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君王之惱
作者:何時秋風悲畫扇      更新:2020-10-31 10:17      字數:2308
  男女之間若是有情,如膠似漆的白條赤陳後,就不會出現提上褲子走人的情況,在雞籠山巔時,雖然曾經彼此語言不通,不過隨著烏爾莎一直在用心學習,倒也能簡單交流。

  烏爾莎說過一套印記標識。

  黃昏沒忘記。

  烏爾莎說那是一套獨屬於她的印記標識,連娑秋娜都不知道。

  黃昏記了下來。

  烏爾莎也沒讓他失望,在出事的院子裏留了,根據印記內容,會向南走再繞圈西去,然後下一次印記會出現在路旁有水的樹上麵。

  出了應天六十裏,在路畔一戶人家井畔的柳樹上找到了印記。

  黃昏端詳後樂了。

  娑秋娜果然不是直接去蜀中,而先要去看一看錢塘大潮,也是心大,別說,她這一番舉動確實出人意料,難怪南北鎮撫司都找不到。

  都以為她直接西去了。

  繼續追蹤。

  很快兩日過去,黃昏暗暗叫苦。

  牛皮吹大了。

  當初告訴朱棣三日找回娑秋娜,可自己低估了一件事:交通。

  雖然騎馬,但速度也慢如蝸牛。

  何況要一路尋找烏爾莎留下的印記,更耗費時間,隻怕會超過三天時間,這要是弄下去,怕不是要欺君了。

  不敢作死,急忙讓賽哈智點了個心腹返回應天去給朱棣匯報。

  他和賽哈智原地等待。

  反正三天是完不成了,索性慢慢來,讓娑秋娜也去看看那壯觀天下無的錢塘大潮。

  ……

  ……

  朱棣剛從坤寧宮回來,臉黑如墨,陰沉得能滴水。

  他很憤怒。

  殺意沸揚。

  回到乾清殿後,怒意依然不可遏製,正好狗兒端了清心蓮子羹上來,朱棣抓起茶盞衰落在地,乾清殿內的史官、內侍,殿外的護衛,全部嚇得跪在地上。

  狗兒也跪了。

  朱棣怒意無處發泄,一拍桌子,“狗兒!”

  狗兒俯首在地,“奴婢知錯。”

  朱棣咬牙切齒,“知錯?知錯有用還要大明律作甚,來人啦,給朕拖出午門。”

  斬首兩字不用說。

  狗兒心喪若死,顫抖如篩糠,爬行幾步,保住朱棣的小腿,不斷叩頭,“陛下饒命,陛下饒命……奴婢再也不敢了,陛下饒命……”

  朱棣無動於衷。

  兩名護衛進來,將狗兒拖了出去。

  直到出了乾清殿,朱棣才坐在椅子上,伸手,將一名內侍叫過來,“你跟過去,在行刑的最後時刻宣朕口諭,赦他死罪,改杖責二十。”

  內侍急忙小跑著去了。

  狗兒待他不薄。

  要不然他一個才進宮不到三年的小太監,能來乾清殿侍候陛下?

  朱棣冷哼一聲。

  狗兒啊狗兒,你膽子是越來越大了啊。

  不過倒也情有可原。

  朱棣的怒意和殺意,並不是因為狗兒,而是因為某些人的手太長了,竟然伸到了大內,簡直不將他這個天子放在眼裏。

  但狗兒還是要敲打一番,他現在和黃昏走得太近,有些飄了。

  他忘記了他真正的身份。

  他是朕的內侍!

  忽見一名護衛跑進來,“啟稟陛下,南鎮撫司指揮劉明風求見,說有關於賽哈智鎮撫使的消息回報。”

  朱棣深呼吸一口氣,平息怒意後宣見。

  劉明風這個人他還記得,廣恩伯劉才的次子,長子是要世襲指揮同知的,自己看劉才也是靖難功臣,不欲讓他為難,於是對他走關係把劉明風送入南鎮撫司當指揮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兩個兒子,總得讓他把這碗水端平。

  朱棣深知兒子多了的難處。

  倒也還好,這個劉明風確實有能力,據線報,三司會審期間,賽哈智和黃昏皆被押入大牢後,南鎮撫司群龍無首,劉明風臨危受命,讓南鎮撫司的運轉沒有絲毫停滯。

  倒是可以再擢升重用一下。

  劉明風進來後行禮,朱棣沒把怒意表現出現,泰山崩於前而心如平湖者可為上將軍,朱棣這樣的人,遠勝於此。

  淡然笑道:“劉愛卿何事?”

  劉明風一聽這話,知道陛下忙,或許也可能是情緒不好,不會有什麽噓寒問暖,立即道:“回陛下的話,剛才賽哈智鎮撫使著人回來,說已查探到娑秋娜等人的行蹤,不過——”

  朱棣嗯了聲,“出了岔子?”

  劉明風急忙道:“倒也是沒出岔子,那位兄弟回來,說黃昏請他回來向陛下請罪,因為錯估了行程,三日內將娑秋娜帶回應天的事情做不到,請陛下旨意,如果降旨責罰,黃昏說他立即回來領罪,如果陛下願意讓他戴罪立功,他則趕去杭州鹽官鎮,將準備看大潮的娑秋娜帶回來。”

  朱棣訝然失笑,“他才發覺麽?”

  三天……

  真以為你是神仙可以騰雲駕霧麽。

  沒太在意。

  當初黃昏說三日的時候,朱棣就知道黃昏要輸,除非娑秋娜就躲在京畿附近,既然娑秋娜是跑杭州鹽官鎮看大潮去了,別說三日,十日內往返都懸乎。

  難怪黃昏要在原地等待。

  因為時間已經不是關鍵。

  想了想道:“你著人去通知賽哈智,將娑秋娜帶回來就行,不須拘泥於時間,若是可以的話,陪她看了大潮回來也行。”

  這事大明這邊做的不是很厚道,坑了娑秋娜一把,不妨補償一下她。

  西域人,哪曾見過一線大潮湧天際的壯景。

  劉明風立即告辭離去。

  待劉明風離去後,朱棣想了想,對內侍道:“著人去順天,帶朕口諭,去問問老大,就說:老大你的病好了沒,好了就趕緊給老子滾回應天來。”

  朱棣不想呆應天了。

  煩躁。

  還是呆在順天舒心,畢竟是生活了大半生的地方。

  更重要的一點,立儲吧。

  早些立儲,少受這些煩惱摧心。

  至於立儲立誰,朱棣暫時沒有決意,所以讓老大回來,三個兒子都在身邊,然後再好生比較,檢驗一番,該立儲的立儲,該封王的封王。

  朱棣算是看明白了。

  靖難之後發生的諸多事情,大多和立儲有關。

  一旦儲君定下來,大概就會清淨許多。

  但是立儲立誰?

  朱棣有些愁。

  老大治政好,又是嫡長子,老二武功好,得朝中武將擁戴,而自己的宏圖霸業還需要這些武將鞠躬盡瘁,老三麽……

  不考慮了。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雞肋,當個閑王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