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百尺竿頭終留名
作者:巡山校尉      更新:2020-05-09 19:30      字數:3706
  歸無咎微微一笑,曾經在盤爐峰雙遊洞和寧素塵討論《九元書》“元始式”奧妙的情形,仿佛隻在昨日。

  就在歸無咎順心意之變時,杜念莎目視石壁,似乎有些疑惑。突然,她螓首左右微動,又扭了扭腰,輕飄飄躍起二尺多高。雙足一俟落地,手中長鞭迅捷的一抖,左左右右各劃了三四個圓圈。

  歸無咎瞥了一眼,不知道她在發什麽神經。隻道:“師妹似乎精力旺盛。”

  杜念莎睜大無辜的雙眼,脆聲道:“寧師姐似乎不當止步於此。”

  歸無咎詫異道:“什麽?何以見得?”

  杜念莎躊躇一陣,道:“我和素塵姐結伴既久,知曉一些秘密。越衡宗三位前輩千萬告誡,不可外傳。不過我想,師兄你應該不在保密之列。”

  原來,寧素塵除卻“陰魚六珠、越衡第五”之外,更別有一樁特別的天賦。當年成就真傳之後,寧素塵名義上加入十三門內府中的“南垣”一門。

  但這隻是掩人耳目。

  她真正所走的,乃是一條和“求道之途”緊密相連卻又稍有不同的新路。這條道路,據說和越衡宗完道法門息息相關。

  杜念莎道:“比拚道術天資,我是比寧師姐略強一線;但若論立法求變,恐怕寧師姐隻在‘天人立地根’的師兄你之下。寧師姐也很自信言道,陰魚九珠的歸師兄固不可及,但八星連珠的原陸真傳她卻未必不能一戰。”

  “現在這個地點,我明顯尚有餘力,寧師姐絕不該止步於此。所以我猜測,寧師姐於此山試煉時,恐怕和我一樣走的是‘破’法,而非她更加擅長的‘立’法。”

  這麽一說,倒讓歸無咎回憶起當年成就真傳、選擇道途時一些曾經留心的細節。今日前後印證,終於渙然冰釋。再有寧素塵迄今成就金丹不過二十五年,修行進度可謂出奇的慢,也就解釋得通了。

  歸無咎沉吟道:“寧師妹外柔內剛,亦是一個有決斷和野心的人。曆古以來,天懸道留名和天尊之位完全一致,有資格攀登巔峰之人,恐怕誰也不肯差上一步半步吧?寧師妹竟在此留力,隻怕平白在心中生出一道枷鎖和煩惱。”

  杜念莎一愕,搖頭道:“我隻說天懸道上和曆代天尊,都是四十九人。誰說此四十九人就是彼四十九人了?”

  “天懸道上四十九人,成就天尊者三十六人。止步真君之位的一十二人。另有一人中途夭折。至於不入天懸大道的十三位天尊大能,其中九位止步於第九周匝道的後半段;另有四位,並未經此一試。”

  歸無咎聞之啞然,搖了搖頭。

  不再流連,繼續前行百餘步。

  九周半山山呈錐形,九圈匝道隨著高度增加,每一圈的長度自然都在縮短。此刻第九圈山道,周長已不及第一層十分之一。但是相應的,每走一步壓力增加也就愈加明顯。

  剛才還信有餘裕的杜念莎,此刻也不得不俏臉嚴肅緊繃,青、橙二色如騰焰飛芒,幾乎蓋過白色紗裙,更蔓延到長鞭之上。全力出手,破解壁中圖案。

  歸無咎在每作畫完畢十數幅之後,都會和杜念莎拉開一小段距離,不得不駐足稍待。

  就這樣又前行了五六十丈,第九層約莫已走完了五分之四。

  壁上題名再現。

  和雲千絕、寧素塵一樣,映入眼簾的又是一個雙黃蛋,八個大字分成兩行--

  原陸穆暮;

  辰陽江海。

  穆暮自不必說,林雙雙之前的原陸宗第一真傳,越衡宗雙龍池上被端木臨帶來踢館之人。作為原陸宗的絕代天才,直到此地才出現也合情合理。

  不過,這辰陽劍山的江海,又是何許人也?

  軒轅懷出世之時,儼然天無二日,辰陽劍山先前所立的三位真傳同時隱退。這三人中並無一個叫做江海的,天資也絕對達不到這等的高度。

  其後曆次紅雲小會,辰陽劍山與會之人中也無江海之名。

  莫非和居四維、端木臨一般,是數百年前上一代的人物?

  歸無咎皺眉問道:“百年前藏象宗居前輩的對手中,可有這麽一號人物?”

  杜念莎連忙否認。

  六百年前那一代就更不必提了。因為除了端木臨之外,越衡宗五陵殿主嶽玄英也爭到了最後一步。須知嶽玄英的資質品階,至多不過和蕭天石、張宏辯相若。

  歸無咎知道輕重,這位“江海”在第九層山道上領先居四維、端木臨接近半圈,以“元元”七步八品之法評斷,雙方至少有所謂“一步”的差距。

  這江海若說是前兩屆的前輩人物,實在沒有失手於端木臨、居四維的道理。

  另外,若是這個層次的天才人物中途夭折,必定是轟動九宗的大事,消息顯然瞞不過別家去。

  杜念莎突然道:“此人多半是軒轅懷之後,新近冒出來的絕頂天才。隻不過既有軒轅懷在前,這一位自不必大肆宣揚。更何況,四百年後的這一會乃是三十六萬年之終結,所能成就的原本不止一人。”

