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天機局
作者:漠北狂生      更新:2021-02-04 14:43      字數:2232
  如此一來許多事情就解釋的清楚了。

  若思是一個人的字,在平時可能還查不到這個人的信息。

  可現在近乎是填空題的難度自然難不倒楚辭。

  明代有資格被聖旨點名的人裏麵叫若思的隻有一個。

  明代四朝老臣,胡儼!

  胡儼,字若思,洪都人。通覽天文、地理、律曆、卜算等,尤對天文緯候學有較深造詣。

  洪武年間考中舉人。明成祖朱棣成帝後,以翰林檢討直文淵閣,遷侍講。

  永樂二年累拜國子監祭酒。重修《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天下圖誌》,皆充總裁官。

  洪熙時進太子賓客,仍兼祭酒。

  就是這麽一個曆經明朝四代皇帝的老臣,居然是明朝最離奇皇帝建文帝的心腹,這讓楚辭也心生驚異。

  他看過的任何一本書都不曾記載這段事情,對胡儼的評價也沒有這麽高。

  重新翻開建文帝起居注中的記載,楚辭總算在一些信息中發現端倪。

  建文四年,胡儼被人推薦給建文帝朱允炆,評價極高。

  “學足以達天人之際,智足以資帷幄之籌,必拔而用之,乃知臣言不妄”。

  胡儼因為這個推薦受到召見。

  卻因為朱棣大軍壓境沒有任何結果。

  此後朱棣聽說胡儼的才能,下令讓其進入欽天監,後再度拜入文淵閣當值。

  這段經曆在《明史》中有明確記載。

  翻譯過來就是:胡儼在內閣任事之時,但凡皇帝谘詢顧問,都會從容思索考量,從來不會搶在別人前麵、爭著回答提問、以表現自己的才智,當時的人對他非常肯定。但是認為他的回答稍嫌笨拙。

  《永樂大典》的第一次編撰時間是永樂元年,當時初版《文獻大成》並不能讓朱棣滿意。

  於是開始二次編撰。於永樂五年定稿, 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才抄寫完畢。

  永樂七年,朱棣駕臨帝都,胡儼隨行。

  不管是從時間還是行事動機全都對的上,胡儼做這件事的可信度最高,也最不容易被人發現。

  身為文淵閣侍講,胡儼能夠輕易接觸到《文獻大成》和《永樂大典》,在這段過程中可以很輕鬆的抄寫,甚至組織人抄寫。

  對一般的人來說,找人抄書比較困難,可是作為文淵閣侍講,胡儼麵聖的機會極大,讓一般的抄書人多抄一本也沒有任何問題。

  這麽說來隻有一個問題。

  胡儼這麽一個人為什麽會成為建文帝的心腹?

  畢竟建文帝被朱棣大軍圍攻的時候才剛剛召見胡儼不久,可是一轉頭胡儼就作為金陵文臣代表恭迎朱棣。

  要知道建文元年胡儼還是一個知縣,管轄範圍不過一縣大小,短短四年時間就能夠成為文臣代表,這中間的事情沒有人在任何地方記載本身就很離奇。

  更不用說胡儼還能成為朱棣的寵臣,一直到之後一位皇帝還能擔任國子監祭酒。

  這份實力堪稱明朝當官典範。

  沒有其它任何資料,就算是楚辭也不可能還原出曆史的真相,隻能推測當年胡儼當官第一次被舉薦去當桐城縣知縣的時候已經進入建文帝的眼睛。

  此後胡儼一直與建文帝有所聯係。

  在建文帝預感到自己情形不妙的情況下,特意將胡儼提拔上來,作為自己在朝中的後備力量。

  之所以選擇胡儼,大概也是因為建文帝深知此前的高級文官不可能因為他選擇死守。

  能夠跟他走的人走後,自己對這個地方就沒有一點信息來源。

  建文帝雖然不如朱棣厲害,可也絕不是草包,自然想得到安插探子這個想法。

  從事實來看,還做得很好。

  不僅埋伏了探子還讓探子一直混跡在明朝政治圈的高層。

  楚辭相信這樣的探子絕對不止一個,胡儼能夠為其抄寫《永樂大典》,一定還有別人在從事著這些事情。

  “或許,找到這些探子的身份,就可以找到建文帝真正的地點!”

  楚辭重新看向行李箱裏麵的書籍,開始查探起其它的線索。

  畢竟目前學術界的一切依據都是以建文帝消失在海外為主要猜想,甚至連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探尋海外的建文帝的下落。

  可如果建文帝從始至終都在華國境內,那麽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許多曆史事件都會被重新改寫。

  尤其是東南亞幾個國家一直自詡建文帝後裔,想要將南海諸島收回去,等到建文帝最終埋骨地發現後,這些猴子們隻能跳腳了。

  可惜的是這個神秘人留下的資料中沒有任何關於建文帝下落的東西,隻有關於《永樂大典》下落的分析。

  “那麽他來這裏的目的是什麽?”

  楚辭下意識陷入思索。

  一個人不可能無緣無故帶著這麽多東西來毛子國,這可是全部的身價。

  而且能夠掌握到《永樂大典》線索的人絕對不會是一般的冒險者,至少也是赫赫有名的鑒寶家和考古學家。

  楚辭沒有細想太多,將行李箱內整理出的照片發給寧柔,又把床上死豬一樣睡覺的葉良辰揪醒來。

  “一天之內,我要這個人的全部資料。”

  接到楚辭的吩咐,葉良辰哪還敢休息,當即一通電話打回國內,整個葉家的情報組織全都動作起來。

  不到三小時還真給挖出來了這個人的信息。

  姚德顯,明代黑衣宰相姚廣孝第一百二十七代孫,是著名的鑒寶學者和曆史學者,自從三年前出國參與項目研究,再無任何消息。

  “項目研究?”

  楚辭敏銳地發現問題。

  哪有官方信息記載隻有項目研究的。

  如果是一般的項目,不會有這個說明。可達到絕密或者達到同等級別的項目根本就不予顯示。

  楚辭眼神落在資料上意識到這可能就是姚德顯出現在這裏的原因。

  背後絕對還有別的東西。

  繼續整理姚德顯留下的其他物品,一個特殊的標記突然引起楚辭的注意。

  一個中間寫有天的八卦圖標。

  看到這個圖標的一刹那,楚辭突然明白過來這個姚德顯是什麽人,又是為什麽會出現在這裏,眼神閃過森森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