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外之機鑄靈形(下)
作者:巡山校尉      更新:2020-05-09 19:29      字數:3315
  衝霄閣在越衡宗的地位非同小可,儼然此宗製度之柱石。

  越衡宗的根本之法,是一部誕生於三十六萬載之前的秘法《通靈顯化真形圖》,此法實為無上妙訣,直指大道,堪稱鎮宗之本,立派之基。其餘無數法門,皆為其旁支變化,注解演變,在修習本經的過程中所積累心得,熔成一家。

  但是直接由領悟本經入手。了悟玄機,證得大道,卻難之又難。非有大毅力、大智慧、大機緣者不能為之。

  三十六萬載以來,不依傍旁人,觀覽真經,突破至元嬰境界的,不過數百人;初窺道韻,臻至元嬰之上的大能境界的,不過十餘人而已。有許多原本驚才絕豔、資質超卓的修道種子,竟止步於金丹之前,令人扼腕長歎。

  因此,因襲前人轉注之成法,是絕大多數越衡門人的選擇,這是一條容易而務實的道路。但是凡事有利則有弊,既然承襲前人之路,也就難以突破前人桎梏。修習某一位前輩轉注的功法,自身修為至多達到與這位前輩相當的境地,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超越。

  如此一來,後來修士所修煉的“成法”是何品級,那就是決定其最終取得何等成就的最重要關口。意欲一窺大道,就必須修煉開辟道途的真君大能留下的功法。

  越衡宗修士所選擇的道途,由此可以分為三種。

  若所修之法承襲自修煉到金丹、元嬰境界的修士,這類弟子被稱作“外府別傳一脈”。此輩是越衡宗中的絕大多數,“廿年踏破九重關”,說的便是越衡宗“外府別傳”的真氣境弟子。

  若所修之法傳承自曾修煉至真君大能的修士,那其人的身份便是“內府真傳一脈”;此輩人數極少,卻是越衡宗傳承至今的真正骨幹。

  若是不依傍旁人,直研《通靈顯化真形圖》本經,意圖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那便屬於“求道一脈”。隻是這一條路堪稱萬古絕徑,人數之稀有,竟連“代不乏人”這四個字也當不起,譬如以眼下而論,越衡宗就並無一個“求道一脈”的弟子。

  說起來,越衡宗創立之初,無有借鑒,其實人人均是“求道一脈”。或者說,現在的每一家所謂“內府”“外府”,都意味著曾經有一位立誌於開拓道途的先輩屹立在前--所差別者不過在這條路上走了有多遠而已。

  一個矛盾由此產生了。須知所修之道愈加高深,所花費的修道外物就愈加龐大。那幾乎絕跡的“求道一脈”也就罷了,修習內府真傳秘法,意圖一窺上境玄妙的弟子,所消耗的資源比之外府別傳高出何止千萬倍。

  若讓越衡宗的每一位弟子自行選擇,那麽毫無疑問,所有人必然隻願修持大能之輩走通道途傳下的內府真傳功法,無人願意修持那止步於金丹、元嬰境界的外府別傳功法。現實當然不能如此。

  衝霄閣便是因此而設。

  衝霄閣中踏入靈形境界的弟子,在每隔三年一次的“真傳銓選會”上優中選優,決出三甲,為真傳弟子。

  得了真傳弟子名分,便能於本門十餘家曾經臻至大能境界的道途中,選擇最契合己身的一門,從此正式踏入“內府真傳”之列。當然,也可選擇走那求道之路。不過越衡宗內,已經三千餘載沒有人選擇此路了。

  倘若連進入衝霄閣的資格都沒有,那便意味著無望大道,此生最多最多修行至元嬰境界。雖然據說除了衝霄閣“真傳銓選之會”外,仍有其他法門成為真傳弟子,可是那等途徑虛無縹緲,難如登天。

  如果說《通靈顯化真形圖》是越衡宗的支柱,那麽衝霄閣和和“真傳銓選”之製就是承托這支柱的基石。

  曆代屆成就的真傳弟子,從屬於本派耆舊世家傳承的依舊占了十分之六七。但這絲毫不能動搖衝霄閣和“真傳銓選”之製的重要性。外部的新鮮血液對本門世家俊才所產生的衝擊、以及“弟子擇師”逆向選擇,阻斷了師徒間、血緣間私相授受所帶來的競爭力減弱的風險。保證衝擊道途的龐大資源用在最優秀的修道種子身上。

  事實上,那外部補充的十分之三四的真傳弟子,尤其是為“食道靈魚”所選中的天才人物,往往是引領越衡宗推陳出新、繼往開來的關鍵人物。

  雖然在四洲六海之內,越衡宗的地位無可動搖,但這方天地,並不是隻有四周六海而已。

  此時歸無咎的突破似乎到了極為關鍵的時候。

  洞府之內折衝反複的氣息已經漸漸緩和了下來,氣流略微淡薄,紫玉珊瑚散發的光華顯得明亮許多,一時間朦朧隱耀,如霧中星火。然而歸無咎雖然依舊是閉目凝坐的姿勢,但眉宇不斷有汗珠落下,顯然絕不輕鬆。

