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太史慈出手
作者:紅場唐人      更新:2020-04-24 18:05      字數:4231
  在場的人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唐夏氏居然如此猖獗,不光霸著別人的房產不還,而且在公堂之上,還敢目空一切。見唐夏氏和她的兒子要離開,立即便有兩名衙役上前阻攔,誰知卻被她一把推開。

  母親彪悍異常,當兒子的也不含糊,唐壘一手叉著腰,一手指著其餘試探上前的衙役:“爾等誰敢上前,小心本大爺收拾他。”

  “攔住他們,快點攔住他們。”於潛令見唐家母子試圖強行離開公堂,連忙從座位上站起身,指著兩人對衙役們喊道:“速速將二人拿下!”然而他看到的卻是,幾名上前阻止他們離去的衙役,被唐壘一拳一個打翻在地後,剩下的便不敢再上前,隻是拿著水火棍將其圍住。

  唐壘見衙役們不敢上前,冷哼了一聲,用手指著於潛令說道:“狗官,讓你的人閃開,否則本大爺就不客氣了。”

  於潛令當著自己的百姓,怎麽肯善罷甘休,隻能怒吼一聲:“你們還愣著做什麽,還不快點將此無法無天的狂徒拿下。”

  衙役懼怕唐壘,都不敢上前,隻是手持水火棍,站在原地虛張聲勢地叫著,但誰也不上前。在人群中的太史慈見狀,冷哼一聲,隨後伸手撥開了擋在自己麵前的百姓,大步朝前走去。

  他來到距離唐壘還有兩三步的地方停下,用手朝他一指,說道:“大膽狂徒,居然敢在公堂上鬧事,還不快點束手就擒。”

  唐壘自恃力氣大,揮拳向突然冒出來的太史慈打過去。太史慈麵對打來的拳頭不躲不閃,等快到眼前時才一抬手,抓住了對方的拳頭。唐壘沒想到自己拚盡全力打出的一拳,居然被對方接住了,他試圖收回自己的拳頭,卻發現仿佛被鐵鉗夾住了一般,怎麽也掙不脫。

  唐夏氏見自己的兒子被太史慈製止了,瘋了一般地撲了上來,在太史慈的身上又抓又撓。太史慈鬆開了唐壘的拳頭,輕描淡寫地揮出了一拳,這一拳看似平淡無奇,沒有絲毫的花哨,但卻幹淨利落地打在了唐壘的臉上。一聲悶響之後,唐壘捂住自己的麵門,倒在地上嗷嗷地慘叫著,在地上來回地翻滾起來。

  太史慈的這一拳,把所有人都驚呆了。了解唐壘的人都知道,此人乃是於潛一霸,懂幾分武藝,尋常五六個人都無法近他的身,誰知被這位軍爺一拳打翻在地,連半點還手之力都沒有。

  見到唐壘被打倒在地,原本還在虛張聲勢的衙役們,立即一哄而散,將在地上翻滾的唐壘摁住。至於唐夏氏,兩棍敲下去,也隻能乖乖地跪在地上,聽候進一步的發落。圍觀的百姓看到這戲劇化的一幕,都不禁為太史慈歡呼起來。

  於潛令讓衙役把唐氏母子押走之後,起身來到了太史慈的麵前,朝他拱手施禮:“在下乃是於潛令,不知閣下如何稱呼?”

  “在下太史慈,字子義。”由於不了解於潛令對自己征兵一事持何種態度,因此太史慈沒有立即表明自己的來意,隻是含糊其辭地說:“昔日曾經是劉刺史的幕僚。”

  於潛縣如今還屬於劉繇的勢力範圍,於潛令一聽來人居然是劉繇的幕僚,態度越發變得謙恭。他讓衙役打發了聽審的百姓之後,又對太史慈說:“子義兄,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還是到後堂敘話吧。”

  就這樣,太史慈跟著於潛令來到了後堂。雙方就坐之後,於潛令接著問:“子義兄,不知你來於潛有何見教?”

  見此處隻有自己和於潛令兩人,太史慈便開門見山地說:“某準備在此地招募新兵,不知使君是否允許?”

