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黃巾餘孽
作者:紅場唐人      更新:2020-04-24 18:05      字數:4338
  太史慈和孔融帶著兵馬,沿著官道繼續朝前走。.走了不到五裏,忽然看到路邊有十幾名官兵,押著幾十名衣衫襤褸的百姓,正朝前走著呢。

  “子義,你派人去問問,”孔融看到那些百姓,不禁動了惻隱之心,連忙對太史慈說:“這些百姓究竟犯了什麽事兒,官兵們準備把他們押到什麽地方去?”

  太史慈派出的手下,很快就回來稟報:“回兩位大人的話,這些都是黃巾餘孽,準備押往營寨中處死的。”

  “什麽,這些人都要處死?”孔融看到人群裏還有女人和孩子之時,瞳孔不禁收縮起來,他皺著眉頭想了一陣,隨後對太史慈說:“子義,您看看他們中間還有婦女和孩子,就算是黃巾餘孽,也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就把他們全部處死啊。”

  “大人,”太史慈等孔融說完後,立即問道:“我們該怎麽做?”

  “讓官兵把這些百姓都交給我們。”孔融毅然說道:“隻要我們帶著他們一起行動,才能保全他們的性命。”

  太史慈知道這種事情,假如隻派手下去辦,肯定會碰釘子,於是他親自催馬上前,來到那隊兵士的旁邊,大聲地問:“你們誰是帶隊的?”

  一名什長模樣的人物站了出來,衝著太史慈問道:“你們是哪部分的,到此地作甚?”

  “我們是從鄴城來的,護送天使前往薊城給公孫將軍傳旨。”太史慈用手指著那名什長,問道:“你們又是哪一部分的?”

  “原來你們是到薊城給我家主公傳旨的。”什長聽太史慈說完,不禁喜笑顏開:“小的不知,多有得罪,還請恕罪。”

  “這些客套話就不必說了。”太史慈衝什長一擺手,說道:“我家大人想要這批百姓,不知你可否割愛啊?”

  聽到太史慈這麽說,什長的臉上露出了為難的表情。他抓到的這些百姓,是準備帶回營寨中領賞的,如果給了這位準備前往薊城傳旨的大人,自己的賞金就沒有了。

  正在他猶豫之時,忽然有一個錢袋落在了他的麵前。什長彎腰撿起地上的錢袋,抬頭一看,見是一名騎在馬背上的官員扔的。他掂了掂錢袋的重量,連忙躬身行禮,恭恭敬敬地說:“多謝大人的賞賜!”

  孔融見錢袋已經到了什長的手裏,便冷冷地問:“既然錢已經到手,那麽這些百姓,你可以交給我們了吧?”

  “可以可以。.”什長使勁地點了幾下頭,吩咐手下:“把黃巾餘孽都交給這位從鄴城來的大人。”

  看到太史慈手下的兵馬,要接收這批百姓,一名伍長連忙小聲地對什長說:“什長,要是把黃巾餘孽都交給了這位大人,那我們的賞錢可就全泡湯了。”

  什長晃了晃手裏沉甸甸的錢袋,用不屑的語氣說:“大人給賞錢,比營寨裏給的多得多,待會兒吾請諸位兄弟去喝酒。”

  伍長見什長手裏的錢袋,裏麵的錢貌似不少,也就不再堅持,而是主動將這批黃巾餘孽交給太史慈他們之後,調頭走開了。

  等到幽州兵離開,孔融翻身下馬,站在這些百姓的麵前,拱手對他們說:“諸位父老,沒事了,你們可以回家了。”

  誰知那些百姓聽到孔融這麽說,頓時變得慌亂起來。一名老人率先跪在孔融的麵前,連連磕頭說道:“大人,求求您,救救我們吧。若是我們現在回家,要不了多久,又會被那些該死的官兵,當成黃巾餘孽抓起來……”

  誰知他的話沒說完,就感覺有人使勁地拉了一下後背的衣服,並重重地咳嗽了一聲。咳嗽聲把老人驚醒了,他想起自己麵前的這支騎兵,不也是官兵?自己這麽說他們,不是找死嗎?這麽一想,老人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跪在地上瑟瑟發抖,不敢再說一句話。

  好在孔融並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他聽完老人的話,轉身問太史慈:“子義,此事你怎麽看?”