  歸無咎一點頭,杜念莎言之有理。何況辰陽劍山行事不拘一格,此人不曾參與小會、卻暗中來九周半山相試,並非沒有可能。

  別過穆暮、江海二人的印記,又走了十餘步之後,距離第九周的終點已在百步之內,天懸大道轉折處的石階清晰可辨。

  歸無咎、杜念莎雙目略過,大致一掃。不到百步的岩壁,下半部分光滑如鏡,並無一個名字。也就是說,穆暮、江海二人,便是千年來第九周上走的最遠的人。

  杜念莎雙眼一眨。

  得以涉足“天懸大道”的曆代天尊,在金丹前夕道法上多半是圓滿之境。而杜念莎距此境界尚差一線,因此她早已知曉走到那一步的希望不大。

  但杜念莎給自己立下的目標是:走到第九周的終點!

  即便杜念莎止步於此,也取代了穆暮、江海的地位。但她並不肯就此滿足。

  歸無咎並未出言,稍稍站立在前,暫時充當旁觀者的角色。

  卻見杜念莎清叱一聲,白裙之上除卻青、橙二色外,又漸次出現紅、黑、藍、白四色,如火星般輕輕閃爍。隻是這四色,比之原先的青、橙二色卻要淡薄許多,活躍得多。

  除此之外,杜念莎身軀竟隱隱約約呈現出透明狀,體表六色光華至為濃烈時,便突然趨於平滑,仿佛被“拖拽”進她的身軀之中。

  杜念莎的軀體,竟儼然化作正反相合的容器與支架,支撐著體表外的神通變化。每一道神通氣息,都在這軀體進進出出,陰陽轉化。一吞一吐,一反一合,從而外爍出更強大的力量。

  她手中長鞭也由曲而直,縮短了八成以上,化作一根六色翻滾的金鐧。一擊落在石壁圖形之上,比使用鞭法時更加簡明淩厲。

  歸無咎心中一動,統一諸法,兩兩相生,如此法門,顯然正是《二相生化玄機秘指》的精義所在。

  杜念莎全力以赴,果然步履間增加了幾分沉穩。一步一停,一停一擊,定而後動,決不求快。用了足足用了半個時辰之後,終於又極為堅實的邁出了數十步。

  現在,距離終點還有三十步。

  杜念莎穩穩一擊泯滅圖形之後,卻在此停了下來,目光凝重之中更有遲疑;左足往前邁出一步,又縮了回來,顯然有些舉棋不定。

  使用“破”法擊毀壁畫,杜念莎利用自家功法特性之妙,並不妨礙身形穩健。反而是每一步前進後的壓力變化,成了更大的阻礙。

  歸無咎旁觀者清。

  杜念莎既然距離道法圓滿僅有一絲之差,那麽現在靠近終點的位置,應當依舊在她的承受範圍之內。隻是這道壓力和她自身極限實在太多接近,杜念莎本人身在局中,未必能做出準確判斷是其一,貿然動作,隻要行動有一絲瑕疵,就會前功盡棄。

  歸無咎微一思索,後退幾步,站立在杜念莎前方一步之遙的位置,聲音堅定平和:“不要去看最後的終點。以我為目標,走好眼前的一步。”

  歸無咎的挺拔身軀近在眼前,杜念莎心中突然覺得踏實了許多。隻是她深恐一開口便泄了氣,於是隻右眼一眨,以示明白。

  調息良久,杜念莎終於又踏出一步,和歸無咎肩並肩,穩穩站定。

  如法炮製,將目標分解,歸無咎先行完成“立”法之圖形後,便停留在杜念莎前方一步處等待。

  就這般一步一步,走出了二十七步。距離最終的終點,隻差三步。天懸大道轉身的台階,伸手便可觸及。

  但最後三步,難度又再次提高!

  杜念莎第二十八步邁出,突然身軀一晃,險險被牆壁之中傳來的斥力推走。所幸她見機極快,周深光華突然迸發到極致,奮力一墜,這才勉強站穩。饒是如此,此刻的杜念莎,竟然如同屹立於汪洋之中,身軀若沉若浮。

  杜念莎極輕微的搖了搖頭。她心中升起一種感覺,她的極限,應該就在這裏了。

  歸無咎讀懂杜念莎態度,點頭同意。杜念莎雖然任性天真,但能明白求全則毀的道理,進退有節,也是一樁幸事。

  暫時分別之際,杜念莎眉毛微蹙,正在想著要說些什麽,歸無咎也在靜靜等待。

  杜念莎正啟唇欲語,突然身軀一顫,臉上滿是愕然--

  歸無咎亦同時感應到,杜念莎身上氣息突然活潑起來,原本已經無限接近結丹的功行,再次為一股“四行相生”之力所推動,又提升了微不足道的一點!

  盡管隻有一點,但卻足夠打破平衡。

  杜念莎根本不去思索其中緣由,當機立斷。

  一步;

  第二擊,第二步;

  第三擊,第三步!

  最後三步,就這樣隻用了三個呼吸的時間,一氣嗬成地完成了!

  最後一步站穩的的瞬間,杜念莎感到自身的全部力量,和九周半山的斥力形成了最極限的平衡,並由此產生一種乏力感,一種站在懸崖邊緣的乏力感。

  同時,她身上氣息似乎被抽取一絲。

  輾轉漂浮,落在岩壁盡頭,化作“藏象杜念莎”五個正反相合、似虛似實的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