遠。”

  “今日《三十六子圖》現世。卻說我隱宗第一嫡傳,位列天下六位最頂尖的人物之一;而聖教祖庭最出色的人物,止排名一十三位。比諸於二者之氣象,實在是……不合常理。”

  “乙某不得不心有疑慮。”

  青袍人眉毛一聳,道“乙道友以為如何?”

  身形忽大忽小的這位“乙道人”肅然言道“乙某與尊盧道友難以動搖羋道友的決斷,倒也罷了。隻是五壺道友修為之精似不在道友之下,又有法天象地、趨吉避凶的深湛道行。羋道友應該提前問一問他的意見才是。”

  青袍人莞然一笑,言道“並非我不曾相請。隻是五壺道友尚在閉關之中,某請之不動爾。”

  話音方落,三人頭頂百餘丈,忽然撕開一道尺許大小的口子。卻見一枚明黃色符紙,折成信箋模樣,悠悠落下。

  青袍人望了一眼,啞然道“乙道友,你可算是言出法隨了。”

  青袍人伸手接過符紙,展開之後三人一齊觀看,當中唯有五個鬥大的大字“論跡不論心。”

  麵目模糊的這人若有所思地道“論跡不論心……五壺道友的意思是,用那一重手段約束……這倒是個務實的辦法,更妙的是能夠做得不著痕跡。”

  “羋道友,你以為如何?”

  青袍人目中精芒一轉,隨即收斂。言簡意賅的吐出兩個字“甚好。”

  ……

  ps考慮接下來一個情節,今天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