  “大人。”太史慈聽到了老人的話,知道他說得非常有道理。雖說孔融花錢把這些百姓從冀州兵的手裏買了下來,但如果把他們放回家,沒準過不了兩天,他們又會被另外一幫冀州兵抓走,送到營寨中去換取賞錢。到時說不定連性命都保不住,想到這裏,太史慈連忙對孔融說:“我看還是把他們帶上吧,免得他們再受無妄之災。等我們回了冀州之後,再找個妥善的地方安置他們就是了。”

  “可是,如果帶上這批百姓,我們的行軍速度會大大減慢。”孔融為了不讓百姓再吃虧,他倒是想帶上這些百姓,但卻覺得會因此影響到行程,顯得有些遲疑不決:“這樣一來,會耽誤前往薊城傳旨一事。”

  “大人不要擔心。”見孔融如此優柔寡斷,太史慈苦笑了一下,隨後對他說:“此次宣旨是為了申斥公孫瓚,早一天晚一天沒有什麽區別。”

  “這倒也是。”對於太史慈的說法,孔融覺得有幾分道理,反正是申斥人的聖旨,早點送到和晚點送到都差不多了,於是他釋懷地說:“既然如此,就把這些百姓帶上吧。問問他們是否餓了,命兵士們取點幹糧給他們充饑。”

  就這樣,太史慈和孔融的隊伍裏,多出來四十多名百姓。按照騎兵的速度,最多在兩天時間內,就能抵達薊城,但由於百姓中有婦孺,因此行軍速度被嚴重地拖慢了。按照太史慈的計算,至少還要等五天,才能趕到薊城。好在兵士們都攜帶了足夠的幹糧,因此也不用擔心路上會吃光了幹糧挨餓。

  在路上走了五天,終於看到了薊城的輪廓,遠遠地甚至還看到城門外有人群等候。孔融望著遠處的人群,自言自語地說:“不知出城相迎的是劉幽州,還是公孫瓚啊。”

  太史慈朝遠處看了一陣,雖說看不太真切,但他卻斬釘截鐵地說:“在城外迎接的人,是公孫瓚,不是劉幽州。”

  “子義,如此之遠,你居然能看得清楚?”對於太史慈在這麽遠的距離,就能看清楚城門外迎接的人是公孫瓚,孔融不禁感到十分驚訝。

  “大人,你瞧,城外列陣的是一支兵馬,而且旗號單一。”太史慈向孔融分析說:“若是劉幽州出行,肯定是以官吏和百姓為主,絕對不會有這麽多兵士的。因此,某斷定在城外迎接您的人,必定是公孫瓚無疑。”等到了城門附近,上前迎接的果然是公孫瓚。孔融到此時,才相信太史慈的分析是正確的。

  太史慈和孔融帶著兵馬,沿著官道繼續朝前走。走了不到五裏,忽然看到路邊有十幾名官兵,押著幾十名衣衫襤褸的百姓,正朝前走著呢。

  “子義,你派人去問問,”孔融看到那些百姓,不禁動了惻隱之心,連忙對太史慈說:“這些百姓究竟犯了什麽事兒,官兵們準備把他們押到什麽地方去?”

  太史慈派出的手下,很快就回來稟報:“回兩位大人的話,這些都是黃巾餘孽,準備押往營寨中處死的。”

  “什麽,這些人都要處死?”孔融看到人群裏還有女人和孩子之時,瞳孔不禁收縮起來,他皺著眉頭想了一陣,隨後對太史慈說:“子義,您看看他們中間還有婦女和孩子,就算是黃巾餘孽,也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就把他們全部處死啊。”

  “大人,”太史慈等孔融說完後,立即問道:“我們該怎麽做?”

  “讓官兵把這些百姓都交給我們。”孔融毅然說道:“隻要我們帶著他們一起行動,才能保全他們的性命。”

  太史慈知道這種事情,假如隻派手下去辦,肯定會碰釘子,於是他親自催馬上前,來到那隊兵士的旁邊,大聲地問:“你們誰是帶隊的?”

  一名什長模樣的人物站了出來,衝著太史慈問道:“你們是哪部分的,到此地作甚?”

  “我們是從鄴城來的,護送天使前往薊城給公孫將軍傳旨。”太史慈用手指著那名什長,問道:“你們又是哪一部分的?”