  “是為了對付袁術嗎?”於潛令對袁術是深惡痛絕,聽說太史慈是到此地招募新兵的,首先想到的某非是為了對付袁術。

  “若是能從本縣招募到新兵,”太史慈謹慎地說:“早晚會用來對付袁術。”

  於潛令聽出太史慈似乎是話中有話,便皺著眉頭問:“如此說來,子義兄到本縣招募新兵,並非是為了對付袁術?”

  太史慈見於潛令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擔心如果自己繼續隱瞞的話,恐怕接下來的新兵招募工作就會受阻,便決定對他實話實說:“不瞞使君,某如今在冀州牧的麾下效力,此次到於潛縣是為了招募新兵!”

  “什麽,你是冀州牧的麾下?”於潛令的臉上露出了驚詫的表情:“照理說,要招募新兵,完全可以在冀州本地征兵,為何要千裏迢迢趕到揚州來征兵呢?”

  從於潛令說話的語氣中,太史慈聽出對方對韓湛並不反感,便笑著說道:“我家主公說丹陽兵乃是天下雄兵,因此命某千裏迢迢趕來此處招兵。等冀州牧統一了北方四州之後,他早晚會出兵揚州的,到時就可以用此地之兵,去對付袁術了。”

  誰知他的話說完後,於潛令卻一聲不吭,既沒有表示讚同,也沒有表示反對。太史慈見狀,沒有再勸,而是主動岔開了話題:“使君,不知方才那起案子,你最終打算如何判決?”

  於潛令的臉上露出了驚詫的表情:“本官不是已經宣布,命唐家母子將房產歸還林家麽?子義兄方才就在人群中,想必應該聽得很清楚。”

  “判得太輕了。”太史慈搖著頭說:“林家對唐家母子有恩,若不是林家老爺當年出手相助,唐家母子恐怕早已餓死街頭。但如今,他們卻忘恩負義,看到林家落難,不光沒有去幫一把,反而是落井下石,對於這種禽獸不如的人,使君的判罰實在太輕了。”

  太史慈的話引起了於潛令極大的興趣,他好奇地問:“那麽依子義兄的看法,本官該如何判罰呢?”

  “除了歸還他們霸占林家的房產外,還要籍沒他們全部的家產,除一部分補償給林家外,剩餘的都收歸官府。”太史慈義正言辭地說:“這樣做,也算對那些忘恩負義之徒的一個警告。”

  “那唐家母子該如何處置?”於潛令接著問道。

  “留下唐家母子,勢必會繼續為禍鄉裏。使君請回想一下方才大堂上的情形,他們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裏,若是使君放他們回去,他們肯定還會不斷到林家去滋事,甚至還會對使君心生怨恨,對你暗下毒手也說不定。”太史慈化拳為掌,用力向下一劈:“不如趁此機會斬草除根,沒準縣內百姓還會感激使君。”

  “言之有理,子義兄言之有理。”對於太史慈的提議,於潛令表示讚同,他使勁地點了點頭說道:“本官就依子義兄所言,來判決此案。除了讓林家收回祖產外,再將沒收的唐家房產分一套給林家以做補償。至於唐家母子,就關在大牢裏任他們自生自滅。”

  於潛令說完,起身走到門口,衝著外麵的衙役說道:“速速把主簿叫到這裏來。”

  主簿還在大堂之上,聽到衙役說縣令要見自己,立即就趕了過來,站在門外恭恭敬敬地問:“不知使君有何吩咐?”

  於潛令把自己剛剛作出的決定,向主簿複述一遍後,對他說道:“主簿,立即起草榜文,將對林唐兩家的房產糾紛案的判決結果,張貼出去,讓全城的百姓知曉。”

  主簿領命離開後,於潛令重新回到屋裏坐下,望著太史慈問道:“子義兄,不知你此次到揚州,都到什麽地方去招募過新兵?”

