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為好
作者:風雪雲中路      更新:2022-04-04 20:56      字數:3516
  以黃瓊那麽喜歡孩子的性格,若是他自己的兒子,也出現老爺子膝下諸子,為了奪嫡而相互殘殺的事情。蔡氏都不知道那位爺,究竟會有多心疼和痛苦。所以在蔡氏看來,司徒喚霜這個正妃,也是將來的皇後,無論願意與否,這個孩子都得生,而且必須要得生下兒子才行。

  聽到蔡氏的話,想起成親以來每一次同房,司徒喚霜也隻能苦笑著搖了搖頭道:“我實在接受不了,與其他人一同服侍他。哪怕每一次,見到他那麽難受,也曾經想過找別人一同幫襯著。可每次到了關頭上,卻還是接受不了。哪怕平日裏,再親如姐妹的人,也接受不了。”

  “而且即便是真的接受,讓他最後都留給我,可我這一生也許都無法懷孕。我師傅曾經說我,先天便是極陰之女。這一生便是嫁人,都因為先天體質的關係,很難能夠懷上孩子。即便是有意外,也根本無法給他誕下兒子,最多也就是給他誕下女兒。所以她才勸我出家為尼。”

  “因為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接受不能生下後代的妻子。即便是嫁人了,想必親事也會波折重生的。原本我也是抱著這個念頭的,辦完了需要辦的那些事情,便回桂林七星庵落發為尼,守著師傅靈骨塔過一生。隻是沒有想到,陰差陽錯遇到了他,更與他走到了今天成了夫妻。”

  司徒喚霜的話,讓蔡氏不由得一陣陣的心酸。她是做過母親的人,雖說曾經的子女,都被殘害致死。可眼下腹中又有了骨肉,也算是彌補了當初的傷痛。可但徒喚霜,卻是有可能再也無法做母親,這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又是何其殘酷?尤其她還是嫁入到了天家成了太子妃。

  雖說不懂得極陰之女是什麽意思,可飽讀詩書,之前嫁到的又是官宦世家蔡氏,又何嚐不知道在天家,包括那些名門大戶,對嫡子是如何看重。可如今身為他正妃的司徒喚霜,卻恰恰不能成為一個母親。想到這裏,蔡氏將司徒喚霜摟在懷中,心疼的道:“我可憐的外甥女。”

  “你的命運,怎麽如此的波折。父母早早的便撇下你西去,留下你孤零零的一個人,在廣南西路那種蠻荒地方生活。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又因為先天體質原因無法成為母親。將來,不僅要在這後宮,便是在天家,在朝中要承受多少的壓力和委屈?”

  感受到了蔡氏的心疼,雖說因為有些不習慣,與人如此親近所有有些遲疑,但司徒喚霜最終還是抬起了雙手,同樣將蔡氏摟在懷中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雖說我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還有疼我、愛我的他,如今更是找到了自己的親人,也就沒有什麽可遺憾的。”

  “小姨,你的孩子不論男女,也同樣是他的孩子,更是我們三個人的。我雖說是他的表姐,可在這宮中也是他的嫡母,他雖說不是我親生的,可也與我有著最緊密的關係,還有著相同的血脈。而我也可以與你一起,看著他、陪著他長大成人,這對於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聽著兩個人相認以來,司徒喚霜第一次稱呼自己為小姨,蔡氏心中卻是感慨萬千。隻是事情已經走到這一步,她輕輕撫摸著自己的肚子,除了感慨造化弄人之外又能如何?這麽做雖說有些亂了綱常,可除了這樣又有什麽辦法?更何況,現在這種情況不是已經都亂了嗎?

  既然已經亂了,與其在這裏糾結,倒還不如順其自然。至少別為自己,也別為那位爺徒增煩惱。他又不肯放自己出宮別居,讓自己帶著孩子單獨生活,自己還能怎麽辦?而自己更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去拖他的後腿。蔡氏知道,現在被皇帝趕上了鴨架的黃瓊,壓力會有多大。

  離開司徒喚霜這裏的黃瓊,自然不知道自己離開後,二女之間關於自己的這番對話。回到溫德殿後的黃瓊,正在批折子的時候。卻是接到太監的通報,慎妃有事啟奏太子殿下。如果太子殿下想要知道某些話,究竟是從誰的嘴裏麵傳出來的話,最好還是請太子殿下去她哪兒。

  那個太監還稟奏,慎妃說了這溫德殿不是她該來的地方。所以,還希望太子殿下今兒能撥出空閑來,去她那裏一趟。聽到太監奏報慎妃要見自己,黃瓊不由得眉頭緊鎖。這個狡猾的女人,又在那裏搞什麽幺蛾子?溫德殿不是她該來的,可那後宮就是自己可以隨便去的嗎?