  “原來你們是到薊城給我家主公傳旨的。”什長聽太史慈說完,不禁喜笑顏開:“小的不知,多有得罪,還請恕罪。”

  “這些客套話就不必說了。”太史慈衝什長一擺手,說道:“我家大人想要這批百姓,不知你可否割愛啊?”

  聽到太史慈這麽說,什長的臉上露出了為難的表情。他抓到的這些百姓,是準備帶回營寨中領賞的,如果給了這位準備前往薊城傳旨的大人,自己的賞金就沒有了。

  正在他猶豫之時,忽然有一個錢袋落在了他的麵前。什長彎腰撿起地上的錢袋,抬頭一看,見是一名騎在馬背上的官員扔的。他掂了掂錢袋的重量,連忙躬身行禮,恭恭敬敬地說:“多謝大人的賞賜!”

  孔融見錢袋已經到了什長的手裏,便冷冷地問:“既然錢已經到手,那麽這些百姓,你可以交給我們了吧?”

  “可以可以。”什長使勁地點了幾下頭,吩咐手下:“把黃巾餘孽都交給這位從鄴城來的大人。”

  看到太史慈手下的兵馬,要接收這批百姓,一名伍長連忙小聲地對什長說:“什長,要是把黃巾餘孽都交給了這位大人,那我們的賞錢可就全泡湯了。”

  什長晃了晃手裏沉甸甸的錢袋,用不屑的語氣說:“大人給賞錢,比營寨裏給的多得多,待會兒吾請諸位兄弟去喝酒。”

  伍長見什長手裏的錢袋,裏麵的錢貌似不少,也就不再堅持,而是主動將這批黃巾餘孽交給太史慈他們之後,調頭走開了。

  等到幽州兵離開,孔融翻身下馬,站在這些百姓的麵前,拱手對他們說:“諸位父老,沒事了,你們可以回家了。”

  誰知那些百姓聽到孔融這麽說,頓時變得慌亂起來。一名老人率先跪在孔融的麵前,連連磕頭說道:“大人,求求您,救救我們吧。若是我們現在回家,要不了多久,又會被那些該死的官兵,當成黃巾餘孽抓起來……”

  誰知他的話沒說完,就感覺有人使勁地拉了一下後背的衣服,並重重地咳嗽了一聲。咳嗽聲把老人驚醒了,他想起自己麵前的這支騎兵,不也是官兵?自己這麽說他們,不是找死嗎?這麽一想,老人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跪在地上瑟瑟發抖,不敢再說一句話。

  好在孔融並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他聽完老人的話,轉身問太史慈:“子義,此事你怎麽看?”

  “大人。”太史慈聽到了老人的話,知道他說得非常有道理。雖說孔融花錢把這些百姓從冀州兵的手裏買了下來,但如果把他們放回家,沒準過不了兩天,他們又會被另外一幫冀州兵抓走,送到營寨中去換取賞錢。到時說不定連性命都保不住,想到這裏,太史慈連忙對孔融說:“我看還是把他們帶上吧,免得他們再受無妄之災。等我們回了冀州之後,再找個妥善的地方安置他們就是了。”

  “可是,如果帶上這批百姓,我們的行軍速度會大大減慢。”孔融為了不讓百姓再吃虧,他倒是想帶上這些百姓,但卻覺得會因此影響到行程,顯得有些遲疑不決:“這樣一來,會耽誤前往薊城傳旨一事。”

  “大人不要擔心。”見孔融如此優柔寡斷,太史慈苦笑了一下,隨後對他說:“此次宣旨是為了申斥公孫瓚,早一天晚一天沒有什麽區別。”

  “這倒也是。”對於太史慈的說法,孔融覺得有幾分道理,反正是申斥人的聖旨,早點送到和晚點送到都差不多了,於是他釋懷地說:“既然如此,就把這些百姓帶上吧。問問他們是否餓了,命兵士們取點幹糧給他們充饑。”

  就這樣,太史慈和孔融的隊伍裏,多出來四十多名百姓。按照騎兵的速度,最多在兩天時間內,就能抵達薊城,但由於百姓中有婦孺,因此行軍速度被嚴重地拖慢了。按照太史慈的計算,至少還要等五天,才能趕到薊城。好在兵士們都攜帶了足夠的幹糧,因此也不用擔心路上會吃光了幹糧挨餓。