  “回使君的話,”太史慈見於潛令沒有態度鮮明地反對自己在這裏招募新兵,因此對他的好感直線上升,聽到這個問題後,立即回答說:“某來了揚州之後,隻去過丹陽和溧陽兩縣。丹陽令是某的舊識,讓某在那裏招募了三天;而溧陽縣卻連城門都沒讓某的兵馬進去。”

  於潛令端起麵前的茶碗,喝了一口茶之後,也沒有將碗放下,而是漫不經心地問:“不知子義兄在丹陽縣招募了多少新兵啊?”按照他的想法,能招個五六百人已經算很不錯了。

  “有四千餘人。”太史慈回答說:“若不是怕招募太多的青壯,影響到丹陽縣來年的農耕,沒準還要多招募一些人呢。”

  聽到太史慈所說的新兵數目,於潛令的手不禁一哆嗦,把茶碗的茶都顛了出來。他望著太史慈吃驚地問:“多少?四千多人?”

  “沒錯。”太史慈不等於潛令再問,便主動說道:“某考慮到這四千新兵帶著到處走,有諸多不便,便把他們悉數留在了丹陽縣,另外留下了一什人馬,在那裏訓練他們。等我們在別的地方招募了新兵之後,返程之時再把他們帶上。”

  於潛令把茶碗放在了幾案上,緊張地問:“不知子義兄打算在本官的於潛縣內招募多少新兵?”

  “一兩百不嫌少,一兩千不嫌多!”太史慈朝於潛令拱著手說:“希望到時使君能助某一臂之力。”

  “好說好說,”於潛令幹笑著說:“若是招募的青壯太多,會不會影響到本縣來年的春耕啊?”

  “使君,某有一句話,不知道當問不當問。”

  於潛令朝太史慈做了一個請的姿勢:“子義兄有話,但說無妨。”

  “從目前揚州的形勢來看,劉刺史是擋不住袁術的,這裏早晚也會成為袁術的地盤。”太史慈自從進入揚州之後,就發現由於劉繇和袁術爭地盤,搞得各地的官員人心惶惶,因此他打算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挖了一些人才到冀州去。昨夜聽到客棧老板說於潛令是一個清官,今日看到他審案,也是條理清晰,便打算把勸說他去冀州,因此便問道:“不知使君是打算歸順袁術呢,還是棄官而去?”

  於潛令聽到太史慈這麽說,沒有立即做出答複,而是反問道:“子義兄,假如你處在本官的位置,你會怎麽做呢?”

  “自然是去冀州。”太史慈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如今聖駕定都鄴城,在冀州為官,總要勝過揚州這裏。況且某以前就是劉刺史的幕僚,如今不也歸順冀州牧了麽。”

  太史慈的話讓於潛令有些怦然心動,他試探地問:“子義兄,假如本官隨你前往冀州,不知冀州牧是否肯收留?”

  “使君若是願意前往冀州,我家主公肯定會接納你的。”太史慈若有所思地說:“不過要在冀州做官,可能不太容易。”

  於潛令剛高興了不到片刻,聽到不能在冀州為官的話,臉色頓時就沉了下來,他心裏暗想,不管我以後是繼續效忠劉繇,還是歸順袁術,至少在揚州地界要做官還是沒問題的。可如今你居然告訴我,說到了冀州不能為官,那我去冀州還有什麽意思。

  太史慈見於潛令的臉色陰晴不定,知道對方是誤會自己的意思了,連忙解釋說:“於潛令誤會了,某不是說你去了冀州,不能再為官,而是說不一定在冀州當官。”

  於潛令不解地問:“不在冀州為官,還能去什麽地方為官啊?”

  “使君有所不知,我家主公已經出兵青州,目前半個青州都已經在我軍的控製之下。”太史慈對於潛令說道:“一旦平定了青州,肯定需要大量的官員,若是使君願意隨某前往冀州,將來就能在青州任職,別說一個小小的縣令,就算是太守之職,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太史慈的這番話徹底打動了於潛令,他心裏暗想:自己在這裏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縣令,而且還能當多久也是一個未知數,假如真的如太史慈所言,冀州牧安排自己在青州為官,運氣好的話,沒準真能當上太守。想到這裏,他使勁地點了點頭,對太史慈說道:“子義兄,本官的前途就拜托你了。”

  見於潛令被自己說動了,太史慈哈哈一笑,隨後說道:“使君太客氣了,你我將來同殿為臣,彼此間還需要相互照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