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舉賢不避親
作者:落梅河      更新:2020-03-03 06:47      字數:2103
  丞相府,書房,高明順給他老子上了一杯茶,“父親,段延貴那邊,該如何處置?”

  高泰明想了一下,“當是到了建昌(西昌)吧,”

  “是,按行程,段延貴今日應當到了建昌,”高明順回道。

  “他這一路上,並無耽擱,看來,是直奔建昌而去,”高泰明說,“明順,你以為,他所為何事?”

  一開始,他們都以為段延貴此行,是為了打探虛實,並伺機摻沙子,這樣的事,也可以說是他們的基本操作。

  段家往高家掌控的地方摻沙子,高家也變著法的往段家掌控的地方摻沙子,高家滇東、滇西的兩支,也彼此摻沙子……

  但看段延貴這急匆匆的,一路少有停留的樣子,肩負的真不像是這樣的任務。

  別說摻沙子,他連會川城(今會理)都沒好好看過。

  “應該也不會是接觸宋朝官方,”高明順道,“若真是想接觸宋朝官方,段延貴不應這麽大張旗鼓,”

  高泰明點頭,是啊,為的應該也不是這事。

  首先,因為自己持反對意見,段正淳目前應該不會做這樣的事,即便是要做,那也應該是悄悄的,不應該是現在這樣,擺明了車馬。

  “何況,兒子覺得,即便他們的目的,是聯絡宋朝朝廷,也一定不會如願,”高明順補充道。

  高泰明點了點頭。

  這麽些年來,他們當然對身邊的這龐然大物,宋朝,也有相當的了解。

  沒辦法,世宗保安年間(宋皇佑年間),宋朝狄武襄公率軍平儂智高之亂時,麾下宋軍自兩江口揮師直入國境(據說當年狄青麾下先鋒楊文廣,率軍由廣西深入到雲南文山一帶),所帶來的震撼,這麽些年過去,依然還留在很多人的記憶裏。

  原來在北方屢遭敗績的宋朝,並不是沒有精兵強將。

  好笑的是,狄武襄公那樣的英雄人物,最後卻也免不了被宋朝的文臣算計,最後落了個鬱鬱而終。

  可見宋朝的那些文臣,也並不全是草包,在對待大理國請封一事上,也是如此。

  若有使者去,他們總會熱情接待,但請封,卻從來沒有成功過。

  個種原因,高泰明和高明順都很清楚。

  宋朝的那些文臣,雖然一個個的怕是連劍都提不動,偶爾朝中出了個名將,他們便一個個的連睡也睡不安穩,但在有些事上的執念,卻又不比武將差。

  這麽些年過去,燕雲十六州還在遼國手中,北部諸多國土,也一再被遼、西夏等侵占,但他們依然沒忘了,在漢唐時,大理國和交趾,隻是中原王朝的一個郡。

  哪怕當年宋太祖在大渡河畔輕揮玉斧,詔宋朝和大理國以大渡河為界,這麽些年過去,還是有不少人,依然在做著有朝一日,時機成熟,便恢複漢唐版圖的美夢。

  所以他們為什麽一直以來不同意大理國的請封?

  因為一旦宋朝官方同意對大理國進行封賞,就是從法理上,把大理國的地位明確了下來,從法理上,承認大理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不是中原王朝的一個邊郡。

  這樣萬一將來想收複大理,就一定會讓藩屬國個個離心,而沒有明確的封賞,就沒有這樣的麻煩(後來宋徽宗時,已經登基的段譽一請封,徽宗皇帝馬上同意,拜段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可見這娃真不是個爭氣的,把祖輩的那些雄心,哪怕隻是嘴上的、夢裏的,也都丟了個幹淨)。

  所以高泰明父子都清楚,段正淳想請封,那結果,也肯定不會有任何結果。

  他們之所以這麽篤定,除了他們對宋朝意圖的了解,還因為,當年高升泰一登基,便也打過這樣的算盤,結果卻隻得來了幾句說了跟沒說一樣的話。

  高泰明跟著又笑了笑,“手裏東西太少的時候,沒準什麽都想去試一試。”

  這話說得很是霸氣,怕是一向氣度恢宏的段正淳若是聽到,多半也會拍案而起,不帶這麽小看人,把我老段不當皇帝的。

  所以這樣的話,高泰明也隻是偶爾會在這個自己最喜歡的兒子麵前說說。

  “皇上,應該現在還沒到那樣的地步,”高明順道。

  “也不好肯定,”高泰明道:“我們的改製……”

  他們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的改製,可以說是徹底的打消段家將來有一天,實力會超越高家的絕戶計,在這樣的態勢下,段正淳就是做出這樣的事,也不是不能理解。

  “重點是改製,”高泰明到:“段延貴那邊,就由他去吧,讓他們不要在他身上花太多的心思,放一些人跟著就行,”

  “明順你也一樣,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改製一事上。”

  “兒子謹記,”高明順站起來答道。

  “東都那邊,”高泰明剛起了個頭,就聽到外麵通傳,“勸爽(類吏部)高爽長到,”

  高泰運大步走進來,“相國公,明順,”他快言快語的道,“那個段延貴,還在會川都督盤桓,我以為,怕是不好這麽放任。”

  高明順看了他一眼,“不知二叔以為該如何做好?”

  高泰運徑直在高泰明旁坐下,“他們這一次,也算是提醒了我,會川,可是和宋交通往來的要地,”

  “無論段延貴,無論皇上那邊有什麽打算,我以為,我們應當為會川派去更得力的主官,”

  高明順看了他老子一眼,又問道:“調整會川都督的主官,不知二叔可有合適人選?”

  “首先,他得是我們的心腹子弟;其次,我以為,一次性的調整,並不是太妥當,不如先調整一地,如離宋朝黎州(今漢源縣)最近的建昌府演習,”

  他轉向高泰明:“泰明,你上次說的對,這次改製,我們需要東都祥明(高家掌控滇東的那一係)的力挺,所以他們的一些要求,我看,應下來卻也無妨,哪怕是他們要騰衝的封地。”

  高泰明馬上猜出自己的這位二哥要說些什麽,他主動提了這事,又主動表態放棄騰衝,那不言而喻,他對建場演習的這個位子,勢在必得唄。

  果然,高泰運道:“建昌府演習,我就舉賢不避親啊,相國公,明順,你們以為,運隆——他大兒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