  外散的氣息變弱,是因為其體內博大渾厚的元氣進一步凝實所致。這青年體內所遭受的壓力其實陡然增加了數倍。原本狂湧不休的真氣之潮似乎變成了渾濁厚實的泥沙,又如同一隻精鐵打造的掃帚不斷衝刷著他的肉身,其中的痛苦超過俗世間任何酷刑。

  又過了半個時辰,那如同泥沙般的真氣進一步壓縮,仿佛一團鐵水,沿著歸無咎周身百脈循環遊動。所行走之處,筋脈肌肉隱隱現出裂痕。

  道途之中,靈根資質是重中之重,每一關,每一步無不體現。

  就以現在歸無咎由“真氣九重”向靈形境界突破而言,周身積蓄的靈氣先漸漸散發,洶湧澎湃;然後在漸漸凝練,最終化成元光。在凝練的過程中,這一團狂暴氣息在體內遊走,洗刷筋骨百脈,其中遭受的絕大痛苦便是一大難關。

  上等資質的修道者,一息之間氣行三十六周天,整個突破過程隻需短短半柱香的功夫,以修道人的大毅力和經曆了“淬凡四關”的肉身底子,並不難以渡過。但若是最低等的靈根資質,三十六息行氣一周天,突破玄關便長至幾天幾夜,其中的痛苦絕不是肉體凡胎所能承受。

  世間偶爾有那靈根低劣的修士,因意外機緣服用靈丹、靈草,竟能修行到真氣九重境。此輩在試圖僥幸突破靈形時,無不因為無法忍受痛苦昏死過去而失敗,嚴重的甚至血肉爆裂而死。

  眼下歸無咎體內的真氣湧流進一步壓縮凝實,卻好似一隻黑色的耗子在體內遊走。這黑色的“耗子”移動速度可比真正的耗子遲緩多了,單以速度而論,比喻成一隻未成年的小烏龜似乎更為恰當。

  歸無咎此時已圓睜雙目,咬緊牙關,周身上下微微發顫。他原本麵容頗為俊秀,此時卻如羅漢怒目,猙獰可怖,顯然已經忍耐到了極限。

  衝霄閣弟子理應是資質萬中無一的天才,最低也是四品靈根。依眼下這歸無咎的突破速度來看,氣息凝練衝刷的過程長至數個時辰,推算下來,似乎靈根品質隻有七、八品的樣子。

  又過了一個時辰,先前洞府中種種氣息已經消散無蹤,歸無咎體內真氣進一步凝練,化作一枚龍眼大小的黑團在體內上下遊動。在旁人看來,歸無咎與尋常打坐入定無異。

  實則到了此時,最難熬的時刻已經過去,這已經凝練到極致的黑色氣息看起來極為安定,哪裏還有半點狂暴肆虐之意?這團氣息靜靜地繞著歸無咎周天經脈行走,非但沒有繼續破壞他的肉身,反而不斷溢出靈氣,修複他受損的經脈肌肉。隻要以心意牽引,導氣歸元,便可大功告成,成為一名靈形修士。

  但是歸無咎此時臉色煞白,雙目似閉,兩道微不可察的目光呆滯無神的看著前方,竟似乎在這數個時辰的苦熬中受了重創,一副精力耗盡,油盡燈枯的模樣。

  眼看將要功敗垂成的時刻,屋頂那格格不入的無名墨珠忽而飛躍下來,落在歸無咎頭頂,微微一顫,放出璀璨光華。

  隻聽“叮”的一聲,歸無咎頓時從渾渾噩噩中醒來,隻覺不但身體上傷痕盡數緩和,精神上所受創傷也如泉水洗淨泥垢,沒有半點蹤影。

  不但如此,心境更是進入一種萬物皆空,諸塵不染的玄妙境界,仿佛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細細審視這具身體上的筋骨血肉,氣脈輪轉。這身軀中的每一點細微之處,血氣豐潤或貧瘠,肌理圓滿或傷損,如平湖映月,纖毫畢現。

  他此時無心多想,以心意徐徐引導體內最後一小團凝練到極致的真氣周遊百脈。

  這團真氣緩慢的沿著二十八主脈遊走,所到之處,經絡血肉所受之傷一一修複,骨骼致密,肌膚瑩潔。這團真氣也漸漸隨之愈來愈細,愈來愈小,最後宛如一隻黃豆大小的小蝌蚪。而身軀上所蘊藏的精力生機卻似乎愈來愈盛。

  歸無咎耐心十足,隻要依舊能夠感應得到這股微弱真氣,便依舊運功駕馭,使之周遊全身。

  終於,這股真氣流轉了三千六百轉之後,在沉入丹田的一刹那,化為虛無。這小心維持、意念導引的氣息倏然消散後,歸無咎隻覺此身突然空空如也,一無所有,無氣機,無血脈,無筋骨,無肌肉,無神意。內外通透,了無形跡。

  歸無咎雙眸靈明洞徹,毫不慌亂。心無所住,動靜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