  她知道要避嫌,難道自己就不知道要避嫌嗎?她雖說沒有給老爺子真正侍寢過,可不管怎麽說,至少在名義上她也是老爺子的嬪妃。她的寢宮,是自己該隨便去的嗎?更何況,去年去的那一次,都著了她的詭計。這次又讓自己去,恐怕她口中的那件事,隻是一個借口吧。

  私底下,指不定那個狡猾的女人,又要搞出什麽把戲來。想了想,黃瓊吩咐太監,讓他告訴慎妃男女有別,自己雖說身為太子,也不能隨便去其他嬪妃的寢宮。她那裏自己去不方便,若是她有什麽事情,可以寫一道折子讓太監遞交過來便可。至於其他的,禮製是不能違的。

  也許是知道黃瓊的性子,既然拒絕便輕易不會改變主意。在接到太監的傳話後,那邊的慎妃便再沒有派人前來。而忙著與中書省的兩位相爺,以及戶部、兵部官員,談今年歲入的情況,以為她死了心的黃瓊也就沒有在理會。今年陝西、隴右還沒有,從前年大旱中緩過勁來。

  隴右去年又遭受了兵災,雖說波及麵不算太廣,可寧夏府善後的問題也是一件大事。黃瓊在西京的時候,雖說竭力為寧夏府籌集了一批錢糧,但數量還差得多。可單靠如今府庫空空如野的隴右支撐,也完全不現實。而恢複戰亂產生的損失,也不單單是免除錢糧和給點優惠。

  更何況,黃瓊在西京時便決定,打算在中原動員一批失去土地流民,去寧夏府屯墾。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如今中原土地兼並日益嚴重,諸路都有大量土地被兼並,而導致失去土地農民。在這種情況之下,放著賀蘭山下水草豐美的河套平原不去利用,實在有些過於浪費了。

  這樣,既可以將前唐晚期便荒廢的那個塞上江南,再一次的開發起來不說。還可以大大緩解,中原如今日益尖銳的危機。更為關鍵的是,可以改變寧夏府的人口構成。寧夏府原本是黨項人與漢人雜居,漢人數量遠遠比不上黨項人。而經過此次拓跋繼遷作亂,人口更是銳減。

  尤其是漢人,在拓跋繼遷有意識的消耗之下,更是十室九空。自己在寧夏善後的時候,雖說取消了黨項族籍,將黨項人一律視為漢人。但這個融合時間,卻需要上百年甚至是更久。而自己盡管從根子上,徹底的解決了心腹大患平夏部,以及寧夏黨項人最大的部族野利部。

  但那裏依舊有為數眾多黨項人的小部族,而且本身又是地靠北遼。之前在拓跋繼遷刻意的挑動民族爭鬥情況之下,黨項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依舊是愈演愈烈。雖說在自己強勢壓製之下,黨項人不敢做出什麽出格事情來。自己取消了原本針對黨項人的歧視,也緩和了矛盾。

  可自開國百餘年來,朝廷對黨項人的歧視,帶來的傷疤也不是短時日可以消弭的。如果任由此種情況發展下去,寧夏府的黨項人,依舊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寧夏府與陝西北路平夏部的老巢,銀州、綏州山水相連。這次是自己僥幸,也最快的速度撲滅了拓跋繼遷作亂。

  而陝西路與隴右路的黨項部族,從亂隻是極少幾個不大的部族。若是下次,可就未必有這麽幸運了。若是黨項人再一次造反,再波及到隴右、陝西路的黨項諸部,甚至是青塘吐蕃諸部,倒時候整個西北便要大亂。而無論是黨項人漢化,還是青塘吐蕃盟旗製度都非一日之功。

  如果想要加快黨項人漢化速度,盡快的讓寧夏府的漢人數量占據優勢,才是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在這種情況之下移民充邊,也就成為一個最佳的選擇。這一點,張遷給自己的密報上,已經是多次說明。在土地承受之內,盡可能遷移漢人去寧夏府已經是當務之急。

  之前,自己在西京的時候,便已經下過鈞旨。明令京兆府,以及河南路諸府搜檢流民,送往寧夏府屯墾。並且命戶部籌集一批錢糧,要足額保證流民遷移的時候,口糧不短缺。不因為缺少口糧,在路上成為餓殍。肯去寧夏的流民,到寧夏之後由官府,借貸種子、耕牛。

  至於這些遷移過去的流民,黃瓊的想法是編為保甲和團練,在寧夏府單獨設置歸順西京兵部調動指揮的兵備道。選派經驗豐富的文武官員,分別出任正副兵備使,農忙農耕、農閑訓練。一旦西疆有警,可以就地征集團練。若是黨項人複叛,直接可以調動團練就地剿滅。

  若是寧夏府這一點上做的好,黃瓊準備將這個法子,向所有齊遼邊境府推廣。但黃瓊卻沒有想到,他遷移流民去寧夏府的這道鈞旨,在河南諸府,包括京兆府在內,執行的卻是都不積極。甚至京兆府,還有一些抵觸。所以黃瓊,今兒將涉及到的衙門,全部找過來商議。

  在溫德殿上,出乎黃瓊意料的是,那位剛由河北路經略安撫使,調任身為副相參知政事,兼龍圖閣直學士呂蒙正,卻是一躬身道:“殿下這個初衷是好的,想要那些流民有田可耕。但流民日苦,原本到京城便是為了謀生、養家糊口,而寧夏府地處隴右,本就是蠻荒之地。”

  “至少在諸百姓的眼中,未必比得上京城的繁華。若是自願前去恐怕無人響應,若是強行遷移恐怕要出大亂子的。尤其是京兆府周邊流民,本就聚居在京城內外,一旦亂了起來,這個責任誰也擔不起。這也是下麵官員,不願意落實原因。此事,以臣看來須得徐徐圖之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