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一見鍾情 第2節:求情
作者:艾衎      更新:2020-04-26 00:38      字數:2280
  第2節:求情

  張確道:“老夫還沒追究你泄漏朝廷機密,害死朝廷重臣之罪,你現在卻又來妖言惑眾,詆毀皇太後殿下。你若再敢胡言亂語,本相可就顧不得情麵了。”

  李殊瓊聽張確一席話,是早就知道他是李忠的兒子了,他還想再說點什麽,又聽董旺說過,張確脾氣古怪,最是鐵麵無私,不敢輕易開口。

  張確又轉身對謝呂田三人說道:“還請賢弟盡心竭力輔佐王爺,不要聽信小人挑撥離間之語,希望王爺與皇太後殿下莫生嫌隙,以免蠻夷番邦借機生事,趁火打劫。諸君都深知其中利害,勿以私情而廢國事。若我等因私誤國,將來有何顏麵見列祖列宗於地下!”

  李殊瓊聽張確之言,大有指責他挑撥離間之意,張確這番言語雖是對謝呂田三人所說,但話裏話外,盡是訓斥李殊瓊為了給李家洗冤雪恥,不顧及國家利益,忘記祖宗,投靠宛國。李殊瓊心中著急,又不便將太子之事告訴眾人,尤其是他冒充宛國公主近侍,更是百口莫辯,鬧了個臉紅脖子粗,一時無言以對。

  隻聽張確繼續說:“老夫孑然一身,已毫無牽掛,生死何懼?!老夫此次回京,若安然無恙,無恥小人的挑撥之語,不攻自破。若老夫身首異處,王爺再做打算,也不為遲晚。”

  張確說完,翻身上馬,李殊瓊一把拉住張確的馬韁,說道:“伯父,當今太後無道,民不聊生……”

  李殊瓊話隻說了一半,張確就從他手中奪過韁強,厲聲喝道:“還不住口!”

  張確端坐在馬背上,正色道:“老夫從未去過異域,哪裏來的異域侄兒?定是你認錯了人。我堂堂中原大國的政事,也不勞宛國侍者操心,還請你不要忘記,妄議他國政事乃是大忌。你尚且年輕,何去何從,好自為之。”言罷,不等李殊瓊解釋,便揚鞭催馬,返回京城。李殊瓊望著張確卷起的一陣塵土,陷入沉思之中。

  早有人將矮倭瓜打入囚車,並將丁肆和董旺的屍體收拾好,置於車上,隨同張確一同返京。一隊人馬行到半路,正遇到於陸帶著幾個大內侍衛風塵仆仆的趕來。見到張確,於陸十分驚訝,卻隻問道:“張大人,雍王的壽禮可送到了嗎?”

  張確道:“已經交給雍王義子帶回。”

  於陸道:“張大人辛苦,怎麽沒有休息幾天再回京呢?”

  張確道:“公務在身,耽擱不得。於大人,就此別過。”

  於陸道:“張大人請借一步說話。”

  二人來到旁邊的一處樹林之中。張確知道於陸是太後的心腹之臣,自然不必對他有所隱瞞,因此直言不諱的說:“於大人是來給老夫收屍的嗎?”

  於陸心中明白,卻故做驚訝,說道:“張大人何出此言?”

  張確見於陸裝糊塗,便接著說:“於大人是怕丁大人辦事不利,來補刀的嗎?”

  於陸心中想,張丞相聰慧過人,自然是什麽都清楚,雖然彼此心照不宣,但總不能直接講出來吧,便說:“太後是擔心張大人的安全,故此派臣下過來。”

  張確笑道:“劉良雖然不知所終,但他卻為皇太後殿下培養了十名大內侍衛,都是各懷絕技的高手。老夫自知武學尚淺,難在你手上逃得性命,也不必做垂死掙紮。”說著解掉肋下寶劍,擲於地上,又說:“還勞煩於大人送老夫一程,老夫這裏先謝過了。”

  於陸能被劉良選中,精心培養,自是天姿聰慧,又常伴太後左右,見識也高過常人,他聽張確之言,今日若不把事情說明白了,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便在心中思忖:今天如果不把這些事情講明,存在張大人心裏,也是如鯁在喉,反讓君臣之間心生嫌隙,倒不如就打開天窗說亮話,也去了張丞相這塊心病。張丞相若真對太後心存怨恨,也就不會回來了,他本來就無牽無掛,憑他一身功夫,在江湖之上怎麽也能有個立足之地。今日既然回京,必是已經想通了,不過就是不想讓別人把他當傻子看罷了。

  想到此處,於陸連忙撿起張確的寶劍,雙手捧到張確麵前,說道:“果然什麽事情都瞞不過張大人。殿下是重感情的人,師傅為殿下盡心竭力,他的失蹤,殿下受到的打擊太大,便聽信了丁肆的讒言。殿下隻是一時被他蠱惑,待清醒之後,心中懊悔,立即派臣下快馬加鞭的趕過來,助張大人一臂之力,以免鑄成大錯。幸好張大人洪福齊天,已然化險為夷。還請張大人念及手足之情,不要記恨殿下。”

  張確道:“皇太後殿下何時念及過手足之情嗎?”

  於陸知他說的是李忠慘遭滅門一事,一時語塞,想了想,說道:“殿下這些年,一直後悔不已,然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挽回,殿下隻能善待活著的人。故而未降罪雲鼎,還想把連陽公主下嫁雲中逸。”

  張確打斷了他的話,冷冷的說:“李忠就隻留下這一個兒子。”說完,從於陸手中抓起寶劍,拂袖而去。

  於陸這才明白,張確跟他說這些話,並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希望太後能高抬貴手,放過李殊瓊。

  一路之上,張確向於陸交代了矮倭瓜編造的一套謊言,於陸心中暗暗佩服張確的胸襟。張確明知太後要殺他,他不僅沒有埋怨,還給太後找好了台階,朝廷有此賢相,是百官這福。

  張確回京,按照矮倭瓜編造的謊言,回稟太後,以“殉職”的名義,隆重的安葬了丁肆和董旺,又給矮倭瓜找了個差事,囑咐他必須改邪歸正,報效國家,並上奏章,為其他參與剿匪的人請功,一事不差,一人不漏,皆大歡喜。

  張確唯獨沒給他自己標功請賞,太後主動給他的賞賜,他亦婉言謝絕,說道:“臣辦事不利,未能將太後交代的差事辦好,因臣之過,導致劉公公失蹤,臣本是死罪,皇太後殿下不殺臣,已經是天恩了,不敢再求賞賜。”

  張確又拿出他自己的俸祿來安撫董旺和死難戰士的家人,他也沒有什麽積蓄,雖然傾囊而出,也不過杯水車薪,暫解燃眉之急。眾士卒的家眷也知張丞相清廉,多不願再拿他錢財,無奈張確執意要給,也隻得收下,皆感念他的恩德。

  一場軒然大波,就這樣風平浪靜了,張確一切如常,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過一樣。知情者無不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