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羅丹的小型雕塑
作者:漠北狂生      更新:2021-02-04 14:43      字數:2287
  本來以為撿漏到一個雕塑就已經占了便宜,沒想到剛剛老板搶徽章的時候帶出來另外幾樣東西。

  楚辭看到後隻有一個念頭。

  拿到手!

  沒發現就買,發現了就騙,騙不到就想辦法搶過來!

  總之就算是交出鐵十字勳章也要拿到。

  好在攤主根本沒有意識到楚辭要幹什麽,整個過程都沉浸在自己賺了五十萬的快樂中,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丟了多大一個寶貝。

  反而還被楚辭套出一堆話。

  楚辭顫抖著拿出一本橙黃色的古書,邊角已經粘連在一起,書封麵上貼著一層報紙,下麵依稀透出四個楷書大字。

  《永樂大典》。

  這本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華國曆史上第一百科全書,記載的東西上涵三祖曆史傳說,下至百姓生活,醫、藥、文、史、農、科……

  天下萬物全部囊括其中。

  可惜正品丟失,連國內也沒有全本。

  如今國內所存《永樂大典》僅252卷並2頁,距原數22877卷相差甚遠,隻是零頭而已。

  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們一直都在全世界尋找《永樂大典》的遺失版本想要補齊這套神書。

  可惜,從翁自同上任至今也隻尋回十幾卷,距離原書兩萬多卷來說,杯水車薪。

  一年前,在紅酒國一場拍賣會上,兩冊《永樂大典》真品賣出了六千萬元的高價,徹底刷新了白皮們對華國書籍的認知。

  此後回收《永樂大典》的難度更大。

  楚辭現在手裏拿著的正是原版的《永樂大典》喪字卷。

  天下隻此一本!

  根據攤主所說,這冊書是他屋子裏的一個租客留下的東西,因為上周租客出現意外,別的東西都被督察帶走,隻有這本書被扔在床底留了下來。

  他打掃衛生的時候發現的,沒有丟掉,想拿來賣錢,結果一放就放到現在。

  楚辭打開書,看到上麵的紙張字跡握著書激動不已。

  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永樂大典》,明成祖朱棣下令編寫的《永樂大典》正本!

  不是嘉靖朝的手抄版本,而是比故宮博物院的那批還要早的正本!

  《永樂大典》一共有四個版本。

  明成祖朱棣繼位之初就下詔‘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當時的文淵閣大學士解縉負責《永樂大典》初版編撰。

  沒想到解縉理解錯朱棣的意思,花費一年時間編撰了一個《文獻大成》交上去完任務。

  被朱棣痛批一頓,又派黑衣宰相姚廣孝坐鎮監督大典的編修,這才讓解縉知道朱棣的心思,重新編撰了一本三億七千萬字的《永樂大典》。

  後來朱棣從金陵遷都去往帝都,留守人員為了查資料方便,緊急趕抄出來一本《永樂大典精華版》,涵蓋可能用到的文化、經濟、水土、工具、農桑等冊,藏在金陵宮中。

  第四版,也就是目前留下來最多的版本是嘉靖時期重新抄寫的版本。

  這套副本一直存放在明朝皇家檔案館皇宮藏書庫中,直到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的時候還有八千多本。

  可隨著《四庫全書》修訂,《永樂大典》也被各種人借出,等到清末就剩下三四千本。

  據說八國聯軍的時候,就有帝都城小商販撿到遺落地上的《永樂大典》。但是他不知道這是什麽,隻知道裏邊的紙很不錯,就撕了包油條。

  這才導致現在整個官方保存的《永樂大典》也就三百多本。

  ……

  楚辭揮手將這段記憶趕出去,重新看向手中古籍。

  他問話的時候,用上了生氣控製,攤主說的話全是實話,這個東西的來曆就很蹊蹺。

  《永樂大典》正本自從嘉靖之後再無出現。

  外人相傳這套正本都被嘉靖帶到了皇陵中當陪葬品,怎麽可能出現在這裏?

  楚辭剛才已經問明白租客信息,決定等下去查清楚這個東西的來曆。

  事關《永樂大典》,不得不小心。

  下了決定,楚辭將《永樂大典》放入包裏仔細收好,這才拿出剛才買下來的大理石人雕像。

  一個無頭無手臂的雕像,邁著腿站在地麵。

  明明是站著,卻有一種難以嚴明的動感,當眼神落下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轉移到作品的腿部上麵,進而感覺到作品似乎在走路。

  這麽一尊雕像,放在跳蚤市場隻會被當成是被哪個熊孩子摔斷了腦袋和手臂的東西。

  畢竟原本的脖子和胳膊的連接處全都斷茬清晰,還有顆粒感。

  簡直像是從石頭上直接敲下來的地方。

  如果是雕刻者本身所留,至少也會打磨平整不可能留下這樣的半成品狀態。

  攤主也不知道這個東西的來曆,於是放在一邊一直當做壓攤位的東西,楚辭隻花了兩百塊就收了回來。

  楚辭買回來的原因也很簡單。

  這個雕像下麵有一個小小的標記。

  AR。

  知道這個標記含義的人很多,可是能在看到後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的人很少。

  恰好楚辭就是能夠反映過來的那一個。

  眼神落下,翻轉過來的瞬間就知道這個雕塑是奧古斯特·羅丹的作品!

  而且,還是羅丹作品中比較知名的行走的人的原型。

  雕塑家在創作之前都不會一次完成作品,而是會從小模型開始將自己的想法先行實現,再經過思考和調整後進行大型雕像的創作。

  羅丹《行走的人》就是一個大型青銅雕像,高2米。

  這個雕像在歐區藝術史上都極其難得。

  羅丹創意地沒有保留尋常人像一時一刻的動作,而是將將行走的連串動作分別呈現在人體各個部位上,觀者視線隨之移動,產生雕像活動和行走的感覺。

  這在雕塑領域是一種極大的創新。

  甚至奠定了羅丹之後的雕塑領域的一脈風格。

  這個作品的地位自然可以想象。

  而眼前這個小雕塑,極有可能就是羅丹在創作之前用來打樣的雕塑。

  要論重要性,甚至超過《行走的人》大作品。

  放到拍賣會上,足夠了!

  楚辭將雕塑拎回車上,扔給龍淵隊員,自己收拾東西前去調查《永樂大典》的真相。

  比起拍賣會上需要拍賣的東西,楚辭更在意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