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三章 門縫裏看人
作者:落梅河      更新:2020-03-03 06:48      字數:2076
  當路上的車馬愈來愈擁堵,路旁的街市愈來愈繁華,宋朝的來客們,也忍不住興奮了起來,大理國的都城,終於要到了。

  一路侍奉他們的那些人,更是難掩麵上的喜色,終於到家了。

  從京城到宋朝成都府的這條路,他們常走,但真沒有一次,有像這次這般難熬。

  宋朝的這些老爺先生們……唉,不說也罷。

  “子明先生,”領頭的勒馬人站在彎道旁,對坐在車裏的王顒道:“前方就到了,”

  原本半躺著的王顒隨意點點頭,總算坐了起來,還讓書童又仔細理了理衣冠,他料定,前方會有要員迎接,名儒子弟的風範絕不能丟。

  隨行的士子,無論是坐車的還是騎馬的,此時都和他一樣,又抓緊整理衣冠,這不是給將要來迎接他們的人麵子,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麵子,或者說,是上國的體統。

  所以,他們都沒有留意到,一路鞍前馬後的侍奉他們的那些大理人,眼中那別樣的意味。

  王顒的馬車首先駛過彎道,他向前一看,頓時一肅,不由自主的露出敬重的神情來。

  和他一樣,陸續繞過彎道的士子們,一時也有些失語。

  左邊蒼山雄俊,右邊洱河滔滔,其間一座雄關巍然屹立。

  那關城本就極高,又建在高坡之上,觀之如直聳雲霄一般,城堞向左右延伸開來,約莫有十裏長短,放眼望去,像一條猙獰的黑龍一般,牢牢的扼住自南方進入大理國京城核心區的道路。

  包括王顒在內,這些儒生,從未到過邊關,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雄奇的關城,一時都有些心為之動,神為之奪,以至於都沒人例行鄙薄兩句。

  這些宋朝來客臉上的震驚,和一時集體的失語,讓這一路侍奉他們的人,終於感受到了久違的暢快。

  雖然他們現在隻有族群而無民族的觀念,隻注重個人和家庭利益而國家意識單薄,但任誰聽人一路走,一路把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從方方麵麵都貶得一文不值,心裏怎麽可能高興得起來?

  而自從那天在邛部川部,得知有不少宋朝人,來河這邊租地為生之後,在這群宋朝的老爺先生口中,這樣的貶低就沒有一刻斷過。

  現在,嗬嗬,在我們的這座雄關前麵,你們再也說不出貶低的話來了吧。

  他們還是……太單純。

  宋朝來客們,很快就紛紛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羞怒之下,頓時都以十二萬分的努力,從各個方麵貶低起這座雄關來,“你們快看,看那城牆,又矮又窄,尤其是那城門洞,居然那麽窄,怕是隻容一輛車通過,難怪此處如此擁堵,莫不是,建成之時,此地竟然連馬車都不曾有……

  “這就是你們一直在說的那座關城?不過如此而已嘛……”

  “對,稀鬆平常得很,若是就這樣的關城,也能被稱為雄關,那在我大宋,稱得上雄關的,豈不是不知凡幾?”

  讀書人,尤其是大宋朝的讀書人,怎麽可能掉麵子?他們頭上的嘴,他們手中的筆,把別人的黃金說成像黃沙般一文不值,卻把自己的稻草說成稀世之珍,那隻是平常。

  大理國這邊的人,一時都有些恍然,果然是這越有學問的人,便越是會睜眼說瞎話,越是不講道理啊。

  領頭的那位忍不住,便像介紹一樣的說了一句,“天寶年間,唐朝兩次派大軍攻伐,但無論是鮮於仲通所率的六萬大軍,還是李宓李將軍所率的十萬大軍,均在此關前折戟,”

  他指著旁邊的洱河道:“李宓將軍,更是在兵敗之後,投河自盡。”

  這些書生,少有知道這幾百年前舊事的,按他們的觀念,唐朝那樣文治武功皆到了頂峰的朝代,怎麽可能在這樣野蠻落後的地方,遭遇這樣的挫折?

  還一次六萬,一次十萬,說大話也得有個限度不是?

  你們莫不是以為,誰都能像李太白那樣,說“飛流直下三千尺”?

  當下便有人準備反唇相譏,王顒此時開口道:“不要妄言。”

  來之前做了些功課,又專程向老師請教過,所以他多少了解一些,知道這就是事實。

  天寶年間兩伐南詔,結果兩次皆敗,還是慘敗,加起來十六萬大軍全軍覆沒,當然,那主要怪奸相楊國忠。

  也是如此,昔年太祖才會在大渡河畔輕揮玉虎,與大理國以大渡河為界。

  他難得的行了一禮道:“聽說此地尚有唐朝將士墓,來日可否領路,我等理當前去祭奠一番。”

  陪同之人也肅然起來,“敢不從命?”

  又道:“好叫各位得知,國中百姓,曆來對陣亡之唐朝將士,頗為尊重,他們的墓前,四季犧牲(指祭拜用品)不斷,我們敬李宓將軍的忠義,就在此斜陽峰之上,為李將軍建祠祭祀。”

  儒生們並不在意他的話,隻對王顒的提議肅然起敬,紛紛稱讚起來,“先生不愧為伊川先生高足,果然是我等師表,”

  王顒不以為意的聽著他們的各種追捧,此際最關心的卻是,人呢,不是應該到這裏來迎候嗎?

  他這真是想太多,龍尾關,顧名思義,位於蒼山這條龍之尾,也是大理國九重王都最南的一重,此處距離大理國京城,還有近五十裏路。

  他何德何能,能讓人接出五十裏路來?

  他有些悶悶不樂的通過這座稱得上威名赫赫的雄關,在龍尾城中稍作修整後,便繼續前行。

  不知道是不是在龍尾關前又被教訓了一次,真正進入大理國的京畿之地後,他們的牢騷話,明顯少了不少。

  入關之後,形形色色的民族風情濃鬱的建築,南詔閣羅鳳時所築的又一處王都太和城、那一座座大氣輝煌的寺廟,和宋朝風格完全迥異的民居……讓他們都有目不暇接之感。

  但指望這些人為此稱讚幾句,那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也就是對浩瀚的洱海小小的讚歎了幾句,也有人一時才情迸發,賦詩一兩首的,但那水平,也就是平平的應景之作而已。

  最後,在距大理國京城十裏處的接官亭旁,終於見到了專程前來迎接的王安文等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